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物理解题中,若涉及到两个以上的运动物体时,其“速度相等”往往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性条件.而这个条件往往是隐含在问题中的,本文就此问题谈谈浅见.在追及问题中,速度相等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条件,例如: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追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恰好能够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为:当追及者恰好追上被追及者时,两者速度相等,即追及者速度大于被追及者速度时,能追上,反之则追不上.再如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追赶同向运动的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时,追上之前两者间距离最大的条件为:追及者的…  相似文献   

2.
解决水平面上的追及、相遇问题,实质是分析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这其中,两者速度相等,是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出现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但如果物体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以上方法就不能照搬照用了.请看下例:  相似文献   

3.
正追及问题是高中物理非常常见的一类题,是难点,也是考试的热点,它是以生活中物理现象为依据,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包括运动和力、功和能等,所以要解决这类题型需要较深的物理功底,能比较全面的考查知识和思维能力."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于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三种:一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乙,一定能追上,在追上之前两物体有最大距离的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即v甲=v乙;二是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存在一个恰好追上或者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即v甲=v乙,此临界条件启发我们一个判断此种追赶情形能否追上的方法,即通过比较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的速度大小来分  相似文献   

4.
1.直线运动的追及与相遇 分析追及与相遇问题的方法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一个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它往往是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可找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相似文献   

5.
“追及”问题是中学物理中常见的问题 ,发生运动的物体 ,运动状态不断变化 ,但某一时刻 ,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却是两个物体距离最远、最近、恰好追上的临界点 .抓住“速度相等”这一临界条件 ,往往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一、相对运动中“追及”问题1 “追赶”问题在追赶问题中 ,当前者速度大于后者速度时 ,两者之间距离越来越大 ;当前者速度小于后者速度时 ,两者之间距离越来越近 ;当两者速度相等时 ,两者之间距离出现最远或最近 .例 1 当交叉路口的绿灯亮时 ,一辆汽车以 2m/s2 的加速度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同一时刻有一辆货车…  相似文献   

6.
一、追上与追不上的临界条件 追和被追的两者速度相等时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二、追及、相遇的特征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可能出现最大距离、最小距离或者是距离为零的情况.这类问题称为追及、相遇问题.  相似文献   

7.
解题的关键是要挖掘隐含条件。在有些问题中,隐含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对这类习题若不仔细分析物理过程,抓住临界状态的隐含条件,则往往使解题思路陷入困惑。笔者对这类问题粗略地分下面三种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一、求解两物体间距最大或最小时隐含速度相等 例1 甲车在公路上以速度υ_甲做匀速运动,与此同时,甲后面s_0米处乙车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运动。求乙车追上甲车前的最大距离。 分析:如果时间足够长,则乙肯定能追上甲,尽管乙是做加速运动,其即时速度未达到甲的速度时,两车距离是逐渐拉大的;当乙的即时速度大于甲时,两车的距离逐渐减小,因此,当υ_乙=υ_甲时,两车的距离最大。 例2 若乙车做初速度υ_0、加速度为a的匀减速  相似文献   

8.
"追及"的情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我们并不陌生."追"和"被追"的两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一类是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匀速运动的物体,一定能追上.另一类是以一定速度做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匀速运动的物体,不一定能追上.例1:在十字路口,汽车以0.5m/s2的加速度从停车线启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恰好有一辆自行车以5m/s的速度匀速驶过停车线与汽车同向行驶.求:(1)两车何时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少?(2)汽车何时追上自行车?追上时离出发点多远?分析:画草图.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追及和避碰问题时,通常有以下三种方法:1解析法在同一直线上,后面的物体能否追上或者碰撞前面的物体、两物体的最远或者最近距离的临界状态,通常是在它们的速度相等时。因此可以先确定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进行求解。例1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同一方向出发,甲以v1=16m/s的初速度、a1=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以v2=4m/s的初速度、a2=1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两车相遇前相距的最大距离和相遇时两车运动的时间。解析两车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甲车做匀减速运动,乙做匀加速运动,开始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两车距离增大…  相似文献   

10.
在力学中常见绳、杆连结体问题,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是搞清绳或杆相连的两物体的运动关系.中学物理中一般地只涉及到两物体的速度关系,对此人们已总结出一些可行的方法.一种简单且易接受的方法是,利用绳或杆不可伸缩的特点,根据两物体在绳或杆长方向的速度分量相等,建立起两物体间的速度关系.但其中的加速度关系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相似文献   

11.
在运动学中,经常碰到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追及问题,许多同学在分析这类问题时往往只考虑追及时两物体的距离关系而忽略其它一些问题,从而造成误解,下面就此问题作一下剖析:例1某人骑自行车以4m/s的速度匀速前进,某时刻在他前面7m处以10m/s的速度同向行驶的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而以2m/s2的加速度减速前进,此人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追上汽车?误解自行车追上汽车,在时间t内二者运动距离满足s自=s汽 s0  相似文献   

12.
学生:既然用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什么还要引入平均速度呢?教师: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速度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是始终不变的,因此可用速度值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速度是变化的,我们既不能用运动过程中速度最大值来描述物体在此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程度,也不能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最小值来描述.所以我们引入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路程中的运动快慢.学生:理解平均速度要注意什么?教师:由于做变…  相似文献   

13.
追及问题有两类: (1)若后方物体一定能追上前方物体,如匀加速追赶匀速、匀速追赶匀减速等.此类问题可直接列出位移方程求解.  相似文献   

14.
1.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负功或不做功. 如图1,将物体轻放在匀速传动的传送带上,在物体速度达到与传动速度相等之前,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滑动摩擦力对物体做正功,对传送带做负功.若使物体以一定的速度滑上静止的传送带,则滑动摩擦力对物体做负功,对传送带不做功.  相似文献   

15.
结论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发生弹性碰撞,碰撞后两物体交换速度.证明质量都为m的两个物体,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后,我们经常会碰到涉及相互关联的物体的速度求解.几个物体或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或借助其它媒介(如轻绳、细杆)等发生相互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常常具有不同的速度表现,但它们的速度却是有联系的,我们称之为“关联”速度.解决“关联”速度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物体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分速度的方向要按实际运动效果分解,二是沿着相互作用的方向(如沿绳、沿杆)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相似文献   

17.
1.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从a点开始受到一个水平恒力F的作用,沿直线运动到b点.已知物体在b点的速度与在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则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 ).  相似文献   

18.
叠放在一起做共同运动的物体,在相互分离的瞬间,有以下特征: (1)物体间的弹力N=0; (2)具有相同的运动状态,即速度相等; (3)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分离之后,不同物体所受合外力产生的加速度不相等,而出现物体间“追不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正>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连接体问题中,学生最大的障碍是找不到连接体中两物体的速度关系.其实常见连接体的问题,通常可按二者的速度关系分为三种模型,抓住各自模型的特征,一般问题均可迎刃而解.模型一:如图1特征:两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运动位移始终相等,因此任何时刻两物体速度大小始终相等.【典例1】一根细绳不可伸长,通过定滑轮,两端系有质量为M和m的小球,且M=2m,开始时用手握住M,使M与离地高度  相似文献   

20.
黄兴丰 《数学教学》2004,(12):41-43
在众多的高中数学资料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在一很大的湖岸边(可视湖岸为直线)O处停放着一只小船,由于缆绳忽然断开,小船被风刮跑,其方向与湖岸成15度,速度为每小时2.5公里.同时岸上有一人,从同一地点开始追赶小船,已知他在岸上跑的速度为每小时4公里,在水中游的速度为每小时2公里,问此人能否追上小船,若小船速度改变,则小船能被人追上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