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池莉的很多小说都充满了文化冲突,如传统农业文化与城镇商业文化、城市文化与游牧民族宗教文化、市井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商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等.同时她也流露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和心态,如对市井小民的赞赏,对知识分子的嘲讽.  相似文献   

2.
在多元文化冲突的教育改革转型期,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寻求策略,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文章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院系特色文化建设为例,阐述了校本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传统文化与新潮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人文文化与技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儒家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冲突与重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阐述了文化与文化趋同的概念,文化趋同的产生与表现形式,文化趋同与语言融合的关系。并对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做了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当代教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它以其特有的"文化品格"依托与反哺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以其宏大的气魄、胸襟和智慧在社会文化中容纳与生成、互动与交流,而这一切均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教学对话和交往实践来实现。教学文化依托与反哺社会文化不仅为教学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而且释放了教学文化潜能,净化、创新和丰富了社会文化。教学文化的容纳与互动是教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社会实践之间交流创生的过程,也是教学文化之间以及教学文化与教学实践之间相互敞亮、相互阐释、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容纳与生成、互动与交流是通过协调、适应和相互建构的机制来实现的,它具有无穷的活力,引导着教学文化生活走进光明澄净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教管理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的主题为"和谐文化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与实践",围绕这一主题,会议开设了十个研讨专题,分别是:和谐文化与高校文化使命;和谐文化与高校管理理念;和谐文化与现代大学制度;和谐文化与高校办学特色;和谐文化与高校和谐校园;和谐文化与高校民主管理;和谐文化与高校质量管理;和谐文化与高校人才素质培养;传统和谐理念在高校的传承与培育;和谐文化与多校区建设.这些议题,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形成了8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积极探索高等教育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提出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佛教与徐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对徐州地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徐州地方文化是佛教传播的载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从佛教与正统文化、佛教与俗文化、佛教与旅游文化方面分析,可以得知,佛教与徐州地方文化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浅谈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击与融合日趋激烈。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表达方式、存储方式等形成了强烈冲击的同时,也与传统文化形成了互动共生的局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二者的相互融合,对于发扬传统文化、构建网络文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丹平 《高教论坛》2011,(10):78-81
根据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分析了质量文化建设策略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即目标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全面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构建了质量文化建设策略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质量精神文化、质量制度文化、质量行为文化、质量物质文化和质量文化建设成效等五个方面,计算了指标权重,为高校组织实施质量文化建设策略的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必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迁,文化所处的环境综合了该种文化生成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要素,构成了该种文化的生态,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因素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研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弄清楚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文化主体、人文生态、自然生态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指出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积极创设有利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生态环境,促成民族文化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最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向现代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作为帝京长安多元文化的发展时期,初唐在长安的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非凡的文化意义和地位。从初唐诗歌的具体内容看,帝京长安多元文化的形成,不仅与初唐政治文化的开明与进取有关,也与统治集团的文化政策和文化胸襟有关。而佛教文化与帝京长安的传统文化融合,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长安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总之,在传统社会自身变革的孕育与发展中,帝京长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即多元文化形态的并存。  相似文献   

11.
鄢维新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4):22-25,49
吴楚文化,即指从古到今存在于吴、楚交错地段的人类学文化。其中心区域是指鄂东、皖南、赣北等史称“吴头楚尾”之地。就广义的吴楚文化而言亦可指源自先秦、历代不绝而延续至今的故吴楚之地的文化,或日长江中下游文化。该文从历史和地域性的文化视野,梳理、点评吴、楚文化及其后续文化之间因撞击、融合而成的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的吴楚文化之源起、流变,撮举其要,略述吴楚文化的特色及成因,揭示其在中华历史文化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分析,陆机是第一位在生前身后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吴地作家,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吴地特色,具体表现为:内容上,陆机作品渗透着难以割舍的水乡情怀;风格上,陆机作品在"繁缛"之外还表现出"清新"的另一面;语言上,陆机在作品中运用了吴语和吴韵。以上三点表明陆机在创作过程中或隐或显地受到了吴地文化的影响,吴地文化已深烙于他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13.
吴楚文化既指史称“吴头楚尾”之地的区域性文化,亦可指古吴楚之地的长江中下游文化。它们皆包含着极丰厚的吴文化、楚文化及其混融共生的吴楚文化的物质成果和精神积淀。在先秦吴、楚立国前后,吴楚之地即已呈现“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瑰丽的吴楚文化景观,展示出吴楚文化自有的人文风貌和文化特质,尽管王朝更迭,这种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是不会随着吴、楚灭国而消失的;秦大一统后,尤其两宋以后,吴楚文化充满光辉。因而,我们应以清晰的历史理念和文化自觉,立足于吴楚地域的文明创造,努力开拓吴楚文化研究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4.
苏南高职院校吴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吴文化基本知识,领会吴文化精神特色,提高人文素养。构建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寓教于乐、普及提高、校内外联系等原则。吴文化教育体系必须渗透在苏南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之中,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该体系的内容包括德育体系、人文教育体系、课程体系、环境教育体系、实习就业教育体系等子体系。  相似文献   

15.
吴国都城问题在吴文化研究领域居于核心地位,特别是吴国首座都城句吴,在吴国前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对推进吴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古代史藉记载不够详尽,后世注家也有不同解释,致使对句吴城之论定产生一些歧义。苏州木渎春秋古城考古取得重大收获,对吴都句吴研究必将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切实开展对吴都句吴城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可以进一步推进无锡地区吴文化的研究,促使各有关学科领域之专家学者集中精力开展具有实质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的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求证。《孙子兵法》十三篇,撰著在吴国,问世在吴国,离不开吴国的国情和吴地文化特征。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显示吴文化属性的特征。为适合吴国的强国称霸需要提出“进攻战略”、“攻心战术”、“诡诈战法”等新的战略思想,体现吴国军事文化特征。在兵法各篇中较多反映吴国地形地貌,充分显示江南自然环境特色。吴国军队编制以及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和“专诸之勇”都翔实应用在孙子战略谋语中。研究《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就能深入了解孙子著述原意及《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17.
南京区域文化是南京文化的代表 ,但它在历史上又融合了北方文化的某些特性 ,正是在此意义上 ,我们说南京区域文化是古吴地文化的一个发展。而要对此作深入而全面的认识 ,我们必须利用多学科的知识 ,去认识古吴地文化及其历史各个时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文献记栽、出土文物以及吴楚文化的门类以及突出成果等方面入手。阐明吴、楚文化的交流与吴、楚文化的发展相始终,特别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相互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和增宏本体文化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的世界旅游发展趋势中,地域文化旅游已渐成热点。独具地方民俗风情魅力的地方戏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本文根据婺剧文化的特点及优势,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做法,提出了开发、利用婺剧文化旅游资源的三点设想.即建造婺剧博物馆;定时定点演出精品婺剧节目;开发婺剧文化旅游纪念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文化的解析引导出吴文化的形成、界域及其特殊性质。稻作文化是吴地经济与地理因素的产物 ,又是吴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且引发了吴地许多表层文化。文章最后指出现代化趋势之下传统吴文化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