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信号检测论被引入到心理学实验中,是对传统心理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信号检测论主要包括有无法和评价法两种实验方法。国内运用信号检测论实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记忆领域,在注意、知觉、表象、內隐学习以及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也日渐增多。未来应用信号检测论实验方法的研究领域将会进一步拓展,也将会更多地借助于脑成像等技术。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已成为儿童发展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专家们预测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将成为未来几十年里研究儿童语言发展与大脑关系的一个崭新而充满挑战的领域。尽管有关儿童语言习得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难点,但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功能磁共振成像和高密度的脑电、脑磁等方法的运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就儿童语言习得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最新进展与儿童语言教育的关系作一介绍。一、儿童早期如何习得语言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但幼儿语…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奖励》2004,(5):92-92
随着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北京磁共振脑成像中心5月25日正式挂牌,我国科学家正在脑成像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努力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平台。通过以功能磁共振成像为代表的脑成像方法,人类第一次可以直接“看到”大脑的认知活动,认知科学有了研究大脑认知和智力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脑功能成像领域像高能物理学一样被国际科学界称为“大科学”。  相似文献   

4.
性别差异的脑半球功能特殊化及其认知模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的大脑左右半球结构上存在着性别差异,这种差异导致男女的脑半球功能有了特殊化发展的倾向。通过对男女进行视觉空间能力、数学能力和言语理解等认知任务的检测,并且在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放射层扫描(PET)和两耳分听感知等神经科学的检测技术中证实了这种性别差异的存在。其原因有性激素,也有脑梁结构和男女发育成熟个人差异所导致。性别差异的认知模块观将为今后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脑成像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ERP、MEG、PET、fMRI等几种脑成像技术,对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回顾,分析了脑成像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性,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认知神经科学通过将脑成像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范式结合起来,探索人类的行为的深层机制.大脑作为学习的主要器官,是认识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认知神经科学关注学习所激活的脑区、神经回路以及激活的时程,从神经活动的层面上阐述学习的机制.大脑学习机制的阐明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改进教学方法,为教育学奠定科学的基础.认知神经科学还...  相似文献   

7.
具身认知是当前哲学认识论的实证转向以及第二代认知观兴起的背景下认知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方向之一。具身认知强调的是人的身体、动作与情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的关联性,具身社会认知是当下具身理论与社会认知研究相结合的产物。虽然具身社会认知研究的起步较晚,但却有着深刻的哲学与心理学思想渊源,存在主义、现象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等都是其理论基础。具身社会认知已经在实证领域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拓展了具身社会领域的理论与实证依据,但想要获取更大的发展,还必须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如理论体系混乱、研究方法不足以及科学性欠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各种心理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认知研究,事件相关电位(the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ERP)是其中之一.它拓展了传统的行为研究方法,有效测评外显行为背后的潜在大脑加工.文章在回顾总结近年来相关电位成分在社会认知领域应用的基础上,展望了ERP技术在我国社会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是当代心理学相互融合的新趋势.它的影响已遍布心理学的整个领域,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哲学方法论层面、模型层面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层面来探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上,认知负荷理论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来自行为主义理论的抑制。行为主义注重强化学习动机和强调学习的简单形式,凸显出越来越明显的研究局限,最终使得新行为主义者利用认知理论来研究复杂的学习问题。认知负荷理论虽然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提供了具体而系统的教学方法,但也存在认知负荷如何测量、相关负荷与外在负荷的来源如何确定的问题。神经科学关于心理负荷与瞳孔放大的研究,以及对监测认知负荷变化的成像方法的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实验证据。具体而言.瞳孔放大与血管收缩可以作为心理负荷测量的标准和替代方法;借助于神经科学和生物科学的脑成像方法(如事件相关电位(ERPs)、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能够揭示大脑工作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录大脑活动的差异,甄别大脑加工活动的模式。在未来,研究者应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过去与未来取得的进步,并谨慎地应用各种神经科学研究方法来深入地研究作为认知负荷基础的神经和认知机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寻找一个能在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之间架起桥梁的统一理论。  相似文献   

11.
人脑中存在因社会交往需要而为进化所选择形成的“社会脑”假说已为大量脑功能成像及脑损伤研究所证实。社会脑假说认为,人类大脑承担着适应环境的重大责任,尤其是在社会交往中负责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随着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与进化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对社会脑组成部分的认识逐渐深入,从最初的杏仁核、眶额叶和颞叶皮质,到后上颞沟和与之毗邻的颞顶联结、内侧前额叶皮质和与之毗连的旁扣带回皮质,再到整个镜像区域。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社会脑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Not only should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keep abreast of developments in the rapidly evolving field of brain science, but also they should contribute their knowledge of 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ing and instructional interventions to this field. Linking imaging studies with instructional studies may shed light on causal mechanisms in brain function. The importance and challenges of studying the brain at different levels of analysis are discussed and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 from the reading literature and the deafness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3.
学者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以往集中在哲学和心理学范畴;而认知神经科学以情绪与认知的脑机制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其关系,从大脑结构连通性和功能连通性角度,强调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关系,发现杏仁核、前额皮层等大脑结构是情绪与认知共同的神经基础;这些大脑结构具有"网络集线器"的作用,其功能是对情绪和认知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4.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社会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对社会心理现象在神经、认知和社会三个水平实现整合性研究。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刻板印象、态度与态度改变、他人知觉、自我认知以及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等传统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上面,主要范式是应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来验证社会心理学在这些范畴上的各种不同理论观点,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存在着广泛的发展空间。未来的研究应采用整合性研究与分离性研究相结合、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这有助于建立心理学统一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传统技术以自然认知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技术活动中,认知与价值评价相融合,具身认知和默会知识得到强化。这些认知特征,加之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形态,一方面促成了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实用技术的发达,另一方面则造成对看似无用的“奇技淫巧”的排斥或轻视,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论理性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不过,在当下技术革命的新背景下,传统技术的这些认知特征以及相应的观念值得再次重视。  相似文献   

16.
基于CTCL研究范式,从"学习之前的认知状况"的角度,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心理进行研究。以"汉字的处理"及"计算机病毒"学习内容为例,采用非概率随意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即将初中毕业的70名学生,对其认知状况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研究表明:高中信息技术学习之前的认知可以分为术语模糊替换、认知结构不当、认知零星分散、认知黑箱四种类型。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太熟悉的学习内容,学习之前认知类型以认知结构不当、认知零星分散及认知黑箱居多;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学习内容,学习之前认知类型集中在认知结构不当及认知黑箱两种类型中。最后,尝试对高中信息技术基于学生认知的教学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解社会事件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力大小,制订有效的儿童社会认知干预措施.运用自编的半结构问卷和正式问卷对随机选取的175名被试和80名13岁以下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遵从共有规则的社会事件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最大;儿童社会认知是建立在家庭事件基础之上,通过学校事件与社会环境事件的不断结合完善发展起来的;与同龄人的充分接触与互动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识别他人情绪和肢体语言对于儿童社会认知向更高水平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