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播音是一种有声语言的再创造,也是一项语言艺术活动。说播音为艺术,因为它不仅使人精神愉悦,同时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声音是播音员和受众交流的唯一表现手法。在播音中,恰当的声音形式能准确体现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因为每个人声音的高低、强弱和特色(声音的本质,也叫音质、音品、音色)不同,表述的内容也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和理解,这就要求播音员的声音要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造型能力,以此来吸引观众,感染观众,让观众获得“美”感。因此,在声音、气息的运用上,要做到“真”、“准”、“稳”、“精”。  相似文献   

2.
由西方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嫁接而成的贺岁片在大众文化日益盛行的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喜剧性、商业性和通俗性是其主要特点。作为众多符号中的一种,贺岁片通过能指、所指以及意指过程来建构符号意义,而外延意义的延伸和隐喻转喻的方式则渗透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这种编码者的神话建构和观众的神话解读相互作用而引起了观众对贺岁神话的趋之若鹜和贺岁片市场的节节高升。  相似文献   

3.
由西方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嫁接而成的贺岁片在大众文化日益盛行的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喜剧性、商业性和通俗性是其主要特点。作为众多符号中的一种,贺岁片通过能指、所指以及意指过程来建构符号意义,而外延意义的延伸和隐喻转喻的方式则渗透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这种编码者的神话建构和观众的神话解读相互作用而引起了观众对贺岁神话的趋之若鹜和贺岁片市场的节节高升。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香港进入内地到冯氏贺岁片的兴起,贺岁片概念从无到有并培育出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2007-2008年度贺岁档期国产影片在内地市场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上海联和院线以自己的实际运营情况来解读此间贺岁片市场的特征和成绩.  相似文献   

5.
冯小刚去年拍成了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且赢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尝到甜头的冯小刚见好仍不收,于是他执导的另一部“贺岁片”《不见不散》又敲响了今春开场的锣鼓。陈佩斯见此不甘示弱,声称要推出另一部“酝酿三年之久的倾心之作”,与其比个高低,还有些导演也正在筹拍他们的“贺岁片”,“贺岁片”已成为时下影坛的又一热点。“贺岁片”在香港较为流行,其内容大都比较简单,说白了无非是众明星凑到一起,作一番滑稽逗乐的表演,实际上是演艺界诸明星一年一度的“团拜贺岁”,给人们过年增添一些喜庆的气氛。适当拍些“贺…  相似文献   

6.
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手机》在2003年和2010年分别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电影和电视剧二者都是主创阵容强大,大牌明星云集,但与观众见面后引起的反响却迥然。电影《手机》以700万投资斩获5608万票房成为2003年度国产票房冠军,引爆了当年的贺岁片市场,并成为一时的话题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电视剧虽然由具有强大收视号召力的陈道明与王志文担纲主演,在业界也获得了不错的评价,但观众却不买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度的冯氏贺岁片《天下无贼》年底热映,很多热爱冯氏电影的观众都对“贼艺大比拼”那一场印象深刻:“贼公贼婆”刘德华、刘若英与以“贼王”葛优为首的李冰冰拼斗正酣,便衣警员“黄雀在后”,利用移动高科技将犯罪记录在案,并做出大量分析,这时HP的标志便出现在影片中,HP的笔记本电脑大显身手,在这一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贺岁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释  陈强 《现代传播》2004,(1):114-117
关于贺岁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影片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观点 ,即“类型说”、“档期说”和“模糊说”。所谓“类型说” ,就是认为“贺岁片是喜剧类型片”的观点。持这种观点者有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学专家胡克、《大众电影》杂志社总编辑蔡师勇以及北京新影联公司经理高军等人 ,这种观点有成为主流观点的趋势。所谓“档期说” ,就是认为“贺岁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不过是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而已”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为数不少 ,最为突出的当数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的制片人刘沙 ,他是贺岁片《美丽的家》的制片人。所谓“模糊说” ,…  相似文献   

9.
王珂 《新闻爱好者》2011,(8):153-153
中国电视剧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如今已经成为观众最喜爱的节目形式之一。1998年,大型经典古装剧《水浒传》在央视黄金档一经播出,便赢得了收视开门红。从此,像电影市场的"贺岁片"一样,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各大电视台纷纷精挑细选、重磅推出一批优秀的电视剧,引来荧屏热战,“开年大剧”成为促进优秀电视剧产生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0.
置入广告:电视广告赢利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众对2005年贺岁片《天下无贼》中男贼娴熟的盗窃本领还记忆犹新吧,西藏寺庙前,朝圣虔诚地跪拜,刘德华扮演的男贼混在朝圣中,顺势窃走一大袋手机,惊诧之余,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镜头扫过,这些花花绿绿的手机居然都是诺基亚!显然,这是影片在巧妙地为诺基亚做广告。将商品信息直接“嵌入”影视作品,这种广告形式就是置入广告。  相似文献   

11.
冯小刚:我不当贺岁片的奴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大腕》在京上映后,期待已久的观众开始重返影院,各大影院的生意重新红火起来,票房收入一路飙升,疲软的电影市场再次出现生机和活力。 虽然业界对冯小刚的电影褒贬不一,但电影院里观众那爽朗的笑声,无疑是颁给冯小刚的最高奖项。他以他独特的视角和形式,再次满足了影迷的心理预期。这令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观众为什么喜欢冯小刚的贺岁片?他拍的片子为什么具有票房号召力?  相似文献   

12.
李立 《新闻世界》2005,(1):60-61
它们曾经是你除旧迎新时的欢乐记忆,风头过后一度偃旗息鼓,今天又将卷土重来,2005年贺岁电影票房争夺战已经提前打响,据了解,目前已确定以贺岁片名义在新年前后上映 国产影片多达10余部,影迷们又要身陷贺岁片大战中。  相似文献   

13.
2008年贺岁片<集结号>热播后,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影片的前半部分,残酷的战争场面让观众震撼,壮烈的战斗场景让观众感动,激烈连贯的情节不让观众有喘息的机会,便引领着观众的心绪过渡到了影片的下半部.  相似文献   

14.
近来,书市上的“电影书”或“电视书”新书迭出,纸上的光影声色,分外的绚丽夺目。我们受众周围的媒体世界已是“读”的和“看”的一样精彩。 《手机》VS《独领风骚》 岁末年初,中国的影视界着实热闹。著名的“贺岁片大王”冯小刚在2004新年前夕又推出万众“瞩目”的贺岁片《手机》。名人就是资源,《手机》一书也显现了巨大的阅读价值,2003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以20万册的豪华首印数和冯小刚的贺岁片并驾齐驱,同时推出。  相似文献   

15.
内地的贺岁片,冯小刚即使不被称之为“鼻祖”,起码也是一个永远无法绕行的建筑。冯小刚曾在他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写到:“1997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个导演在中国拍了一部贺岁片,神话般地传遍座座城市,奇迹般堆起了票房的金山……”我们不知道冯导演的青春都献给了谁,但可以肯定他的青春有不少都砸在了贺岁片身上。  相似文献   

16.
聂伟  方群 《出版参考》2007,(1):15-15
近年来.几乎每一部国产大片出炉都如同龙卷风过境.将观众集体卷入“捧”或“贬”的口水大战。有人盛赞它实现了国际市场接轨.有人则斥之为电影市场虚弱之体疯狂进补的“猛药”。事实上.国产大片毁誉参半的舆论现状恰恰反映出观众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中国电影确实需要自己的大片.面对好莱坞.没有国产大片的中国电影市场将不堪一击.因此每年有三到五部国产大片亦不为多;另一方面,国产大片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许多非专业人士的评点便能一语击中其创作软肋。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7,(1)
《文汇报》于1996.8.29刊出大题目《国产电视剧占据荧屏主菜单》,副题是《一批现实题材剧一扫虚假弊病,实实在在走进观众视线》。读者自然会想到,这主菜单是什么?观众可以意会是“一批颇具特色的国产电视剧在荧屏频频亮相”,占据了荧屏黄金时间的主体。但“...  相似文献   

18.
又到了岁末的时候,电影院照例用各式噱头招揽观众。虽然稍显老套,但“贺岁片”依然是一块闪亮诱人的金字招牌,让各路片商在争夺放映场次的硝烟中挤破了头。从1998年初,冯小刚导演凭一部“春晚小品”风格的《甲方乙方》赢得3000万票房,在低迷已久的中国电影市场掘到第一桶金开始,“商业”这个一直被电影艺术界和政府职能部门双重鄙视的贬义定语,便逐渐成为左右中国主流电影发展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9.
黄斌 《视听界》2008,(3):53-55
这些年,观众对电视娱乐节目的不满比较集中的一个声音是:娱乐节目不娱乐。的确,打开电视机,遥控器在数十个频道1司切换,往往看到一群群衣着光鲜的人陶醉在自娱自乐中,而观众并不觉得有何可乐,虽然,大多数娱乐节目都起名为“可乐”或者“快乐”。  相似文献   

20.
国外大师很乐于把北京人称赞是“一流的观众”,因为北京的演出票价往往是最贵的:反过来,北京的观众群体也发出了“只看最好的”的声音。是否最贵的就是最好的。或说。只看最贵票价的观众就是一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