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车身作为公交车的主要承载结构,其骨架强度和刚度是重要设计与评价指标。借助CAD软件建立某12 m公交车车身骨架三维数字模型,运用有限元法,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骨架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水平弯曲、极限扭转、紧急制动以及急速转弯4种典型工况的模拟,分析其静态特性,确定车身骨架强度、刚度不足以及富裕的部位,为车身骨架的轻量化设计或者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某8m旅游客车车身骨架特点,借助HyperWorks分析平台,对该客车侧围和顶棚进行拓扑优化,得到优化后的侧围和顶棚拓扑结构.根据优化结果对侧围及顶棚骨架结构进行二次设计,分析比较了二次设计前后骨架的结构性能,结果表明新骨架在保持原有骨架动态和静态性能的同时,重量减轻了44.9 kg,占骨架总成质量的4.7%.  相似文献   

3.
基于某款电动汽车相关参数,搭建了电动汽车仿真研究模型。结合NEDC工况(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开展了动力性和续航里程仿真,发现该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动力性较好。但在NEDC工况中驱动系统集中工作在转速0 r/min~9000 r/min和扭矩0 Nm~110 Nm范围,且该范围内驱动系统效率较差,导致续航里程较短。为此提出基于NEDC工况的驱动系统特征工况点识别方法,结合特征工况点开展驱动系统控制及标定优化,提升了驱动系统效率,提高了续航里程。结果表明,基于特征工况点的驱动系统优化方法是一种提高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声音     
正电池系统的结构创新辅以电池单体材料的改进,成为近年来中国动力电池技术创新的鲜明特征。在技术创新驱动下,车载电池包的总能量和相应的续航里程在不断提升,正在向千公里续航里程迈进。虽然千公里续航并不是追求的主要目标,但电动汽车的能量需求肯定还是要上升的——如冬天低温续航里程缩水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能量问题。总体看,中国电动车环境适应性技术需求迫切。  相似文献   

5.
电动汽车是应对全球石油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应运而生的产物,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动力电池系统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决定着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文章从动力电池的特点、动力电池的类型、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及动力电池常见故障等方面浅谈了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系统。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9,(9)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的运输业、机动车生产业也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基础的机动车不仅需要原料进行生产,还要耗费一定的石油等资源为行驶里程而转化能量,但是传统油耗既浪费资源又损害环境,进而人们开始研究电动供能汽车,想要找到续航时间长、使用寿命高又与汽车配件吻合可以行驶较多里程的电池制造材料进行结构设计,本文通过对当今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分析研究找出了对其系统控制优化的策略,以帮助实现其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纯电动汽车的产销量急剧增加,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电池管理系统(BMS)作为核心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分析,详细的阐述了BMS现有关键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延长电池寿命、增加续航里程以及整车可靠、稳定的使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交客车每天运送着数万乘客,为城市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交客车载客量大、车体宽大,车身结构设计对其来说更加重要。在设计客车时,首先要考虑客车车身骨架的结构,为了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与实际的乘客运输状况相符,我们引用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对多种情况下的车身骨架结构进行仔细研究,将优化后的结果应用于实践指导,同时还优化同步配套的部件,使设计出的客车车身结构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城市运输需求。  相似文献   

9.
新能源汽车是一种新生产品,在当前石油紧张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由于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目前还没有很成熟,电池的续航能力没有达到大众的需求.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能力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的瓶颈,续航里程及充电技术问题制约着新能源汽车发展.文章主要介绍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电量的监控技术,以及其在安全行驶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将延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对发展电动汽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中科院在2013年底部署了战略性纳米产业制造技术聚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旨在集中中科院优势单位,通过纳米技术研发与突破,积极探索第三代锂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和锂-空气电池等电池体系。文章分析了动力锂电池研究领域的国家需求,概述了国内外动力锂电池的研发现状,同时介绍了"长续航动力锂电池"项目的技术进展情况与管理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