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荣获此奖的作家,是20世纪国际文学界的名人,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等。他的作品带有日本传统的纤细美和悲哀美,在文学领域里,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花未眠》,就是一篇启迪美、传播美的佳作。《花未眠》属于说理散文,作者从“花未眠”这一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关于审美的问题。川端康成认为“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此要清醒地“活下去”,去努力感受到更多…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是写凌晨醒来,发现海棠花在夜晚还盛开着,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美的哲学思考。它昭示人们,要想达成具有较高品位的艺术的美,需要三个境界。一、对于引发自己美感的事物要去亲近,去探知,去认真观察,而不能仅凭头脑想象文章说:“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要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听来似乎很容易,其实,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  相似文献   

3.
叶渭渠先生翻译的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是一篇说理散文。该文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关于审美的问题,很具有启发性。但细读来,却不免有几分遗憾。我不懂日文,没有读过原著,这里只能从汉语言的角度,对其译文谈几点看法。其一,语言冗赘,重复拖沓如第三自然段: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则是无限的。至…  相似文献   

4.
“美”,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心动的字眼。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想时时刻刻发现美,感觉到美。然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却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那么,他是用什么方法去发现那些无限的美的呢?请阅读《让美为生命开光》一文,并结合课文《花未眠》,认真揣摩一下。事实上,不仅仅是凌晨发现未眠的海棠花,能够让人感受到美的存在,那壮丽的日出,那断了手臂的维纳斯,不也同样让我们觉得“美为生命开了光”吗?不过,有时候,人们对于美的寻找和感受,也会误入“歧途”,比如《病梅馆记》中的“病梅”。可见,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并按照美的原则去生活,这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雨羽)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是写凌晨醒来,发现海棠花在夜晚还盛开着,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美的哲学思考。它昭示人们,要想达成具有较高品位的艺术的美,需要三个境界。一、对于引发自己美感的事物要去亲近,去探知,去认真观察,而不能仅凭头脑想象。文章说:"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  相似文献   

6.
对《花未眠》中的几个句子的看法●文章第3段中有这么一个句子:“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则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这个句子怎么读怎么觉得啰唆,短短的一节文字,“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重复了三遍,这种文字读起来让人感到绕口而头疼。另外,本节文字中的后两句“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也属啰唆,前面的内容就是他的“实际感受”和“感叹”,要这两句有何作用?去掉这两…  相似文献   

7.
《花未眠》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 ̄1972)的作品。人教社普通高中《教参》,认为"这是一篇说理散文",本文的主旨是"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于半个多世纪以前获得该奖之后第二个荣获此奖的作家。他是20世纪国际文学界的名人,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等。他的作品带有日本传统的纤细美和悲哀美,在文学领域里,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新修订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的《花未眠》,就是他的一篇启迪美、传播美的佳作。  相似文献   

9.
我曾经无数次的关注日本这位伟大的作家,这位在1968年“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川端康成,他的散文《花未眠》更多的被我作为美学论文来读。文章从作者发现海棠花未眠开始写起,写到发现美的机缘,一直写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如果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对当代作文教学应该有深刻的启示。一、作家看来,艺术美的本源是自然美艺术美的本源是自然美,这无疑是艺术起源于生活的佐证。川端康成谈到的罗丹的创作和玛伊约尔的创作时说“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谈宗达的画时说“深深理解宗达高尚…  相似文献   

10.
章桂周 《学语文》2005,(6):19-19
我们几乎都知道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是东方屈指可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他却未尝不是一位美学家。这倒是鲜为人知的。事实上。任何文学大师背后都有其理论支撑的。且不说构成他美学理论体系的三篇美文《我在美丽的日本》《美的存在与发现》《日本文学之美》。其实在更早的时候,1950年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有关美学的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随笔。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后期散文创作的代表作《花未眠》,融合物我,把自然契入人类的哲学思考中,表达了艺术要尽可能地反映自然美的思想,进而表现了假托在自然之上的人类审美理趣,张扬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显示了作家后期散文创作秉承了日本文学“物哀”“风雅”的传统,达到了禅趣、哲理美与物哀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2.
同是生活在这片蓝天下的孩子,同是生活在一片蓝天下一个教室的学生,有的蕙质兰心,有的才思敏捷,可有的除了满腹牢骚便再无其他言语。同样的生活,有的人看到的是春花秋月,可有的人只能看到三点一线的生活的可憎。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写到,"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罗丹说:"世上缺的不是美,  相似文献   

13.
张宏伟 《文教资料》2011,(19):26-27
川端康成的一生是时刻不停息地追求美的过程,他对死亡也有着特殊的感情,最后以极端的方式——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本文以《花未眠》为例,探讨其中所蕴涵的美的三重境界:感受自然之美,创造艺术之美,促进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沟通,并尝试以此阐释川端康成的美学观念和他奇特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背景我试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以自己的心灵触摸文本,揣摩文本,理解、发现文本意义,并赋予文本新的内涵。过程描述教学《花未眠》一文,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寻找文中颇具意味的文句或者找出自己不甚理解的文句。①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这句话怎么理解?”我让别的同学来回答。②一位学生说:“时代进步了,人感受美的能力不一定进步,当然也有可能进步;年龄增大了,人感受美的能力不一定进步,有可能进步,但也有可能退步。…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的《睡美人》表现了川端康成对美的独特追求,那就是力图从“丑”中挖掘美。《睡美人》是具有美的深层意义和价值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人性自我完善,表现了人性升华的美;小说以丑为题材,但能化丑为美,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从丑恶堆中复活出来的人性之花;作品中女性裸体美的表现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品位达到更高的层次。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睡美人》斥之为“颓废”而不屑一顾。  相似文献   

16.
禅的体验与美的理念——川端康成《花未眠》的双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2003年6月1版)选入了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说理(散)文《花未眠》。这篇小品不事铺张,意随笔到,引人深思。该文的解读有多种,本文拟从禅的体验与美的理念的双重解读中寻找出一条新的思路,以就教于方家。川端康成(1899—1972)幼年丧父母、祖母,由外祖父、舅父抚养,在孤独中长大。他的一生都徘徊在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和悲哀中,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不断涌现在他的意识里,最终以自杀(尽管他在随笔《临终的眼》中写道:“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想要…  相似文献   

17.
<正>1968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因为以“卓越的感受性”和写作技巧表现了民族心灵的精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通过回望古典文化,川端康成将心灵朝向民族的故乡,从而领悟了自然生命的奥义。本期让我们通过短篇小说《红梅》来感受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体会其文字中漫溢的“物哀”之美。  相似文献   

18.
美的遐想     
美,是指好看、令人赏心悦目吧!美,是无处不在吧!自从学了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后,使我进一步了解美之所在、美之真谛,但是美只是表面的东西吗?这在《花未眠》中似乎没有详细地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关于《花未眠》的主旨,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如是说:“课文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这就是说,本文的主旨包含了三层意思:一、自然美是无限的;二、美是邂逅和亲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深刻地表现了日本民族与文化的精神,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该作品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