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成了一维链状锰配位聚合物[Mn(C10H8N2)Cl2]n,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是a=1.7757(2)nm,b=0.91776(11)nm,c=0.69953(9)nm,β=111.895(6)°,V=1.0578(2)nm3,Z=4。每个锰离子周围有4个氯离子和2个由2,2’–联吡啶提供的氮原子与之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配位构型。相邻两个锰离子通过两个氯离子相连,将配合物扩展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采用传统溶液法合成了二聚体配合物[Cu(C12H8N2)(C7H5O2)(NO3)]2,其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7921(10)nm,b=0.91004(10)nm,c=1.16484(13)nm,α=95.7980(10)°,β=111.0080(10)°,γ=95.7870(10)°,V=0.85613(17)nm^2,Z=2,Dc=1.656g/cm^3.铜离子周围有2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与之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配位构型,其中,2个氮原子由邻菲罗啉提供,4个氧原子中3个由配体水扬醛提供,1个由硝酸根提供.两个配位单元通过水杨醛的酚羟基氧原子相连.  相似文献   

3.
文章用2-(5-甲基-1,3,4-噻二唑)-硫乙酸配体和1,2-顺(4-吡啶)乙烷配体用水热法合成了一个镍配合物{[Ni(bpe)(Hmtyaa):(H:0):]}lq(1)(Hmtyaa=2-(5-甲基-1,3,4-噻二唑)-硫乙酸;bpe=1,2-顺(4-吡啶)乙烷,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并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中镍原子采取六配位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模式.bpe配体采取双齿桥连模式将临近的镍原子连接成一维链状结构,在配合物1中配位水与羧基氧以及配体中的氮原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将链状结构连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一个锰的水杨醛乙二胺Schiff碱的配合物,并分别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单晶衍射仪等手段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化学式为C16H14MnN5O2,式量为363.26。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ca2(1)空间点群。晶胞参数:a=10.9590(8),b=12.9699(9),c=11.1316(8)。中心离子呈变形的八面体几何结构,与Schiff碱的N、O原子配位,又与叠氮根离子的N原子形成1,3桥连的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5.
采用液相法合成了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砷配合物[(C5H10NS2)3As(Ⅲ)],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5908(6)nm,b=0.8412(3)nm,c=1.8566(7)nm,β=101.006(7)°,Z=4,V=2.4387(16)nm^3,Dc=1.415g·cm^-3,F(000)=1080,吸收系数p=1.913mm^-1,最终偏离因子R1=0.0302,WR2=0.0706,S=1.051.中心离子As(Ⅲ)与3个配体中的6个硫原子配位,形成6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配合物分子之间通过弱相互作用构成二维片状结构.利用单片滤纸法测试了配合物的抑茵活性,结果表明对4种受试细菌均有一定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水热合成法得到[Ag2(C6H4NO2)2]n配聚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具有一维无限空间结构,其中两个Ag^+离子均为2配位,并且是晶体学不等效的。其重复单元由[Ag(1)(C6H4NO2)]和[Ag(2)(C6H4NO2)]两部分组成。Ag(2)与Ag(2)之间以及Ag(2)与Ag(1)之间存在多种弱键作用,使配合物形成了3D网络结构。同时也研究了配合物的发射、UV-VIS—NIR和IR等光谱。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个新的分子式为[Co(tdc)(phen)(H2O)]n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H2tdc=2,5-噻吩二羧酸,phen=1,10-邻啡啰啉)1,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晶体学数据:a=1.0916(2),b=1.5713(3),c=1.1333(3)nm,β=115.943(4)°,V=1.7480(7)nm3,C18H12CoN2O5S,Mr=427.29,Dc=1.624g/,μ(MoKα)=1.135mm-1,F(000)=868,Z=4最终R=0.0458,wR=.0941(2445个可观测点).该配合物是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氢键连接的二维超分子配位化合物[Cu(mal)(tpm)(H2O)]·2H2O(mal=丙二酸,tpm=三吡唑甲烷),并用元素分析和电子顺磁共振谱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该化合物的晶体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晶胞参数a=1.3624(2)nm,b=0.79318(14)nm,c=1.7526(3)nm,α=90°,β=102.352(3)°,γ=90°,V=1.8501(6)cm^3,Z=4。中心Cu(Ⅱ)离子为五配位,处于扭曲的四方锥配位环境中。晶格水与配位水形成较强的氢键将配合物连接成二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77K测定了标题配合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在配合物的^7F→^D0激发光谱里,580.14nm和580.68nm处呈现两个锐锋,说明在该配合物中存在两种Eu^3 格位,选择激发配合物的^5D0能级,得到两组完全不同的^5D→^7FJ(J=1,2)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中Eu^3+离子具有不同的化学环境,两种格位的可能点群是C1,C2或Cs,可能具有与Y2(P-CH3C6H4COO)6(C12H8N2)2类似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
制备了一个结构新颖的镍的二价配合物,并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3c1,晶胞晶胞参数为:a=11.9404(8),b=11.9404(8),c=17.087(2),V=2109.8(3)3,Z=4,Dc=1.389 Mg/m3,F(000)=924,化学式C7H26N7N i O1S1,化学式量为317.7.中心镍离子与3个乙二胺的六个氮原子配位成一个变形八面体结构.同时,晶体中含有没有配位的逆硫氰根离子和水分子.配合物结构单元的分子之间是通过氢键相连接,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1.
在水-乙醇混合溶液中合成了标题配合物[CoIm6]·SO4·2H2O(Im=C3H4N2,咪唑)并且培养出了配合物单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手段分析了配合物的结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为六方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89999(15)nm,b=0.89999(15)nm,c=2.3080(8)nm,α=90℃,β=90℃,γ=120℃。V=1.6190(7)nm^3,Z=2,最终的偏离因子R=0.0862,wR=0.2505,GOOF=1.040。六个咪唑分子的氮原子与钴离子配位,形成了八面体几何构型,在配合物的晶格中,还存在着硫酸根和两个游离的水分子。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配合物[Cu(C9H7NO3)(phen)2](OH)·4H2O·0.75CH3OH(其中C9H7NO3=马尿酸,phen。邻菲哕啉),并利用X谢线单晶衍射仪确定了其结构。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在配合物中,每个Cu(II)离子与一个马尿酸阴离子的一个羧基氧和两个邻菲哕啉的四个氮原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畸变的三角双锥结构。配体马尿酸的羧基O原子与配体邻菲哕啉芳环上的H原子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槲皮素对金属离子具有强烈的螯合作用。本文研究表明在pH4.6的HAc—NaAc缓冲液中,槲皮素能与Cu(Ⅱ)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在紫外光谱中其吸收带Ⅰ比单独槲皮素红移了59nm。采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测得槲皮索-Cu(Ⅱ)配合物的配位比为2:1,采用平衡移动法测得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为2.0410^8。并初步探讨了槲皮素与Cu(Ⅱ)配位的部位是30H~4C=0。  相似文献   

14.
以Cu(OAc)2·H2O和草酸、1,4-双(咪唑基-1-甲基)苯(bix)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Cu^I(bix)1.5(CH3COO)]n·(0.5nbix)·(5nH2O),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α=12.1092(19),6=12.5078(19),c=13.021(4)A,α=104.213(3),β=97.859(4),7117.917(2),V=1614.8(6)A3,Z=2,Dc=1.397g/cm^3,μ=0.734mm^-1,F(000)=704,R1=0.0655,wR2=0.1859.  相似文献   

15.
在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合成了一个三元混配单核配合物[Cu(2,2’-bpy)(D-HCam)2]·2H2O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两个配合物均为四方晶系,P41212空间群,配合物的晶胞参数:a=2.11062(4)nm,c=0.70146(3)nm,V=3.12481(16)nm3,Z=4,F(000)=1380,R1=0.0273,wR2=0.0721。有四个原子与中心铜离子配位形成稍微变形的四边形配位环境,配合物中存在丰富的氢键,将配合物扩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普通溶液法合成了配位聚合物Ni(py)_2(CH_3COO)_2(H_2O)_2。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a=8.8434(7)nm,b=11.7457(9)nm,c=7.5726(5)nm,β=106.936(3)°,V=0.75247(10)nm~3,R=0.0605, wR=0.1824。配合物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一个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7.
配合物Zn(phen)2[(C6H5)2C(OH)COO]2的水热合成及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甲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用二苯乙醇酸、邻菲罗啉(phen)、高氯酸锌合成了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Zn(phen)2[(C6H5)2C(OH)COO]2.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2.5912(4),b=1.13381(17),c=1.7457(3)nm;β=1 123.697(2)0,V=4.2671(11)nm3,Dc=1.370g/cm3,Z=4,F(000)=1824.最终GooF=1.005,最终偏离因子R1=0.0367,wR2=0.0834.晶体中锌原子与2个邻菲罗啉的4个N原子及2个二苯乙酸根4个羧基氧原子中的两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18.
利用硝酸铜[Cu(NO3)2·6H2O]和均苯三甲酸在氨水溶液中反应,通过氨对铜(Ⅱ)离子的配合来调控配位反应速率,合成配合物{[Cu3(blc)2(NH3)(H2O)]·2H2O}n,并经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证实。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体学参数:a=13.9213(5),b=17.1210(6),c=12.5271(5)A,V=2710.9(2)A3,Z=4。在标题化合物的结构中,Cu,离子为四配位而Cu2离子是五配位的,Cu1和Cu2被均苯三甲酸根离子桥联,由于均苯三甲酸根离子的结构中有C3对称轴而形成了二维六员环状平面结构,平面间通过N—H…0,O-H…0等氢键和π-π作用形成层状堆积。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Zn(pzde)(phen)]n·nH2O(H2pzde=2,3-吡嗪二甲酸,phen=1,10-邻菲哆啉),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为:a=1.1607(2)nm,b=1.1719(2)nm,c=1.3140(3)nm,β=110.707(3)°,V=1.6719(6)nm3,Dc=1.707Mg·m-3,Z=4,R1=0.0356,ωR2=0.0853.  相似文献   

20.
将L-苏氨酸与氯化镉在水溶液中反应,合成了[C8H22Cd2Cl4N2O8]n双核超分子化合物,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空间群,晶胞参数:a=0.7672(4)nm,b=0.9166(5)nm,c=1.3787(7)nm,β=96.453(7)°,V=0.9634(8)nm3,Dc=2.188 g.cm-3,Z=2.单胞组成由二个镉(Ⅱ)离子、四个氯离子、二分子苏氨酸内盐、二个配位水分子组成双核结构单元.单胞之间通过氯桥键连接成一维连状结构,链与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构成三维网状超分子结构.荧光测试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光致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