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从自己长期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印象或体验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意会。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只有通过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相似文献   

2.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在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教师如果摘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意境都不见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悟体验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每一位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思想方式和个性特点。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  相似文献   

4.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不是说让眼光在纸面上跑一阵。”要“潜心会本”,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应该多留点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不能越俎代庖。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升华。重感悟的课堂,一定会有情的震撼,而情的基点就在于对文本的解读。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感悟”的“感”就是“感受”,“悟”就是“领会”“醒悟”。而阅读正是唤醒学生美好情感的良方,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阅读中的“感悟”就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觉,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性、悟性和灵性。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教育工作者对语感教学的深入研究,使得感悟教学不仅成为一种教学方法,更提升为一种先进性教育思想。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感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现代东方文化特色,揭示语文学习规律的标志性概念。所以,感悟学习”有可能从一个日常性概念上升为科学概念,从而对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更广泛的指导意义。感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以语言文字中的“事实和形象”的“感知”为基础,以阅读过程中“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为动力,由特殊捕捉一般,由形象提炼抽象…  相似文献   

8.
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人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语言表达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意会”就是感悟的具体体现.感悟需要学生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相似文献   

9.
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感悟大大超过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于是,引领学生“感悟”、“体验”成了新课堂的主流,有的教师甚至把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语言训练抛之脑后,或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相同的生命个体,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阅读中的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而是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是一个意会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争辩、拓展和体验,使学生学会感悟,让感悟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体验,对提高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仔细阅读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你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变化:在原来教学大纲中出现8次的“语言文字训练”,出现9次的“听说读写训练”、“听说训练”、“读写训练”已踪影全无,取而代之的是“体验”、“领悟”等说法。于是,部分语文教师对语文课是否需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产生了疑问,以为语文课只要让学生自己读一读、体验体验就行了,以致对学生感悟不当也不敢加以纠正,因为课程标准提倡“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言下之意,好像纠正了学生的误识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此,本人深感忧虑,认为必须对课程标准有个准确…  相似文献   

14.
感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以语言文字中的“事实和形象”的“感知”为基础,以阅读过程中“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为动力,由特殊捕捉一般,由形象提炼抽象,由局部窥探整体,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悟学习至少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多元性、直觉性特征。人文学科的学习,更侧重于感悟。科学学科的学习,更侧重于探究。同时,感悟学习和探究学习又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中包含着探究的成分,而探究必然也包含着感悟。感悟和探究是人们学习和思维的两翼、“两只手”、“两个轮子,”必须两翼齐飞、两手都要抓、双轮启动。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这么说,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读懂课文必须靠自己亲历文本的全过程。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可见,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具有生命的灵性,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灵活生动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悟、品味、想象、体验文本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与文本情感的共鸣,灵性的放飞。  相似文献   

16.
“体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的关键词,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还要重视为学生设计体验感悟性活动,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并不断探索出实施语文体验感悟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感悟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对学生而言,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感悟文本?笔者认为,在细心品读、留有空间、升华情感处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定能成就我们朴实、高效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8.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9.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要设法以学生分析感悟词句的情味激活文本言语,让学生在生活中切身体察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知,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文本的言语特点点燃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下,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