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武士道,作为大和民族的道德标准,成为国民全体的景仰,是日本文化的精神。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又是日本人生活行为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作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两者之间有不可割断的联系,从某些方面来讲,茶道秉承了武士道中"礼"的精神。从茶道和武士道历史入手,分析武士道对茶道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深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勾连,中国文化主导影响日本文化。日本文化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主要是对中国部分传播到日本优秀文化加以融合、吸收、变化而渐渐形成。对比两国的春节风俗文化之间差异,对于春节的定义,从时间上来说,日本春节是按照中国春节的时间来确定的,具体风俗来说,"门松"文化来源于中国唐朝,在日本平安时代引进到日本国内,日本佛教寺院新年敲钟祈福的风俗最早追溯到宋朝。在廉仓时代随佛教禅宗传入日本。在春节期间,中日两国都十分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团聚,祈祷新的家人新年的健康幸福,这些正是都是中华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禁忌",在文化人类学中与"塔布(taboo)"是同样的概念。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域都存在自己固有的禁忌,其中有关女性的禁忌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存在着禁忌女性的现象,并且与血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中日两国的类似的女性禁忌现象加以对比,从而试图从中进一步理解两国精神信仰和社会体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纵观日本外交史,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外交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两面性。从大的方面看,影响一国外交的因素有政治、经济、文化等,而本文则从日本特有的民族性格着手,以小窥大,探究其对日本外交两面性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影响来研究中国传统砖雕艺术,分析和认识潜存于传统砖雕艺术中的创造意识和影响以及支持这种创造意识的传统文化因素与审美心理特征,将有助于揭示形成传统砖雕艺术造型特点的内在因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它影响并支配着创造者的活动,决定着作品总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6.
以日本遣唐使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史志互参等研究方法,对唐王朝、日本遣唐使以及遣唐使对唐朝体育文化的东传进行了阐述。研究认为: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友好往来的邻邦,文化交流由来已久。唐朝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学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唐朝文化、经济和政治,成为日本发展自己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依附于唐文化的东传,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伴随着日本遣唐使活动的始末,被遣唐使学习并最终得以在日本广泛传播,而这一特点与日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唐朝的文化开放政策息息相关。日本遣唐使对唐朝体育文化东传日本起到了桥梁和推动作用。文章从百戏、马球、步打球、乐舞、投壶、蹴鞠等运动项目经遣唐使东传日本进行了历史考证,同时,在日本发展较好的一些体育运动也对唐朝的体育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遣唐使将唐朝体育文化的东传,为今后中日两国体育文化交流做出了典范。唐代中日两国体育交流所遗存下来的相关文物典籍和资料,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今后两国开展体育文化交流的有利基础。遣唐使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对中日两国体育文化交流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的,两国文化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对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与文化风土进行深入考察,就会发现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思想形态具有极其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本文试图分析实用主义在日本人的文化性格、思维方式上的表现,并将此作为日本人精神文化的基本出发点来解释,为我们客观地认识日本人和研究日本文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华夏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中国人的海洋意识自古以来就十分薄弱,而日本则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国家。回顾中国与日本两国海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可以看到中日两国人民心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海洋意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蓝色经济"的时代,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必须要有很强的海洋意识。提升国人的现代海洋意识已是当务之急,也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士族文化精神与儒家思想的合流及与乡里社会的密切联系,是士族基本的历史文化特征,跻身政治权力是北方士族价值的最后归宿。在精神内质同一的前提下,魏晋北方官僚士族从名法意识和道德伦理秩序两个层面维系着社会秩序的正常化。十六国北朝时期,士族历史文化使命主要表现在加速民族融合方面,他们追求的仍是精神价值,主导着历史文化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揭示了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本质特征,从横向与纵向的不同视角对两者作了对比分析,并指出两者始终是引领西方文化的源泉与动力,特别是酒神精神的历史角色,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不无关系。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都面临着文化危机。对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探讨不仅可以了解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背景,同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现状也具有参考意义。这种参照会让人们以清醒的头脑,看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不可或缺,走出文化的迷失与困惑。  相似文献   

11.
武术教育由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于2009年重新修订了武术的定义,确立了"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这对现行的武术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如何在教育环节中体现出武术文化符号、载体象征,如何体现武术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武术教育必须由单纯的武术技能传习转向更重要的武术文化传承.采用文献综述,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针对当前武术教育存在的弊端与武术文化传承的现实状况进行了阐述分析.对未来武术教学教育方式、重心的转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面对全球化的文化侵略与争夺,我们只能选择自救,把武术文化精华加以传承、发展、创新,并期望由此推动武术教育方式的转变,进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2.
论世界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武术“竞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传统与现代武术文化的基本问题,结合东、西方传统文化与观念特征,从宏观上阐明了武术"竞和"思想是当代中、西方文化的契合点,微观上论证以"竞和"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武术观念是武术走向世界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套路)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所具有的"虚拟化"的艺术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作为一种通过艺术化的形象表现攻防格斗技艺,也兼具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普遍特征——"虚拟化"的艺术特征,其表现为"虚拟化"的武术技击景象、"虚拟化"的武术技击对手、"虚拟化"的武术技击技法。通过"虚拟"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方法,中国武术向审美主体展现了中国武术的艺术之真和艺术之美,彰显出中国武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  相似文献   

14.
以当下武术界拳种不断分化和将某个拳种功力片面夸大甚至出现故弄玄虚的现象为逻辑起点,借助相关史料从文化学角度阐述武术拳种产生与嬗变的客观历史事实。得出武术拳种的嬗变与社会形态的变化和人为臆造密切相关。如若中国武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就必须彻底剔除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深入解读现代体育存在的价值和发展路径,运用文化学中文化的自觉性和自在性理论,使武术运动和武术文化沿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轨迹而发展,才是中国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中华武术武德的内涵进行解析,对武德在当代社会缺失的原因进行探讨,进一步阐释在当代社会重构武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李小龙一直受到世人尊崇,他在电影与武术技击方面的成功客观上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人们视他为武圣。通过对李小龙与截拳道的研究和分析,得到若干启示:1)中国武术必须突出实战技术的研究;2)武术技术须以简约为好;3)武术表演艺术应建立在高超的技击技能之上;4)武术须与哲学结合,通过技击将培养人的道德、理智、自信等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5)一分为二地看待李小龙,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决不是“神”。  相似文献   

17.
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于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大的中国而言,国家形象的构建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典型的中国符号,其国际传播在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总结为:武术服务全球健康,构建和谐正面的国家形象;推动文化输出,构建国家文化形象;体现中华文明礼仪,构建国家文明礼仪形象;拓宽外交渠道,树立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演绎东方艺术,凸显国家艺术形象;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以"武"与"舞"的融合,展现中国创新精神;驰骋国际赛场,增强国家影响力;推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8.
摘 要:应用现代管理学的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武术双语教学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内外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提出高校武术双语教学的发展对策:教育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高校要加强武术双语教学师资建设;武术双语教材的逐步健全和合理配置;注重武术双语教学的科学研究;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9.
准确推进传统武术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世纪以来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学院派的作品往往囿于职业视野而定位不准,民间学者则多有神秘主义的偏差.对此进行探究和反拨,借助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理论分析传统武术文化,指出武术文化研究的三个层面、武术活动开展的两个方面和武术的文化个性,旨在着力辨明传统武术肢体应对的技术本质、江湖草莽的文化本性和以弱对强的生命智慧,为推进传统武术文化探究略尽微力.  相似文献   

20.
对中华武术文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遗产,它表现在对中华民族运动攻防技击的理解和运用,同时还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意志、理想、追求、欣赏习惯、思维特点等各种心理素质和民族文化特点。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武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注重整体思维、重和谐、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