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通过“江南”、“大漠”和“南北融合”的“地域叙事”,彰显了独特的审美内涵。其熔铸华夏大地特有风情的东方地域叙事,传承发展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地域文学与文化价值,开拓了传统文学的格局与视野,推进了文化认同,加速了“新武侠小说”等华语文学的“现代化”“全球化”步伐。通过《射雕英雄传》中的“地域叙事”,分析武侠小说等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与“传播性”价值所在,并进一步探寻“新武侠小说”等在华语文学实现“现代化”“全球化”嬗变历程中的独特功用。  相似文献   

2.
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身怀绝技、见义勇为或叛逆造反的行为。当代武侠小说创作最成功的当为金庸,有“华人世界有井水处皆知金庸”之说,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用精深的历史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对武侠精神的独到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深刻领会,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把握,加上精彩的叙事与描写,造就了异彩纷呈的武侠世界。如他在家喻户晓的《射雕英雄传》中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有机结合,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武侠形象。  相似文献   

3.
人物品评与《世说新语》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说新语》以人物品评为主要叙事内容,并辐射到魏晋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名士风流,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志人小说。其“分类开放式”叙述结构,实际上是从36个不同的角度去品评人物,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世说新语》的叙事策略与叙事语言,在中外小说叙事史上都具有“革命性”意义,也是“世说体”历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网络武侠小说是新武侠小说的延续,Priest的武侠小说《有匪》在晋江连载首发中就引发巨大关注,小说塑造了武侠小说中少见的女侠周翡这一形象,以"女性向"的叙事视角和话语凸显了作者的创新思路和独特风格。《有匪》虽然仍是用传统的叙事模式展开情节,却又有着很多新的元素,这也是我们分析它的主要关注点和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明代武侠小说《水浒传》的出现,使武侠小说创作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在继承太史公侠义精神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重新的解构和整合,加上了“忠”的思想,使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嬗变为忠义武侠,即“侠与儒”的融合。而清代侠义小说《三侠五义》的出现,又使武侠小说创作发生一变,即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形成了清官断案、诸侠辅佐的小说创作新模式,这就是“侠义公案小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侠与法”的合流。  相似文献   

6.
1“.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这是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回目,今年,该章节出现在了高二《高中语文读本》里,同时入选《读本》的武侠小说还有《卧虎藏龙》。面对武侠小说进入《读本》,有人说:“武侠小说作为一种以娱乐性为主的通俗文学,其思想境界不高,如被选入教材,难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教材选择文章还是以经典的文章为主。”也有人说:“通俗文学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缺少了通俗文学,这个《读本》所涉及到的范围就不够全面了。”面对武侠小说进入教材,你有什么看法,请以“通俗和经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包括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三个层次。中国古代小说尽管有个别采用倒装叙述的(如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中的《薛伟》),有个别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如唐传奇中的《古镜记》、《游仙窟》、《谢小娥传》等都用“余”、“予”的口吻叙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如唐初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也有个别以性格或背景为结构为中心的(如《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和《山市》),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以情节结构为中心、以连贯叙述为主要方式,在叙事语言上的典雅的文言发展到既有书面的典雅、又有口头的活泼。  相似文献   

8.
少年武侠小说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少年小说样式,具有武侠小说和少年小说的特点。葛冰的少年武侠小说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拟从成人武侠小说的创作特点出发,以葛冰的作品为样本,分析少年武侠小说的思想特质与叙事技巧。首先,少年武侠小说对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进行了有选择的传递和解构,因而具有了丰富少年读生命内涵的寓意,成为适合少儿阅读的成长寓言,成为适合少儿阅读的成长寓言。其次,少年武侠小说中的成功描写符合少年儿童的现代审美要求,想象奇特,远离暴力,崇尚力与美的结合。再次,少年武侠小说有着独特的叙事技巧。其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给读留下更大的主动思考的空间。故事结构采用现代短篇悬念小说的结构,情节跌宕起伏,更具趣味性与可读性。人物贴近现实生活,新切可感。语言幽默风趣,颇具游戏精神。  相似文献   

9.
“说”作为文体有七种形态:解说、论说、小说、诸事、叙说、辩说、上书。其各自的文体特点,或说理、或以叙事说理、或叙事,其行进路线由说理至以叙事说理、至单纯叙事,就成为小说。《文心雕龙》与《文选》所述为狭义的“说”,视“说”有两种形态:“辩说”与“上书”。《文选》不录“辩说”,其原因在于认定它未独立成篇章,又不可“剪截”。  相似文献   

10.
唐代产生的武侠小说,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中的一枚奇葩,《虬髯客传》所具有的虚构、武功、任侠、言情、志怪等,不但是构成唐代武侠小说的元素,而且对后世通俗武侠小说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新派武侠小说,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因此,我认为《虬髯客传》是唐人武侠小说之最,以之为代表使唐人武侠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概述中国武侠小说的流变、旧派武侠小说的特点及新派武侠小说的突破。着重分析奠定金庸新派武侠小说地位的《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兼论“射雕三部曲”、《飞狐外传》和《侠客行》,后两部小说反映出作者对武侠小说写法的多样性进行探索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吴越春秋》传奇色彩浓郁,具有“小说化”叙事特征。这与谶纬在东汉的兴盛以及赵晔今文经学者的身份有密切关系。在谶纬影响下,《吴越春秋》出现了诸如感生、受命、祥瑞灾异等内容,这些内容继承谶纬之说并加以演绎虚构,神奇浪漫,颇具文学色彩。《吴越春秋》受谶纬影响还表现在:虚构能力的提高,对奇幻之美的追求,对事物的细致描摹。这都使《吴越春秋》充满文学魅力。在谶纬的视野下,对《吴越春秋》“小说化”叙事特征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吴越春秋》自身文学价值,有助于梳理东汉时期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分流”过程,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谶纬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沈鲁 《教师博览》2023,(17):69-71
<正>2023年初,一部名为《狂飙》的电视剧“狂开飙走”,社交媒体上许多人都在热议着“高启强”与“张颂文”、“安欣”与“张译”、“强盛集团”与“刀哥”,甚至剧中警察安欣曾经推荐高启强阅读的《孙子兵法》与《红楼梦》也跟着“沾光”被讨论。该剧以2000年至2021年间的中国经济社会变迁为叙事背景,以新时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基本题材,  相似文献   

14.
作为底层叙事的两部力作,《那儿》与《好大一对羊》有着相同的表层结构与话语方式:从表层来看,两篇文本都以“拯救”过程作为主线,以彼岸意象作为终结,在解蔽本土现实的同时解构了改革话语.而文本深层的底层仿像,则体现了真实性、普遍性的创作追求与标本化、符号化的叙事手法的内在矛盾.因此,底层叙事依然“在路上”——它的叙事策略与话语困局既体现了知识分子与底层接触的困境,也体现了中国本土现代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在素材、结构、情节、人物、语言、背景等各个环节都采取了“全面限制表达手段”的叙述策略,形成了极简约而又极深广的小说叙事观。《呐喊》《彷徨》小说叙事以其“格式的特别”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的极简主义叙事典范。《呐喊》《彷徨》人物形象的简约化,表现在以陌生化叙事、“杂取种种人”、身体叙事、独白叙事、隐形书写等方式和对不同人物角色进行的多样化塑造上。《呐喊》《彷徨》极简约而又极深广的历史主题,表现在以辫子、馒头、钢鞭、“纸糊的指挥刀”、油鸡、叭儿狗等“貌似无足轻重”的戏剧性道具上,深刻揭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和历史变革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6.
武侠小说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是包含于中国主流文化发展的框架下的。它继承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但其发展又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新的内涵。作为一种类型文学,武侠小说极有利于借鉴欧洲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尤其是普洛普的叙事学去阐释其内在的基本叙事语法。同时,武侠小说历时发展中的不断推移、演进又导致了叙事策略与整体结构的相应变动。而它运转的驱动力则是时代因素的变化与侠文化本身的演变。所以,语法、形态、历史、文化的解读应成为武侠小说阐释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方能寻找到“武侠”作为一种叙事类型所具有的普遍而特殊的规律与内涵。  相似文献   

17.
《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的文本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藏族作家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与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的本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位作家在这两部小说中,有着相同的 叙事手法,题材均以故乡为蓝本,地方色彩浓郁,时空模糊,都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而福克纳“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与阿来诗的语言则又是各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8.
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是《一千零一夜》最具特色的叙事结构,在这个“故事套故事”的框架aY..T,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隐合作者。本文拟用叙事学理论,以《一千零一夜》中《脚夫与姑娘的故事》为例,通过分析故事中的隐含作者及其相关叙述文本,进一步探究隐含作者与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隐合作者对该故事集的叙事结构在无限性延伸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以统编版教材《大卫·科波菲尔》《百年孤独》节选部分为析读文本,就新课程群文教学,思考比较阅读视野下教学如何设置多个文本共同的教学起点问题;指出狄更斯与马尔克斯不约而同地将叙事置于时空困境中,从而在逼仄空间叙事里有了“大视野”与“大震动”。两文时空叙事的路径为:《百年孤独》呈现了“乡土”守恒的元始时间与无可守恒的空间;《大卫·科波菲尔》则以“监狱”以核心符号,在末日空间中思考人如何于时间中获得永生。  相似文献   

20.
《百合花》与《三角梅》均以女性视角对一个小战士进行了追忆,然而两篇作品在具体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却呈现出鲜明有趣的对比。《三角梅》采用了第三人称“她”的叙事视角,以叙述本文层面的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的分离以及故事层面聚焦者荔生和她的聚焦对象战士贺振木之间的追寻与拒绝的关系,体现出个体叙事对国家叙事的内在对抗;《百合花》则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通过叙述本文层面的叙述者与聚焦者的合二为一和故事层面的聚焦者“我”对于聚焦对象“小通讯员”的控制,从而将个体叙事控制在国家叙事的话语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