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中职教师。但是目前我国中职师资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而师资水平的提升有效途径是开展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可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使中职能为社会培养与输送更多的高质量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经济社会新常态下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布局,使中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巨大挑战,师资队伍建设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基于浙江省H市中职师资培养和培训的调研表明,当前中职师资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整体上表现为数量欠缺和结构失衡,个体上表现为职业倦怠和观念落后,需要高度重视师资培养和培训,以实现存量优化和增量提质。推进中职师资培养和培训转型,要将职业教育理念提升到数千年技能人才移位的高度,以市场体制激活职教师资培养和培训活力,坚定不移地以"双师型"建设作为中职师资培养和培训的主要目标,建立中职师资培养和培训内外部的协调体制,推进中职教育全面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然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素质提升不成正比,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课程设置偏离人才培养目标,师资专业化程度与教学需求矛盾突出。我们要正视现状,科学定位中职办学目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加强旅游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就业情况和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然后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策略,包括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对口培养;开展计算机专业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5.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职教理论素养及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和不足,从中职师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机构的角度出发,客观地分析问题产生的成因,以有效地解决中职师资培养培训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中职师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根据<纲要>指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师资的重任.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师资,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探索.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各类师资.  相似文献   

7.
一、实施背景 中职学校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始终围绕“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四个一体化”的改革方向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根据中职学校的“职业”特点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不仅需要文化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的基础课教师,而且需要专业知识扎实、操作能力强的专业课教师.从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实际情况来看,还要求教师能够随时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导师.  相似文献   

8.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一所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普通高校,199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2000年又被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几年来,该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发挥学校学科、教学以及实验、实训设施的综合优势,承担起全国高职、中职师资培训的教学、实训和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王芳 《成才之路》2014,(19):6-6
中职机械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型人才,其教学更多的是依赖于实践教学模式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师资、硬件更新、教学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原因,教学目标的完成存在一定问题,此种问题进一步表现为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因此,教师要重视中职机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注重优化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内经济迅猛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智造"的大国工匠呼声渐高,人才培养要求也上升到了新高度.基于此,中职人才培养要兼顾技术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切实贯彻落实人才培养"双高"目标,确保输出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匹配.而中职人才人文素养培养,需以语文教学为依托.因此,拟从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入手,简要分析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计算机教改的现状,并对计算机教改进行了再反思和再定位,把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实践为主,掌握操作技能定位为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培养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和定位就师资建立、目标转变、课程改革、方法多样化、考核评价、人才复合性等六个方面探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改途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技能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符合社会,市场需要的人才,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教改的变革和进步.  相似文献   

12.
根据民族地区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技能与素质提升培训任务的特征,构建有效培训系统模型,研究、开发系列培训课程与教材,采取"由中而上而下"推进民族地区中职师资培训工作发展,推广中职师资"研、训、赛"一体化的有效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任师资队伍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省中等职教专任师资在总量上尚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但地区分布不均衡,专业结构、职称结构有待调整,教师业务素质、学历层次也有待提升.吉林省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应以结构调整和素质提升为重点,形成与省支柱产业结构对应的师资结构和素质体系;依托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立师资培训与交流机制,建立职教教师科研和信息服务体系;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建立职教师资发展政策支持体系,解决师资建设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在中职师资培养培训中,可采取以能力为本位,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出发点,以解决教师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训练为导向的"项目"策略.项目主要来自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学校科研课题项目以及个人业余承揽的社会性质项目.通过项目学习,使教师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熟悉岗位工作能力要求,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并能把所学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鉴于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是师资培养培训的纲领性文件,又是中职师资培训包项目开发的基石,故我们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除了加强对有关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更注重对相关企业、职业学校以及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广泛、深入地调研.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投入上百亿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素质。规模的急剧扩大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大学作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水平较高的"211"大学,自2000年5月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以来,一直把师资培养培训工作作为基地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以云南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为基点,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技术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云南大学的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水平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师资,为云南省乃至西部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对中职师资培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这一点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职校长的共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职教育近几年面临新的挑战,因此,中职师资培训必须跳出传统的旧模式,通过认真分析各方思想动态与需求,找出一条更加切实实际、符合时代潮流的中职师资培训的新路子.我们东南大学职教院自1994年11月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校长岗位培训和师资培养基地,199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中等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以来,开展了多种方式的中职师资培养与培训.通过8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感在中职师资培训上尚存在不足之处,亟待我们去研究去改革.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中等职教师资培训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使中职师资满足中职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需要,湖北省充分依托国家、省级师培基地,在中职师资培训中加强师范性、学术性和职业技能的有机结合,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有针对地性输送院校管理者、一线教师参加境外培训.师培工作充分考虑了区域辐射性及专业针对性.同时,将在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职教师资终身教育、建立职教师资一体化体制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为社会培养新型技术人才是中职学校的根本性目标,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社会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与时俱进的新要求。计算机作为培养中职学生一项基本技能的重要学科,采用各种科学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尤为关键。本文重点分析实施情境教学策略的依据和实施手段,以期提升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上实施情境教学的质量,为培养优秀计算机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职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主要政策60年演变进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在中职师资培养上,由主要依托中职学校自身和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来培养师资,发展到以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普通高校的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的开放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在中职师资培训上,从依托普通高等院校进行培训发展到构建出完善的国家、省级、市(地)级和校本培训四级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