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说明文的分量越来越重。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说明文难学难写,不愿学。再加上长期以来的解说式教法,越发索然寡味。采用游戏方法来教,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意兴盎然。就以《核舟记》为例吧。这是篇文言说明文,教学难度颇大。《核舟记》说明的对象是古代微雕奇葩——桃核雕成的小船。主题是“苏东坡泛舟赤  相似文献   

2.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说明文(《蜘蛛》、《中国石拱桥》、《核舟记》、《蛇岛》、《看云识天气》)写法各有特点,又不乏共同之处:细致、准确地表达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顺序,恰当选择说明方法,并以准确的语言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3.
<正> 明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选作中学教材后,近几年来相继发表了一些分析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大体围绕《核舟记》的结构布局和语言技巧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一致指出该文记载了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感到不足的是,对于《核舟记》所表现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都未予深入揭示,使读者难以了解核舟的艺术构思。这就造成了对《核舟记》一文的模糊认识,也不可能正确评价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并且也最终影响了对《核舟记》一文的结构和语言的分析,影响了它作为中学教材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单元四篇课文:《地球是圆的吗》、《看云识天气》、《苏州园林》、《核舟记》。本单元是本册书的第三个纯说明文单元。学生们对说明文的结构、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从单元教学重点出发,对整个单元宏观掌握,引导学生对四篇课文进行联篇比较阅读,找出它们在说明文文体特征几个方面的异同点,从而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5.
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本里的说明文《核舟记》,记写我国古代果核微雕工艺品——明代桃核舟。文中记核舟外形尺寸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没有谈宽度。使用这篇具有保留  相似文献   

6.
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在文中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代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艺术成就。这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细读全文,感到文章的一些写法很值得我们仔细体味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梁宇同学问:很多说明文分析都强调说明语言的准确和说明顺序安排的合理等,请讲一讲,除了上述的共性外,《核舟记》的独到之处是什么?为什么许多人读它都特别有兴趣?  相似文献   

8.
初语第三册选用了明末魏学洢的章《核舟记》。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明人小品,也是一篇古典说明。全篇行流畅,语言洗练,读来琅琅上口,很受人们好评。但教材中的一处注释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核舟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著名的古文说明文之一。作者魏学洢细致地说明了核舟的形状,描述了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我国工艺美术的精巧技艺。文章之所以写得好,不仅由于作者对核舟的细致观察与写作水平高超、而且还由于核舟的制作者王叔远富有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10.
初中第四册教材选取了八篇说明文组成两个重点单元,加强了说明文教学。这八篇中,有三篇是新增的,即《死海不死》、《蜘蛛》、《统筹方法》。本文就这三篇新增的课文,谈一些教学意见。一、理解说明文的结构。《死海不死》以地理位置、海水特性、海水的成因及历史演变等几个方面作为说明的顺序,逐层说明  相似文献   

11.
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生动介绍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的说明文,但又何尝不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散文珍品呢?在我们惊叹于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他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所折服。《核舟记》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想象丰富,构思独特。无论是奇巧人王叔远,还是作家魏学洢,他们忠实而准确地反  相似文献   

12.
《核舟记》是一篇记物的文章,但它与那些记叙风景、建筑物的记物文章不同,它描写的对象是雕刻艺术品核舟。好的艺术品总有它独特的构思、鲜明的主题。记述一件艺术品如果只是把它的外部形态描写一番,不能反映它内在的艺术构思,这样的文章即使描写再生动,也不能算是好文章。《核舟记》的作者却非常成功地把核舟的艺术构思生动地再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3.
全国通用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的“附录”中有一篇知识短文《谈谈说明文》。该文指出说明文有两种类型,一是说明事物特点的,一是阐明事理的,并把《死海不死》归属于阐明事理的说明文。把《死海不死》看作事理说明文,不无道理。但是,把它作为典型的事理说明文,这就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正>《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一篇经典的文章,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它定位为说明文,在教学中仅从了解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等应用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那就有点可惜了。这不能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有着经典的理趣与文趣,从这个角度去引导学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唐正富 《现代语文》2005,(12):24-24
《核舟记》系明代文人魏学洢所作,属文言短篇。通篇来看,它是一篇文言说明文。我们在获知说明文及文言知识的同时,对文本仔细进行扫瞄不难发现:雕核舟者鬼斧神工;以写“核舟”为名,作者也匠心独运。一奇作者在首段中交待“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擅长微雕技术,该段末句又讲王叔远“尝贻余核舟一”。选定末句分析,我们发现它的神奇巧妙在于:作者暗示我们“桃核样大的小船虽然小,然而我拥有它、经常把玩它,观察自然仔细,对所记情形真实性,读者朋友完全可以放心”。这拿我们今天创作首先要仔细观察的观点去衡量,依然不过时。二奇艺人王叔远微雕…  相似文献   

16.
一、现代文(43分) 同学们学过古代名篇《核舟记》。下面的《新核舟记》也是一篇状物写人的作品。请认真阅读,联系旧课,理解新文,思考文章后面的题目,按要求作答。新核舟记吴强读过《核舟记》的人,都会为文中所描述的那艘核舟的精巧而诧异不止。一颗小小的桃核,竟然刻出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舟,舱轩篷楫一应俱全,苏子等五人须眉了了。四百年来,这一核舟被誉为“绝世珍品”,似乎无有再出其右的了。  相似文献   

17.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工艺美术品的说明文 ,全文虽然只有四百多字 ,却生动细致地介绍了核舟的全部景物 ,一一注明了各部分人、物的方位、数目、大小 ,并细笔勾画 ,给人具体深刻的印象 ,使人感到无限情态奇趣尽在寸核中 ,不禁称奇道绝 ,叹为观止。根据单元提示所述本单元“要继续练习诵读 ,培养文言语感”的要求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练习诵读 ,培养语感 ;(2 )理解语言的简洁、生动。课文对核舟的整体及各部分的介绍有条不紊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这是初二学生还不易理解的问题 ,因此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较巧妙地突破教学的重难…  相似文献   

18.
《眼睛和仿生学》是一篇内容比较复杂的科学说明文。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这类说明文的内容和写法,借以达到开启心智、扩展科学视野、提高读写说明文能力的目的,弄清说明的顺序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科书编者把探究该文的说明顺序作为第一道思考练习题是很有道理的。对于该文的说明顺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该册《教学参考书》上有所分析。参考书编者的基本意见是:该文是按照先一般后特殊、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安排说明内容的。具  相似文献   

19.
中师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前四册共选入说明文二十三篇,占课文篇目总数的17%。这二十三篇说明文组成四个单元,编排了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要求、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结构和几种常见的说明文等系统的读写知识,并安排了相应的读写训练。这部分教材确实很  相似文献   

20.
《核舟记》一文有三个重要人物:苏轼、王叔远、魏学。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篇充满理解与想象的文章,王叔远捕捉并刻画了瞬间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组合在默然无声中说话,彰显了核舟的灵魂。魏学理解了王叔远的刀尖艺术,他借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核舟的传奇神韵,也借《核舟记》贯穿了苏东坡、王叔远与自己的人生,而这全因为懂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