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这堂课的磨砺与呈现,是我对《核舟记》的致敬,亦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次觅途. 一、人逢知己,奇巧辉映——我眼中的《核舟记》 言及《核舟记》,便不能忽视两种颇具代表性的上演于初高中课堂的教学情景:一者,为了品味活灵活现的核舟人物,教师安排学生登台再现核舟内人物的行为活动,从所坐位置、动作神态,乃至言语内容等方面,细读文本,并给学生创造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课堂氛围热烈,教学情境其乐融融;二者,高中教学《赤壁赋》,谈及“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对于“客”之谜,许多学生会以《核舟记》为证,自信作答曰:“客,鲁直、佛印也.”  相似文献   

2.
<正> 明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选作中学教材后,近几年来相继发表了一些分析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大体围绕《核舟记》的结构布局和语言技巧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一致指出该文记载了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感到不足的是,对于《核舟记》所表现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都未予深入揭示,使读者难以了解核舟的艺术构思。这就造成了对《核舟记》一文的模糊认识,也不可能正确评价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并且也最终影响了对《核舟记》一文的结构和语言的分析,影响了它作为中学教材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4.
明末嘉善人魏学洢的《核舟记》,描述了一件精妙绝伦的微雕工艺品——核舟,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形象鲜明的“大苏泛赤壁”的画卷。  相似文献   

5.
《核舟记》是一篇记物的文章,但它与那些记叙风景、建筑物的记物文章不同,它描写的对象是雕刻艺术品核舟。好的艺术品总有它独特的构思、鲜明的主题。记述一件艺术品如果只是把它的外部形态描写一番,不能反映它内在的艺术构思,这样的文章即使描写再生动,也不能算是好文章。《核舟记》的作者却非常成功地把核舟的艺术构思生动地再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6.
这份语文测试题的命题,其着眼点在于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这种命题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发现和选拔人才。一、现代文这份测试题的现代文阅读选的是吴强的《新核舟记》(1982年2月4日《羊城晚报》)。这篇状物写人的优美现代散文和初四册魏学洢的文言散文《核舟记》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篇现代文阅读的考核比较全面,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都考到了。在这些考查内容中,考生失分最多  相似文献   

7.
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本里的说明文《核舟记》,记写我国古代果核微雕工艺品——明代桃核舟。文中记核舟外形尺寸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没有谈宽度。使用这篇具有保留  相似文献   

8.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核舟的奇特构思,体现了雕刻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凝聚着雕刻家滴滴心血。小小核舟,有何奇特之处呢?第一,体积小,容量大。“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就在这“曾不盈寸”的小舟上竟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共三十四字,仅此足见雕刻家技艺超群。第二,物有趣,人有神。篷,用箬竹叶做成;小窗,灵活自如,能启能闭。开启小窗,“雕栏相望焉”,说明船舱是中空的,增强了小舟的立…  相似文献   

9.
魏新磊 《当代学生》2016,(Z1):28-29
《核舟记》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虽然教材几经改编,但这篇课文一直留存其中。经过几十年的多方解读,该文的资源似乎已经被挖掘殆尽。但经典文章与一般文章的区别就在于,经典文章常读常新。《核舟记》虽然短小,但可挖的资源至少还有两点:一、说明顺序不少老师在讲解《核舟记》时,把该文当成一篇说明文。这没问题。但作为说明文,该文的说明顺序就不能被忽略。因为核舟上王叔远雕刻的内容丰富,没有适当的说明顺序,文章就  相似文献   

10.
一枚小小的果核,常人看来平常,但到了苏州雕刻艺术家的手里,却能变成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这在古文的《核舟记》中有过精彩描绘,而这并非夸张。《核舟记》记载的是苏州明代常熟核雕艺术家王叔远,揣摩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赤壁赋》、《后赤壁赋》,构思的一幅苏东坡泛舟赤壁的场景,在一枚窄长的桃核上,雕刻了一件绝世珍品——核舟。舟长约8分,高约3分,橹、舵、桅、篙、篷、楫、栏都清晰可见。船篷  相似文献   

11.
《核舟记》一文有三个重要人物:苏轼、王叔远、魏学。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篇充满理解与想象的文章,王叔远捕捉并刻画了瞬间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组合在默然无声中说话,彰显了核舟的灵魂。魏学理解了王叔远的刀尖艺术,他借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核舟的传奇神韵,也借《核舟记》贯穿了苏东坡、王叔远与自己的人生,而这全因为懂你。  相似文献   

12.
“搞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舟记》教学实录 ……师:我们这篇课文叫《核舟记》。“核舟”是什么东西呀?生:就是用核刻的舟。师:说得大致不错。(多媒体展示)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相似文献   

13.
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生动介绍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的说明文,但又何尝不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散文珍品呢?在我们惊叹于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他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所折服。《核舟记》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想象丰富,构思独特。无论是奇巧人王叔远,还是作家魏学洢,他们忠实而准确地反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稀世珍宝明代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看到这则消息,很是欣喜,因为这核舟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的晚年力作。特别是因为著名学者魏学氵伊文章《核舟记》的出名,更使之身价倍增。直到现在,不少人一提起《核舟记》,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几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区区一个小桃核,细致入微地雕刻了精妙绝伦的小舟及栩栩如生的人物,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而我之所以特别喜欢它,倒不仅仅是因为其雕功细腻精到,更主要…  相似文献   

15.
(一) 在教读《核舟记》时,笔者觉得对"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的解释似有斟酌的必要.查阅近年来不同版本的教参资料,其解说分别如下:  相似文献   

16.
《核舟记》是一篇传统的文言散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微雕艺术品“核舟”。教学本文,完全可以趣味盎然.让学生陶醉,乐不思“归”:  相似文献   

17.
针对《核舟记》一文中有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这个问题,从意境的角度,探讨“奇巧人”不雕明月而明月自出的雕刻技艺。  相似文献   

18.
《核舟记》中说:“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么多的东西,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文字都是在径寸之木上完成的,王叔远的雕刻技术实在是太高明了。这一点即使我们不说,孩子也一定会发现,可是仅仅于此吗?那是不是单单用一个“奇”字就可概括了呢?私下觉得,核舟雕刻内容之多、技巧之高仍然是非常表层的东西,带领孩子去赏析核舟表现出来的艺术之美,进而带着孩子去初步感受我们古代民间的微雕艺术,才是本文的重中之重——或者也是魏学咿写作此文的目的吧。核舟记,不仅仅是记核舟,更是借核舟来记微雕艺术。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针对《核舟记》一文中有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这个问题,从意境的角度,探讨"奇巧人"不雕明月而明月自出的雕刻技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