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85-2005年全国汉族学生体质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85年和2005年全国7-22岁汉族学生体质检测数据,采用加权平均法对2005年全国各省区测试数据进行合并,并对二个时期各项体质指标的全国水平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①近20年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各项指标生长发育呈快速增长,且体重增长速度较快。②学生的肺活量全面下降,女生下降幅度高于男生。③学生身体素质有增有降,发展极不稳定,其中男生50m跑、男女生立定跳远呈现平稳增长,女生50m跑呈持续下降;7-12岁为斜身引体呈快速增长,13-22岁男生引体向上呈缓慢下降,女生1min仰卧起坐7-22岁各年龄段全面提高;学生耐力跑7-22岁各年龄段全面下降。据此提出增强学生体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1985、1995和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对各时期我国城乡学生形态、机能、体能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地定量研究,动态分析20年全国城乡学生体质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主要研究结果:(1)近20年城乡学生生长发育持续提前,城市学生各项形态指标生长水平高于乡村,身高城乡差距缩小,体重、胸围城乡差距加大;(2)城市学生肺活量水平高于乡村,城乡学生肺活量20年持续下降,前10年乡村学生下降快、后10年城市学生下降快;(3)乡村学生800m、1000m跑水平高于城市,城市女生50m跑、仰卧起坐水平高于乡村,其他素质城乡学生水平波动较大;(4)城市女生50m跑20年持续下降,城乡学生800m和1000m跑、城市学生50m×8往返跑20年加速下降,其他素质20年间有增有降发展极不平稳。  相似文献   

3.
吴长稳 《山西体育科技》2002,22(2):20-22,43
依据南北方几所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质资料,通过对9项测试指标结果的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地域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的现状与特点。认为:北方的普通大学生在身体形态(体重、身高、胸围三项指标)和身体机能中的肺活量指标方面均明显高于南方的普通大学生;而在身体素质的五项指标中,除女生个别项目稍低外,南方的大学生在多数项目上均明显高于北方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4.
辽宁师范大学学生体质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雪莹 《辽宁体育科技》2003,25(3):66-67,71
对2000年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高校及全国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证明:我校男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与辽宁省高校学生体质调查统计结果基本一致,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全国高校学生相比,女生除肺活量,其它各项指标均优于全国学生,且身高、体重、胸围、50m跑、立定跳远5项指标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我校男生的身高、体重、胸围、50m跑及立定跳远5项指标均优于全国学生,除胸围外其它各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肺活量和1000m跑2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学生,1000m跑与全国男生相比(P<0.01)有着非常显著性的差异。据此提出增强我校大学生体质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黄柳倩 《体育科技》2011,32(4):105-114
目的:通过1991~2010玉林师范学院19~22岁的汉族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动态分析,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探讨改善和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措施和途径。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与数理统计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城乡男女生的身高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男生的体重大幅度增长,而女生的体重增长不明显。城乡男生的胸围增长明显,城女的增长不明显,乡女的则出现负增长。城乡男女生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素质均呈下降趋势,但自2000~2010年以来,女生的1min仰卧起坐成绩逐渐回升,男生的引体向上成绩下降不明显。城乡男女生的肺活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近5年来,学生肺活量水平都呈现大幅度的提高。城市男女生的营养水平保持稳步上升,乡村男女生的营养水平近5年来才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城乡男女生的身高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体重、胸围存在城乡、性别差异;身体素质发展极不均衡,整体上出现下降趋势,呼吸机能水平整体呈现下降。城市男女生的营养水平保持稳步上升,乡村男女生的营养水平近5年来才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正>一、前言从1985年开始,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进行的五次调研结果显示,近20年来,除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外,肺活量、速度、耐力等体能素质在持续下降[1]。2002年开始全国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同年,教育部开始建立了"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两年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并发布公告。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监  相似文献   

7.
以我省7~18岁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1985、1995、2005年三次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对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测试指标,采用指数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二十年间我省青少年身体指数的发展变化趋势和目前我省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现状,为学校体育与健身运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0年我国开展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黑龙江作为监测地区,组织并开展了此项工作。此次监测采用了实验法对采样地区学校的学生进行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身体素质(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斜身引体、引体向上、50m×8往返跑、1000m、800m)的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2005年调研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学生体质除身体机能中呼吸机能有所提高外,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身体素质中的爆发力、耐力素质下降明显,且男生下降较女生显著;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状况呈稳定趋势,但身体素质下降显著,说明黑龙江省中小学生体质、大学生身体素质较2005年总体有所下降。此监测结果应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及学生的高度注意,各级有关部门、组织和人员应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加强宣传、强化监督管理机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以更好地改善黑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1985-2005年北京市7~18岁学生体质发展状况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5至2005年7~18岁北京市中小学学生体质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体质有以下变化趋势:身高、体重和胸围持续大幅度增长,肺活量和速度素质先升后降,力量素质和柔韧性稳中有升,耐力素质下降速度明显加快。根据以上变化趋势,针对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和卫生现状,提出了增强学生体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关于学生体质研究较多集中在对不同调研年各地区学生体质现状的描述和比较研究,而针对学生体质水平(如身体形态等)发展规律或动态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198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为基础,重点选择1985年、1995年和2005年7—18岁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身体形态指标为研究内容,在重点比较20年间中国学生身体形态生长发育水平和速度的变化的基础上,揭示中国学生身体形态生长发育规律的变化,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1)我国中小学生1985—2005年间,身高、体重和胸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生长水平表现出明显的长期趋势,但前10年(1985—1995年)和后10年(1995—2005年)相比,身高、体重和胸围增长值和增长速度呈现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身高“前快后慢”和体重“前慢后快”、胸围保持不变的特点。也就是说,我国学生长度生长水平的高峰期在今后可能速度会放慢,但是重量和围度生长的高峰期将会继续。(2)从1985年到2005年。我国城乡学生身体形态的生长速度具有整体加速、快速增长期提前和持续增长期延长的基本特点。(3)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突增期在20年间没有明显改变。但是,城市和乡村男生胸围突增期延迟的问题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皖南地区聋生与健生身心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健生(除毕业年级外)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好于聋哑学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差值逐渐减小,并有逐渐赶上之趋势;聋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健生,但健生的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比聋生高。  相似文献   

12.
为验证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中学生体质存在差异,研究将辽宁省沿海6个城市和内陆8个城市的2319名初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具体分析比较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等各项指标。结果显示,沿海地区中学生除身高显著高于内陆中学生外,体重与克托莱指数无显著性差异;而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均明显好于内陆地区中学生。研究证实,饮食结构、地域体育优势、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是沿海地区中学生体质优于内陆中学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身心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 ,往往对男、女生存在着两性的差异注重的不够。文章着重对男、女两性在生理、智力、性格上存在着差异进行了探讨 ,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男、女生身心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身体成分特征与运动能力及体质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探讨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身体成分特征与运动能力及体质健康的关系,采用实验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结果表明,18~23岁男、女大学生随年龄、体重的增长体脂缓慢增长,而去脂体重即瘦体重(LBM)却呈下降趋势。18~23岁各年龄组大学生中,男子18、19岁年龄组的无氧工作能力及18岁年龄组的有氧工作能力明显好于其他各年龄组(P<0 05);女子18、19岁年龄组的无氧及有氧工作能力均明显好于其他各年龄组(P<0 01)。18~23岁各年龄组男、女大学生中,体脂高学生的坐位体前屈、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1000m跑(男子)及800m跑(女子)、握力体重指数等5项体质指标与体脂正常学生比较,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P<0 05或P<0 01)。建议采取适当手段对大学生特别是体脂高的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质健康干预,以增强其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身体成分特征与运动能力及体质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刘卫  李丰祥 《体育学刊》2004,11(1):52-55
18~ 2 3岁男、女大学生随年龄、体重的增长体脂缓慢增长 ,而去脂体重即瘦体重 (LBM)却呈下降趋势 ;18~ 2 3岁各年龄组大学生中 ,男生 18、19岁年龄组的无氧工作能力及 18岁年龄组的有氧工作能力明显好于其他各年龄组 (P <0 .0 5) ;女生 18、19岁年龄组的无氧及有氧工作能力均明显好于其他各年龄组 (P <0 .0 1) ;18~ 2 3岁各年龄组男、女大学生中 ,体脂高的学生的坐位体前屈、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10 0 0m跑 (男子 )及 80 0m跑 (女子 )、握力体重指数等 5项体质指标与体脂正常学生比较 ,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 (P<0 .0 5或P <0 .0 1)。建议采取适当手段对大学生特别是体脂高的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质健康干预 ,以增强其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中国、日本两国大学生的体质调研,反映出两国大学生身体成份的差异,体质水准的不同。中国男大学生的上臂皮脂厚度,背皮脂厚度,体脂%和瘦体重均小于日本男大学生;而中、日两国女大学生的身体成份比较接近。总体显示出:中国大学生体质低于日本大学生。这与中国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时间较少,每日营养摄入不平衡,以及环境、场地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浙江树人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校是浙江省最早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高校之一,通过两年全校学生大规模的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结果统计与比较分析表明:学生容易接受<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部分学生的体质健康综合评价良好;女生略优于男生;02级学生略优于01级与03级;测试结果等级分布合理;不及格者一般为肥胖者,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肥胖已经成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在分析我国历届冬运会开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视角阐述全国冬运会“北冰南展西扩”战略的价值。研究认为:全国冬运会举办城市逐步走出东北,南展西扩战略时机业已成熟;“北冰南展西扩”战略可拉动当地冰雪产业发展,完善以冰雪运动为主的经济产业链,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冰雪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合,能体现出文化的魅力。调整冬季运动项目结构,将会进一步促进冬季运动会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初中生形态、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间的关系,了解超重肥胖初中生的运动能力特征,为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运动干预方案设计提供指导。方法:对某中学初中生进行测试,筛选出超重肥胖学生,从中选取40名,在正常学生中选取4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身体形态及运动能力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初中生血压偏高;肺活量偏高,但肺活量指数远低于正常初中生;初中生运动能力降低,50m跑,长跑、立定跳等成绩低于正常初中生,而投掷、握力与正常组无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BMI和%BF同50m、长跑、立定跳等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状况测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岳明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3):318-319,322
通过对武汉高校2001级学生身体形态、素质进行测试分析,得知:胸围指标与全国青少年相比有明显差异,3种生长发育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为体格偏瘦,营养状况不佳;立定跳远成绩优于全国平均水平,50m、铅球成绩差异不大,屈臂悬垂成绩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1000m成绩则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总体达标率较低。建议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加大身体素质的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