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论语》二十篇中,“以”字共出现211次,作动词的有30次;作代词的有2次;作介词的最多,有109次;作连词的有30次;作助词的有3次;作词尾的有37次。下面分别加以说明。《论语》原句后面括弧内数字,表示篇、章的次第。如3.21,即《论语》第三篇(八佾)第二十一章。原句的排列不一定以在《论语》中出现的先后为次序,凡句法相同、相近,或“以”字前后所用字相同的排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乎”是《论语》中使用最多的虚词之一。本文穷尽性统计了《论语》中的“乎”,对“乎”的性质做了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认为:“乎”作词尾与表态副词一起构成含有情感色彩的修饰性成分;位于疑问句末表真性的询问是《论语》中“乎”最主要的用法,“乎”可以表反问是由于与其他成分的配合。  相似文献   

3.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有作指示代词,表“对的、正确的”义和作系词等不同用法,我们在充分参考前贤论著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中的“是”字应视为作系词。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的“三”不仅有词的用法,而且有作构词成分的用法,即使是作为词,其用法也各不相同,本对《论语》中的“三”的用法作了一次穷尽性的清理。  相似文献   

6.
杨伯峻先生曾撰《论语词典》,归纳“毋”在《论语》中有三种用法(参见《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6页)。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阅读《论语》有很大助益。只是有一种用法笔者认为采用传统之见不妥,特提出来一议。杨先生指出,《论语·子罕第九》“毋意毋必”中的“毋”同“无”,是表示禁止之副词。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看法。朱熹集注云:“毋,《史记》作‘无’,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亦说:“毋者,禁止之辞。”所以这里的“毋”同“无”,表禁止,是流行已久的传统之见。这种看法对不对呢?还  相似文献   

7.
孔子论"学"     
孔子乃是儒家鼻祖 ,一生建树 ,功盖万世。《论语》中“学”字出现过 6 6次 ,没有一次如今天所谓“学习”之意 ,名词乃是“学说” ,动词则是“学做”、“习得”之义。由此出发 ,方能领会孔子之真正精神 ,把握《论语》之精髓  相似文献   

8.
《论语》总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三章.作为我国先秦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本文通过自己读《论语》的亲身学习体会来谈读《论语》的所谓“糟粕”以及学习态度,本文探讨的三种学习态度:第一广大的心胸的态度;第二个是恭敬的态度;第三向往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论语》《弟子规》既是儿童学习国学的经典,也是指导教师教学的教育“经书”.《论语》的“学而时习之”,除“学习须常练习”的本义之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另有三种教学新义:一是“学以渐至”,即教学有序,不可躐等;二是“切已体悟”,将圣贤之语,体语自身,渐渐相亲,与己合一;三是“学思力行”,使学生学行结合,持之以恒,学有所获.  相似文献   

10.
兼词是音单意复的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古汉语中的兼词,比现代汉语多,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其中以“诸”、“焉”最为常见。据顾颉刚《尚书通检》统计,《尚书》正文“诸”字共出现12次(不包括《书序》),其中作兼词用的3个。“焉”字共出现4次,其中作兼词用的3个。据杨伯峻《论语词典》统计,《论语》中“诸”作为单词(不包括“诸侯”、“诸夏”之类的复音词),共出现36次,其中“之于”的合音18个,“之乎”的合音14个。“焉”字共出现88次,其中作兼词用的9个。据杨伯峻《盂子词典》统计,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然”字共出现了38次,其中有1次是用作构成人名(季子然)的;《孟子》中“然”字共出现184次,其中有6次是用于构成人名(然友)的;我们将用作人名的“然”排除出研究范围,对比《论语》中的37处“然”和《孟子》中的168处“然”用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如"字的词性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词"如"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共计出现了147次,分别有作动词、连词、词尾以及形成固定结构,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如"字的基本用法。《论语》中"如"字的动词义项为"像、及、就是"。"如"字连词有假设连词"如果"、选择连词"或者"、他转转折连词"至于"义。"如"字的三种固定结构为"何如"、"如之何"、"如……何"。此外还作形容词词尾。  相似文献   

13.
于洋 《考试周刊》2013,(85):15-16
《论语》中真正出现修正的条目较少,却很重要.本文以论语中的“正”为核心,探讨了论语的修正思想.在《论语》中,“正”分为修己以正、修己以正人、修己以安百姓三个层次.并且认为这三个层次就可以概括《论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论语》思想的纲领,而所有这些思想的前提就是修己以正.  相似文献   

14.
徐同林 《现代语文》2006,(4):121-124
语能给我们什么?似乎什么也不能,尤其在此讲求实用、实惠、实在,盛行功利的当今。于是,就出现一种见怪不怪的悖论——语“无用”,“难学”,“无效”,所以就不必学,自然也就不用教了。学生不学——老师难教——校领导也就认为大学语课(中小学必修,且不详论)可有可无,可开可不开了。大学语的逐步边缘化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和关注,甚至焦虑与讨论。(参见刘芳《课时学分萎缩必修变选修“大学语”走向边缘化》,《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日;刘擎《中国大学语正处于“紧急状态”》,《新京报》2005年11月2日:温儒敏《正视大学语教育的实际问题》,《新京报》2005年11月3日;刘成友《从大学语到大学人》,《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0日)  相似文献   

15.
“是”在《论语》中,共出现60次,其中用作指示代词52次,用作形容词2次,作为词素与“故”、“以”、“用”结合而成复合连词,是以、是故、是用了6次,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一、指示代词的“是” “是”作为近指代词,可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充当主语和宾语时,有指示兼称代作用,充当定语时,  相似文献   

16.
“信”在《论语》中主要有五种涵义;“信”在对人的要求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对“一般人”的要求,对“君子”的要求,对居“上位者”的要求。对《论语》中的“信”进行解析,可为当今社会倡行诚信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三变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三变”即三种变化。子夏的话是赞扬君子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的“乎”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的作用主要有三:其一、作语气词,主要用于句子末尾或句中,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其二、作介词,主要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或者与其它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于”。其三、作语素,与其它语素合起来构词。  相似文献   

19.
张岱年先生主编之《孔子大辞典》“论语学”条曰 :“其在古代从属于‘孔学’、‘经学’ ,而未用‘论语学’之名。至近代才出现‘论语学’一词。始见于 2 0世纪 2 0年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三章 (192 4年发表 )。 3 0年代周予同著《群经概论》 ,辟专节论述了‘论语学的沿革’。”按 :万仕国编著《刘师培年谱》于 190 5年下记载刘氏著述曰 :“《经学教科书》(第一册 )上海国学保存会编辑 ,上海国粹学报馆印刷 ,9月初版 ,3 2开 ,环筒页装 ,系国学教科书之一。”该书第二十一课、第二十八课、第三十五课 ,题目分别是“三国南北朝隋…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与第四十五回分别三次出现“你想什么吃?回来好给你送来的。”“想什么吃,只管告诉我,我有本事叫凤丫头弄来了咱们吃。”“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红楼梦》的语言表达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我考察了同一时期的《恨海》《聊斋志异》以及现代的京味作家作品《四世同堂》《皇城根》,均未发现同类句式。这一小句“你想什么吃?”其表意指向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问愿望(“你想……?”),另一方面又有特指(“什么”),表达方式在今天多用“你想吃什么?”来代替。但通过矩阵分析,又不是所有的“想NV”的句式都能用“想VN”来替代,更进—步说,并不是所有的“想VN”都能转换成“想NV”。这里从表意指向的二重性,联系其语表和语值来考察两句的动词入句规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