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学会》2021,(8)
本研究对福建省智能制造发展的研究背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确定福建省未来五年甚至十五年的发展目标以及战略定位。研究认为,新时期新阶段福建省仍然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强制造业"韧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力争实现整体性突破。  相似文献   

2.
国家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视"互联网+"智慧工业等产业创新发展,从而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而安全问题是传统工业企业能否在数字经济时代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并顺利全面实施工业互联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7月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组织了数百位院士和专家开展研究,形成了《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大家一致认为,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是《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的基本范式与"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汽车产业是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制造业的升级是我国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抓住智能互联、自动驾驶等新核心技术发展的重要契机,促进汽车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汽车产业的扩散与渗透,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形成"智能汽车",高效运用知识产权形成产业竞争力,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乃至我国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由于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的耦合协调度与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使得汽车产业的知识产权纠纷更多地体现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融合中出现的法律问题,这一点在2019年司法实践中得到体现,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第一案、第115号指导案例的争议焦点即为功能性特征的认定与解释。基于这一趋势,未来标准必要专利FRAND许可条件认定、个人数据保护等将成为主要焦点问题,值得汽车产业提前关注。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1,(11)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战略举措,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针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制造企业人才科技创新不够等问题,提出智能制造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应以创新为基础,重点示范和人才培养为抓手,不在落后的产品上尝试智能制造,以产品研发为驱动,切实提升产品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带来产业结构优化,以人才为本,从而带动产业集群效应,全面提升制造业生产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高水平应用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正经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时期,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产业领域,制造业受到业界普遍关注。数字化转型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发展水平正不断向更深层次、更高阶段演进。但大样本数据研究表明,工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业务综合集成提升的紧迫压力和巨大挑战。本文在梳理我国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综合集成"跨越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夯实数字化基础、加快组织流程化改造、挖掘数据创新驱动潜能、以用户价值创造为出发点、以核心竞争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等对策建议,为工业企业提升业务综合集成水平、加快数字化转型,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根据广东省2010-2017年16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本文分析了制造业数字化对其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制造业数字化对提升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有正向促进作用,且主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制造业生产率两个渠道实现对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升级。行业异质性研究显示,制造业数字化能显著促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但由于核心技术缺失,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促进效果不明显。因此,应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发展,促进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不同类型制造业要因地制宜制定数字化发展措施;完善信贷、财税、数字知识产权和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数字化人才培养等相关政策制度,加大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8.
孙毅  罗穆雄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1):1316-1325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工业大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与长期以来对美国重视虚拟经济、轻视实体经济的认知相反,自2010年至今,美国奥巴马、特朗普和拜登3届政府都将振兴美国制造业、激发美国制造业创新活力作为保障美国经济领先地位的核心战略,并通过《2014年振兴美国制造业和创新法案》《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等一系列政策完善了美国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为美国智能制造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指导意见。文章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自奥巴马政府以来美国智能制造政策的演化过程,重点分析了美国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与制造业拓展伙伴计划两大典型实践,总结了美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为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为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基于美国的政策及相应实践,结合我国国情与产业基础,文章梳理总结了美国智能制造政策对推进我国政策改进的6点启示:(1)加强政府的引领作用,完善智能制造顶层设计;(2)培育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扶植中小企业发展;(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关键性技术的发现与商业化进程;(4)深化开放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与融合;(5)改革考核评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6)完善教育与培训体系,强化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问题是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科技创新是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因素,是拉长产业链、发展替代产业的重要保障,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淄博市在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他们的主要经验是:通过品牌建设推动传统工业由制造向设计创造升级;产业梯次转移推动传统工业向总部经济转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园区循环工业促进经济低碳发展。淄博市在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仍然需要作出不懈努力。我们的对策思路是:强化科技对传统工业转型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构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优势;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形成转型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10.
创新驱动战略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当前我国工业转型的重要内容.首先分析了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然后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论述了当前工业转型升级中所面临困境;最后阐述了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机制,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绿色转型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智能服务是促进其实现的重要支撑。从两业融合视角出发,构建智能服务与制造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19年统计数据,分析智能服务融合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影响。研究发现:智能服务融合促进了制造业绿色转型,且表现为非线性“U型”关系;在不同维度中,产业规模影响居于首位,技术创新影响的提升速度超过其他维度;绿色转型效率时序分析结果表明,智能服务融合影响存在“数字化悖论”,产生原因在于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未形成协同;智能服务融合对污染型制造业绿色转型影响明显优于清洁型,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绿色转型作用效率最高。研究结果为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推动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步伐,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用户研究更加深入,能够让用户直接参与产品研发设计,以此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精细化与高效化转型。未来智能服务设计与规模化个性定制生产,得益于"互联网+"在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渗透,通过研发模式与创新思维转变,带动工业设计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倪小芳 《科技风》2023,(5):22-2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智能制造中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已成为实现国家及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的建立是解决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的关键措施。我校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建设,通过走访调研苏州工业园区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改造企业以明确专业建设定位,以培养更多高职层次能服务地方与国家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为导向,思考推动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从而开展职业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4.
新科技革命对产业变革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当前各国普遍存在政策焦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足,对新科技革命的认知还存在误区。通过政策分析和文献综述,提出要正确理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本质,尤其要把促进新通用目的技术的扩散作为驱动经济动能转换的关键。对于正在发生的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如能在核心技术尤其通用目的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就能赢得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将形成这次工业革命的高潮,并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重塑制造业的发展要素、生产体系、商业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然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还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融合实践进展缓慢。需要找准新一代通用目的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选择合适的发展范式和战略路径,积极推动两者融合发展。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等多种不同的竞争性范式中,智能制造范式最具有包容性,工业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支撑智能制造的发展,以实体经济或者制造业为实施载体,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核心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制造业发生深度融合,彻底改变制造产品、过程、装备、模式、业态等,促使制造业发展步入智能化阶段。智能制造范式代表了未来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等是推动新科技变革的通用目的技术,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重要载体之一,融合的关键在于将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制造业所有发展阶段、全生命周期,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联发展、同步发展。制造业企业、技术提供商和互联网企业是参与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要角色,从分工来看,对于制造业企业,积极实施数字化技术改造;对于集成方案供应商,主动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对于互联网企业,帮助制造企业实施云平台布局。全球制造业正面临着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强烈愿望,我国要不断挖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通用目的属性,打造新一代智能制造模式,并发挥国内市场优势尽早形成主导应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需要保持高度战略定力,明确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目标、方针和路径;通过推广示范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实体经济的渗透及其融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补齐行业短板,打造工业互联网体系;探索数据信息规范监管,规范网络平台治理问题,以及强化人文学科等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前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德等工业强国纷纷制定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以及中低端制造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双向挤压",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全球竞争力已迫在眉睫。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为内生变量,选取我国2002—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一阶差分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工具分析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促进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互动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6.
智能装备产业作为推动未来制造业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成为广州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本文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方法,针对广州市智能装备产业领域,以现状调研与企业工商登记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和地域的地理学手段,对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目前广州市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存在各区发展不均衡、分工协作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弱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等建议与对策,为广州市政府部门推动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工业互联网建设与产业智能化的发展变革,推动江苏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江苏省基于区域产业基础和特色,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建设创新平台载体,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优良环境。提出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构建服务集群生态系统的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18.
广东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处于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我国台湾地区在产业创新实现转型升级过程中,把传统制造业工厂转型升级为"观光工厂",延伸和拓展了传统产业的价值空间,重塑传统制造业竞争力,为推动台湾制造业重构产业链条、与服务业紧密结合提供了支持。在分析台湾"观光工厂"的现状和特点并梳理其做法和培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广东中小企业提高制造业服务化战略转型意识、出台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环节创新升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河南省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型工业比重大、对资源和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高,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以及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集群经济实力弱等.制造业升级面临的约束条件和制约因素主要有资本深化与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的矛盾、制造业规模扩张与城市化发展滞后的矛盾、制造业升级与对价值链低端环节依赖的矛盾以及体制、机制和认识上的原因.河南需要通过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方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引发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浪潮,各国提出了不同的应对战略,其中以德国的工业4.0最引人瞩目。将工业4.0所追求的智能制造体系与精益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对比,指出精益思想体现制造业的核心诉求,智能制造体系仍需落实精益思想,新科技手段为实现更高程度的精益提供可能。未来智能制造体系将为中小企业带来巨大机遇,但对于技术基础不足的中国中小企业也是巨大挑战。为此,建议中国中小企业秉承精益思想,踏踏实实"补课",认真练好基本功,全方位提升竞争力,以融入智能制造体系,支撑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