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117~118页“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体积(容积)及其计量单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合理、正确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6页。【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设计学具"这一任务驱动,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正确区分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经历"学具"的设计、切拼、包装等活动,沟通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对形体的认识,发展他们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五年级下期数学课本273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形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概念。2.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培训动手操作、有序观察的能力,掌握一些学习方法。3.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通过团结协作、讨论交流和竞赛活动等形式,培训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6.
【教材解读】本课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教材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纸盒,沿着棱长剪开,再展开,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认识表面积的含义。第二部分是让学生运用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总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教材安排了例1,引导学生根据给出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想出每个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然后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7.
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体积和容积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比较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一、直观演示,建立明确概念。教学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 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表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长6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分析与思考】“体积与容积”是小学数学教材“图形与几何”范畴中较为重要的一节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容积的计算,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转换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  相似文献   

11.
【教材解读】本课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而积的含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教材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纸盒,沿着棱长剪开,再展开,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认识表面积的含义。第二部分是让学生运  相似文献   

1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上节课练习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的过程中,已为学习表面积积累了感性材料,再通过教材第87页倒1的教学,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表面积,并学会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要求学生由看实物计算表面积,到看立体图计算表面积,再到由已知长、宽、高三个条件就能想象实物图形来计算表面积.由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一、说教材1 教材地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内容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此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 ,也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 ,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空间计算的开始 ,它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 ,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为今后学习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2 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 :使学生获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2)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根据表面积的变化,我们可以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例1】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减少2厘米后可以得到一个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48平方厘米,求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思路分析】长方体的高减少2厘米后得到一个正方体,  相似文献   

15.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P33~35内容.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获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24~26页例1、例2。教学目的:1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微机及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学生准备自制的长方体、正方体学具。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 长方体有()个面,相对的面面积(),相对的棱长度()。2 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这些面的面积都()。[评:复习旧知少而精,目的性强,…  相似文献   

17.
丛丽莉 《山东教育》2012,(Z4):75-77
一、教材解读(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是青岛版五四制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常用的体积单位及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的计算,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学难点是体积及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它是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计算其他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因为  相似文献   

18.
<正>【设计背景】“制作收纳盒”一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表面积应用的练习课。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展开图和表面积,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本节设计为综合实践课,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制作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认识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对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识图,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  相似文献   

20.
【案例】“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第二课时 一、复习 出示教具。师生共同回忆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基本方法,强化上下底面面积如何求,左右侧面面积如何求,前后面面积如何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