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明代始陆续在一些军事著作及大型类书中有关于武术器械及拳术的记载,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专著。以明代武术文献为基础对明代武术发展进行考查,梳理出明代刀法、剑法、棍法、枪法、武术杂器械及拳法特征。从武术文献梳理发现,中国武术无论是冷兵器时代的军阵武艺,还是明代中晚期的民间武术,武术器械技艺是中国武术的主流,明代中晚期至清代拳法跃居诸艺之冠,并成为拳种及流派的统称。  相似文献   

2.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的时期,也是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明代的武术得以全面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明代武术的拳术流派繁多,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当时,内家拳已享盛名,“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王征南墓志铭》)。内家拳门户独立,奉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武术”与“国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一八年在中国北方掀起了一次新武术运动,发起人叫马良,他把中国的武术套路作了改进,使之有了突出的节奏感,可以从口令指挥操练,称之为“中华新武术”,简称“新武术”,也叫“中国式体操”。从某些方面说,这种改进了的武术比较容易普及。当时的中国教育界正在反对“军国民”的兵式体操,因“近鉴世界大势,军国民主  相似文献   

4.
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对《中国日用类书集成》《明代通俗日用类书集刊》等资料研究。认为:从明代晚期的万历年间开始,家庭生活百科全书式的日用类书普遍增加了"武备门卷",其武术文献与时代相近的《纪效新书》《新镌武经标题正义》《武备新编》等兵书可互为校勘辑佚,有些内容为后代所罕见,弥足珍贵。崇祯年间的日用类书把武术文献编在"笑谈门卷",并删去与武备相关的内容,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明清之际武术流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教育思想视角,采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对武术在中国近代社会背景下彰显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进行爬梳。研究认为,武术“强种救国”和“健身强体”教育思想是中国武术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在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下,尚武教育之风开始盛行。武术受到了前所未有重视,被认为与国家兴衰、民族危亡密切相关。武术“强种救国”教育思想开始滋生。在自然体育观影响下,武术“健身强体”教育思想开始繁衍。近代中国开始从注重武术技击功能向挖掘武术体育意义上的健身功能转换,开始用新的理念、整理与研究武术。  相似文献   

6.
峨嵋派渊源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明清两代峨嵋派武术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明代的峨嵋武术大致是自成体系的,但与少林武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代的峨嵋武术,因为明末动荡的摧残,已经基本消失而不复存在;清代的峨嵋武术,从渊源上来讲,基本上都是外来的。如岳门来自山西,赵门来自陕西等等;清代的峨嵋武术,从渊源上来讲,很大一部分与天地会关系密切,从而与少林武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明代武术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出明代武术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兵器体系。研究表明:明代武术为清代武术、民国武术以及当代武术所借鉴和吸收,并对后世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竞技武术运动在世界范围影响的不断扩大,武术散手这一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技击对抗项目也开始为人们所认识。报纸、电视等传媒对各类散手比赛也时有报道。那么,观众对一场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武术散手比赛应如何欣赏呢?我们观看武术散手比赛,首先要知晓武术散手是国内正式体育比赛项目和世界武术锦标赛的正式比赛项目,它是在竞赛规则指导下进行的二人武术技击对抗,所以某些对人体损害较大的动作,如未打对手的后脑、颈部、裆部,以及用肘顶、膝撞、头碰和反关节“擒拿”等在散手比赛中是禁用的,违犯者就会被裁判员给予劝…  相似文献   

9.
李吉远 《体育学刊》2012,(1):114-119
明代壮族粤右"狼兵"因被朝廷征调,远赴千里之外的江浙一带抗倭,与中原武术、军事及医药进行了多方位的交流。瓦氏夫人及狼兵的这次万里赴难,给明代民间武术增添了色彩,瓦氏夫人双刀法得以流入中原武术百花园,充实了明代的武术体系,促进了壮族武术文化与中原武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瓦氏夫人及其狼兵将壮族独特的金疮药"三七"留给了江浙人民,为中国医药文化留下了又一宝贵的财富;戚继光无论在创立"鸳鸯阵"、练兵,还是其军事思想,都从瓦氏"岑氏兵法"及狼兵那里汲取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二者有着一脉相承的师法渊源。  相似文献   

10.
在民族文化日益国际化发展的今天,将武术推向世界,促进武术这一文化形态和世界文化的融合是历史交给世人的任务。然而中华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已经在探索中开展了几十年,结果却不容乐观。同样是东方搏击文化象征的跆拳道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红红火火,如日中天,其传播的方式方法及过程都有很多值得国人借鉴的地方。文章通过对武术和跆拳道的某些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望能抛砖引玉,对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奉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11.
从武术和跆拳道的对比看武术的国际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民族文化日益国际化发展的今天,将武术推向世界,促进武术这一文化形态和世界文化的融合是历史交给世人的任务。然而中华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已经在探索中开展了几十年,结果却不容乐观。同样是东方搏击文化象征的跆拳道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红红火火,如日中天,其传播的方式方法及过程都有很多值得国人借鉴的地方。文章通过对武术和跆拳道的某些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望能抛砖引玉,对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奉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12.
刀术是明代有较大发展的武术技能之一。自宋以来,朴刀、长刀、双刀等刀法在民间习武活动中已占有相当的地位。宋元话本,杂剧对此多有描写。但是有关诸家刀法的描述则少见,这一现象到明代开始发展变化。从明代典籍的记载可以窥见当时丰富的诸家刀法。《江南经略》卷8《兵器总论》记载:当时“使刀之家十五,日偃月刀(三十六刀法);曰双刀;曰钩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前期武术家向城市的移动以及对武术流派分化的影响林伯原前言中国民间武术是在封建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现在流行的许多拳种都是在农村中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鸦片战争前,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所以广大农村始终是民间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武术乃动武之术,但是如果没有武德辅佐,就正如某些人士 所说的“武术就是打人术”了。尚武崇德为传习武术之灵魂,故有 “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礼者不可与之  相似文献   

15.
主要采用历史资料考察的方法,探讨明代中日武术文化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对本国武道的影响。研究认为:明代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兴盛时期,武术的相互渗透,有效促进了各自武道的发展。日本的刀法对中国刀法有一定影响,而中国武术对日本空手道和柔道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明清时期中国武术技术自身的内在演进轨迹,运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尝试研究中国武术由器械至身体的技术演进内在规律,文献研究表明:明代军旅武艺及民间武术器械为主的武术流派逐渐显现,表现为明代各善其技的名家器械流派、军旅武艺向民间武术器械变化的转变;拳种的兴起以及作为民间武术诸艺之冠地位的逐渐确立。由此展现出由器械至身体的明清中国武术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脱枪(械)为拳的技术原点、器械理论及术语是拳法之源的理论原点、器械在拳种流派中的神圣技击地位以及器械使用演进为身体操练统一的中国文化哲学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7.
武术服饰的美学特征及其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常谈论武术之美主要是从技术风格方面来探讨的,其实武术服饰的“肥硕宽大之荑”、“庄重威严之美”、“悬垂之美”和“飘逸之美”更具有独特的传统美学特征。同时,武术服饰几乎涵客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已经成为武术文化的几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传统理念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图文并茂”是明代传世拳经图谱的重要特征和知识表达方式。以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明代拳经图谱“图文并茂”实践展开研究。研究认为:(1)武术拳经图谱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图文并茂之理想,并在明代“礼下庶人”的社会背景下,以政治制衡、艺术熏染和文化互动为逻辑支点形成“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图文并茂格局。(2)其图文并茂实践不仅涵盖了因图图互构、文字点醒、图文互渗等内容而产生的“图文互文”,还包括由于图文分属不同符号系统而形成的“图文缝隙”。作为明代拳经图谱“图文并茂”实践的一体两面,“图文互文”和“图文缝隙”相互作用,为中国传统文化呈现了一场“和而不同”的武术视觉景观。(3)立足“图像转向”视角,需重新审视明代拳经图谱中武技的视觉化保存,形象化呈现,神秘化赋魅的历史经验,旨在丰富拳谱研究的传统范式,反思“文贵图轻”的普遍观念,以期为当代武术图文实践提供历史借鉴,呼应当今“读图时代”。  相似文献   

19.
明代武术理论史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千年中华武学史上,明代武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成就,尤其在明朝中后期各种武学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依据史学资料,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的特殊性明代的武术流派、套路、拳种、器械以及整个武术体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革新,运用文献法、历史法等第明代二十余篇武术著作进行相应概述,其中主要依照武术著作的社会影响力、武学理论深度、社会价值等进行了选择性的探析和研究,为当今我国乃至世界武术事业的发展提供最真实的史料参考依据,以促进中华武术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运动既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革命,也是中国近代社会重要的文化革命,它不仅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而且对当时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而又巨大。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辛亥革命运动对近代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梳理。研究发现:辛亥革命时期对于武力革命的提倡,极大地提振了社会的尚武之风;尚武之风的盛行又使得民间武术团体和体育学校在城市中大量涌现,改变了武术的传承方式,开始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体育化之路;武术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成为学校体育课的重要内容,是民国初年军国民教育思想的产物,也是辛亥革命提倡和推行武术的重要成果。由此开始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