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通过本次研讨活动,与会的京、浙两地体育教师达成了一个初步共识,即构建"学为中心"课堂模式,提出"课堂教学要落实以发展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名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受益。一、课堂为谁而设——从关注教师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什么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部分体育课堂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言堂""教教材"等现象,如何落实以人为本,不妨尝试"先学后教"的生本课堂教  相似文献   

2.
李翔龙 《中华武术》2020,(3):76-77,26
走进中学体育课堂,我们发现教师的常态课堂大多数都不太受学生欢迎。普遍现象是: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和满头是汗的示范,或者放羊式让学生自己玩,学生在课堂上却是无精打采或者我行我素。有些体育教师上课缺乏激情,语调单调,比如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不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等。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体育课堂是好课堂?上好一堂体育课应该运用哪些策略?我们如何才能构建属于自己的好体育课堂?以吸引学生积极学练呢。  相似文献   

3.
新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体育新课堂要求从“素质、技能训练课堂”走向“生命课堂”。其基本内涵是: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过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正如学生追求的:“我们多么渴望,课堂像碧蓝的天空,任我们翱翔;我们多么渴望,课堂像浩瀚的大海,任凭我们跳跃”。  相似文献   

4.
《体育师友》2017,(6):29-31
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越来越为我国教育界专家学者和诸多老师所关注。为了研究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否植入无痕教育的理念,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喜欢体育,热爱体育,在体育运动的促使下能够健康成长,把"无痕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运用个体案例研究法、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对本次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无痕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的意义得出了一种新型的体育课堂模式来达到高效体育课堂的目的。结论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操作过程制定教学计划与方案,随时调整教学方法,达到科学有效地运用无痕教育来解决体育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课堂是学生的精神家园,体育课堂也应为学生的精神需求提供温暖的依托,引领学生的精神追求走向和谐、快乐和满足。充满激情、智慧和创造的体育教学理应拥有一种博大深沉的情怀,它激发学生对人性的关注,重视和欣赏自我;它给予学生美的理性审视,引领学生穿越体育文化的长廊,感受心灵的震撼和涤荡;唤起对自然、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唤醒对生命的关怀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瑕疵"变成教学亮点,教师的处理方式很关键。教师在课堂"瑕疵"处参与,最能体现教师的情怀,展示其教育的智慧,引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荡涤学生的心灵,塑造强力学习的磁场。课堂上,教师的有效参与,可以调整学习方向,提升课堂  相似文献   

7.
《体育师友》2018,(2):5-7
体育教学口诀是师生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语言方式,简约、生动,可有效减轻教师动作示范时讲解的难度,让教师有更多的注意力组织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有效性。体育教学口诀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编口诀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口诀教学中还存在着"别人的口诀"、"半拉子工程"、盲目使用口诀及夸大口诀的作用等现象,应有相应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把培养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体育教学如何寻找一种教学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为此,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体育教学的自身规律与特点,尝试用趣味练习引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主动性探究练习,然后把结果告诉老师,教师给予评价的课堂体育教学模式,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我们把这种教学模式定名为“引趣、设疑、探究、反馈体育教学模式”,现将初步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课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远景,那种洋溢着智慧和激情的体育课堂确实令人神往,可是,如何把新课标精神落实到具体的体育教学之中,如何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那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呢?在教学中自觉地带着研究的目光从事教学,我们陷入了沉思:这样教学行吗?还可以怎么做?到底应该怎么做?有了这种研究的心态,有了这样反思的精神,教学中便处处需研究,时时需研究,而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必须把想法和做法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切磋、探讨,于是便产生解决不同层面问题的说课。此时,说课已不必拘泥于“四大块”模式,不拘形…  相似文献   

10.
<正>"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不是个别现象。如何改进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使体育课既有味又有营养,让学生们既喜爱又受益,使体育课堂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是体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一、改"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借自助餐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师生参与性现状:相同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要求、平淡无味的评价、几乎千篇一律的上课模式是体育课的现状,学生可选择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程梦珍 《体育师友》2012,35(5):19-20
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的学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师课堂评议、学生需求以及学习评价,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2.
<正>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爱上体育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过多的讲解说教,学练中的越俎代庖,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学生创新思维和体验运动的权利;手把手地"灌输式"教授不仅磨灭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还让学生失去了热爱运动的信心。在《篮球原地运球》一课的教学中,执教教师利用分组学习,让每名学生通过学-教-练的形式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课  相似文献   

13.
<正>在教学中,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部分体育教师往往变得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如何上课,以至于体育课堂两极分化,即要么成了军事训练场,教师指挥学生练,学生成了任人摆布的"木偶";要么成了"放羊"场,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教师倒成了摆设。那么,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究竟该如何应对"动态生成"的体育课堂呢?  相似文献   

14.
《体育师友》2021,(3):14-16
教会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所在,要求教会学生多样融合的健康知识和层次清晰的运动技能;勤练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要求学生课堂内外勤练技能,课中勤练保持合适的练习密度;常赛是课堂教学检验的途径,要求教师安排人人有比赛参加,课课有比赛安排。厘清"教会、勤练、常赛"三者与体育教学的逻辑关系,具体化体育教学的活动要求,优化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5.
<正>一、有声语言"妙语似春风"1.激励肯定的语言培育学生信心信心是学生参与和完成体育课堂学习任务的动力源泉,是影响体育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一节三年级跨越式跳高课堂上,林永康和蔡雨珂两位学生,在每次过杆练习中总是离成功过杆只差一步之遥。师:"林永康、蔡雨珂两位同学,刚才在跳高过杆的练习中,老师看见你们俩每次离成功都只差‘一点点',你们过  相似文献   

16.
<正>语言是教师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与技能、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载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生动、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的理解,影响学生的情感变化及学习兴趣。体育课堂要追求"精讲"。所谓"精"并非"精减",而是"精炼、精彩",体育教师应能抓住  相似文献   

17.
<正>体育课堂的生命力就是能够延续和维持体育课堂的动力,能促进体育课堂生存及发展的动力。充满生命力的体育课堂具有以下特点:有知识深度;有技能学习;有身体锻炼;有德育渗透;有情感交融;是倾注着师生理想、感情与智慧,能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有生命力的体育课堂尤其需要凸显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实践与运动的本质。简而言之,有生命力的体育课堂就是有笑声的体育课、师生同乐的体育课、感  相似文献   

18.
顾翔 《中华武术》2013,(5):12-14
在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课堂中的体育游戏编排要着重发挥活动性、竞争性、娱乐性,以更好地提高它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体育教师要真正以体育游戏为平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内容慢慢融入学生的思想中去。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中在"玩"中接受新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项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体育游戏在编排时一定要有注意事项,要使学生在特别安全的情境下进行游戏,以免在课堂上学生自身发生不必要的意外伤害。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体育教研员组织的培训,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推动作用,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草根"教师。然而,体育教师的培训还存在着培训内容与教师需求脱节、培训的导向与教师的意愿脱节、培训的预想与培训的效果脱节的现象,这些严重影响了培训的实效性。笔者建议,要由单纯的教研员的培训,变为草根"名"师为培训者主体;要由表皮式培训,变为重心下移式培训;要由  相似文献   

20.
一、体育育人的体系:分层架构,尚体育人实验中学在育人的过程中,完全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建立了完整科学的体育育人体系。在这一架构中,课程是核心、活动是平台、体育专业队是助推器、交流是火种。1.多元课程助力健康成长实验中学提出"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办学思想,坚持"两课",即以课程为核心,以课堂为主渠道,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英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