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40页。【教学过程】上课前布置预习任务:1.前情回顾。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它有什么特征?2.我的研究。(1)准备5根小棒:3cm、4cm、5cm、8cm和9cm。(2)分别选三根小棒代替线段试着围三角形,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一、预习展示、小组合作1.问题导入。  相似文献   

2.
黄芳 《江苏教育》2012,(Z3):55-58
【设计理念】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系统教学三角形的知识,本课《认识三角形》为该单元第一课时。课堂充分基于儿童立场展开教学,探究知识和启迪思维明暗两线相得益彰,特别在"探究并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个教学重难点上有了一定突破。先由问号"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后变成句号"不是任意三条  相似文献   

3.
【课前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一节"探索与发现"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发现并明白"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既然是探索课,教师就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的情境,教材提供了四组不同类型的小棒摆三角形,这四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13cm、4cm、5cm;23cm、3cm、5cm;32cm、3cm、5cm;41cm、3cm、5cm。显然,这个意图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三角形,然后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得出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4.
李林云 《考试周刊》2015,(22):81-82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85页《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目标】1.在操作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2.会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3.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互助合作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会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性质求未知角的度数。  相似文献   

5.
刘勇 《小学生》2013,(4):13-13
【教学片断】(学生操作实验: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师:拿出准备好的长度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每次任意选三根,摆摆看,能否围成三角形。(要求把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记录下来,注意小组合作分工)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引出新知1.提问: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成哪几类?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分类。2.提问:你认为三角形还可以按什么分类?(边)思考:三角形的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是否可以根据三  相似文献   

7.
刘芳 《现代教学》2012,(12):58-59
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后,我对其中出现的"合情推理"这一新名词印象深刻。下面我就结合实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案例】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版)数学第八册第22~23页,第24页"想想做做"第2~3题。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的操作,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课前思考】苏教版教材把"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课时,教材编排了四个教学环节:操作引出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着力研究难点(两根小棒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的情况)—应用加深理解。教学这节课时,大多数教师依据教材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28~29页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计算、操作、比较、归纳,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进行简单的解释和说明。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过程】一、巧设悬念,引发探究引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老师这儿有三个信封,谁能很快地  相似文献   

11.
【片段一】在小组中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之后.学生们已经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接着教学进入了练习与应用这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7~98页"整理与反思"的后半部分,第98~99页"练习与实践"第7~10题。【教学目标】1.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完善认知结构。2.学会用网络图、集合圈等形式正确表示已经学过的平面  相似文献   

13.
【课前研究及思考】《三角形的认识》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很多教师一样,我在教学过程中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学生的认知进程和教师预设的环节不一致。我们预设的教学序列是"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一两短边长度的和大于长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建构的认知序列却正好相反。那么,这种"偏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何理解这一性质的本质?又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第15~16页及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预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相关内容,初步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提出不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是一节有许多基本概念的新授课,在40分钟的课堂上,既要学习基本概念,又要探究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还要探究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情况,同时还要完成三角形的两种分类.现基于教学实践,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难点,教法等,说明教学心得,并给出"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的教学设计及学习任务单.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导读】(略)【流程与反思】一、旧知引入。产生问题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三角形,说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生1:有三条边,有三个角,有三个顶点。生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2~25页。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相似文献   

18.
【案例点击】在课前,我布置每人准备2cm、3cm、4cm、5cm、6cm长的小棒,任意选三根小棒,动手摆一摆,能不能摆成三角形,并记录下来。上课时,学生已经发现了:当两短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的时候,能摆成三角形。但在此时生a却提出:"三根长2cm、3cm和5cm的小棒也能摆成三角形。"问题一提出后,教室里顿时炸了锅。出现了如下的教学片断:生1:通过刚才的探索,我  相似文献   

19.
<正>因为意识到了数学文化对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性,我们走向了探寻、践行"数学文化润泽生命"的课程建设,以一种更加全面、审慎的姿态,构筑我们的文化课堂。【案例1】我校孟繁荣老师执教的《认识三角形》课堂中,孟老师引导学生体验和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给出学生4条长度不同的线段: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师:你打算选哪3条围一围?动手试一试。(正当大家争抢着把自己的选择和围法告诉同伴和老师时,某个角落传来一阵笑声,孟老师循声走过去,原来一个学生选择了4厘米、5厘米、10厘米的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章节,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三角形基本概念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教材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发现并形成结论。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有三个边、角、顶点等知识,为研究边的关系做好了知识准备。学生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但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