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太极拳》的创刊号上曾刊发出邓小平同志所题“太极拳好”的墨宝,这一题词现已在全国各太极拳重要活动地多处显用。不少读者朋友要问:这一题词是邓小平同志何时何地所题呢? 原来,“太极拳好”这一题词是小平同志为日本友人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太极拳》的创刊号上曾刊发出邓小平同志所题“太极拳好”的墨宝,这一题词现已在全国各太极拳重要活动地多处显用。不少读者朋友要问:这一题词是邓小平同志何时何地所题呢?  相似文献   

3.
信息专递     
太极拳有望纳入香港中学课程本刊消息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中学体育科科目委员会暨中六体育科工作小组正计划将“简化太极拳”引入中学体育课程。早于1996年12月,教育署课程发展处体育组已在一个研讨会中,初步向体育教师征询将“简化太极拳”引入中学体育课程的意向,结果引起非常积极和热烈的反响。为此,课程发展处体育组成立了由多位中学校长和专家加盟的“太极拳发展工作小组”,协凋发展工作。1997年岁末,教育署课程发展处体育组主持召开了“简化太极拳导师交流会”,藉此汇聚清通简化太极拳的教育界人主就教材方面…  相似文献   

4.
曹尔晔 《武当》2007,(12):16-19
太极拳是内家拳,是以太极阴阳理论为依据的拳法,由太极图分阴阳,可以看到太极拳动作处处分虚实,以虚实和阴阳相对。太极拳强调全身放松、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剖析太极拳文化渊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古典的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理是对中国人处世智慧的形象写照;太极拳理中处下、不争的道家智慧,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儒家思想,舍己随人、外圆内方的辩证思维,都是经世致用、为人处世的智慧之学。  相似文献   

6.
李滨 《武当》2010,(7):35-37
太极拳源远流长。李亦畲整理《王宗岳太极拳谱》,1881年抄存郝和珍藏本有《太极拳小序》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马印书从姨丈李亦畲处抄得《太极拳谱》,为1867年之初稿,小序首句作“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太极拳寻踪,是太极拳史学研究的课题。拳史研究,  相似文献   

7.
“神意不同处”是印诚大师王培生先生从几十年教练太极拳的丰富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太极要诀,是学好太极拳的指南。何谓“神意不同处”呢?在这里,神是指眼神,意是指意念活动,就是说在太极拳运动中,眼神和意念活动不能同时集中在身体的同一部位上。运动中眼神与意念在身...  相似文献   

8.
我1930年生人,退休前是承德市委党校学员处主任,现为承德大学副教授、国家级社会体育辅导员、承德市杨式太极拳委员会会长、扬式太极拳指导站站长兼总教练。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体用全书》是杨澄甫太极拳最终定型稿,是杨澄甫最终亲自核定的著作。自从李雅轩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例言前,眉批说有误之后,也有人提出《太极拳体用全书》多处有误,直至今日(还有拳友提出质疑)尤有如是说。诚然,《太极拳体用全书》并非完美无缺,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人工检字排版,拍照筹划不易,遗留下某些历史性误植和错误,但我们不能否定《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整体准确性,作为杨式太极拳的圭臬,它是当之无愧的,是杨澄甫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拳术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0.
张满宏 《中华武术》2007,(11):15-16
在欧洲,有一个以惊险刺激的斗牛和动感十足的斗牛舞而享誉世界的国家,那就是充满浪漫色彩、素有"斗牛之国"之称的西班牙。应西班牙西中太极拳协会主席张修睦先生邀请,我于今年3月15日至5月3日,到该国交流传授忽雷太极拳,在短短的月余时间里.被马德里市、巴塞罗纳市等城市的太极拳组织邀请讲课授拳。每到一处我认真讲解祖国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精心演示每个拳势动作。  相似文献   

11.
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式太极拳第11代传人、陈家沟第19世传人陈立清女士,"1975年不顾严寒酷暑,两次赴太原、洪洞许方庆老师处觅回了陈氏失传近三百年的陈氏108势长拳"。许方庆老师是洪洞通背拳第七代传人。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代太极拳大师在年届六旬要去山西洪洞再学拳呢?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调查法,整理出一份民国时期太极拳专著书目表。分析民国时期太极拳专著出版在数量、时间、出版者和地区分布上的特征。认为民国时期太极拳专著出版对太极拳发展的3大作用:扩大太极拳的社会影响,推动太极拳的大众化传播;普及太极拳经典理论;为人们学习太极拳提供了另一重要途径—按图索骥。  相似文献   

13.
荆力 《中华武术》2000,(9):50-50
许多练习太极拳的人及有关太极拳的资料中常常提到练习太极拳要能达到“四两拨千斤”才是有了一定的功夫。这五个字的出处有两处:一是《打手歌》:“搠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其中有“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句。二是《王宗岳太极拳论》:“查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运动,要练好太极拳必须掌握它的“技法”。太极拳的基本技法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点。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即“顶头悬”。在太极拳练习里,很讲究头部的头正、顶平、项直、腭收。它要求头顶的百会穴处要向上轻轻顶起,好象有根绳索将头顶向上提悬似的。同时又需保持头顶的平正,在运动时即使放一碗水也不致洒出。要使头正、顶平,就必须使颈项竖直、下腭里收。但过分了,会导致颈项强硬、不灵活。因之,顶劲不可过分用力,用力则项僵,要有自然虚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二十四式太极拳套路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进行了分析,对太极拳运动特点、太极拳教学发展趋向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从而使音乐内涵融合于太极拳中,以提高竞技太极拳运动的观赏价值。1前言太极拳既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又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是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选取二十四式编成的。学习简化太极拳不仅是对中华。  相似文献   

16.
师平 《健身科学》2012,(12):38-39
一、什么是太极拳的放松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心静体松、缓慢柔和、轻灵沉稳、连贯圆活的运动,放松是太极拳第一要素,是太极拳与其他武术项目的根本区别,就像走路需要速度、跳高需要弹跳、推铅球需要力量一样。打太极拳时只有放松,才能使肌肤关节,处处张开,周身通经活络、血气通畅,起到太极拳养生保健的作用,俗话说:"通者不痛、痛者不通。"就是这个道理。打太极拳时只有在意念引导下的放松,才能使演练出的太极拳轻灵、沉稳、柔和,才能以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是在贵生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武术拳派。该拳以中国的哲学概念太极立论,从《黄庭经》等道家经典中汲取营养成分,因其富含中国文化精髓而被称之为"哲拳"。太极拳从创编至今已经演化出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傅式太极拳、八卦太极拳、五行太极拳、龙形太极拳、东岳太极拳、竞技太极拳、公园太极拳等诸多的练习样式,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文化影响技术,技术反映文化"。以太极立论的太极拳以张三丰为精神偶像,明确地把益寿延年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动作强调圆活、弧线,而这正是对周敦颐太极图的一种身体模仿。在"拳与道合"思想的指引下,太极拳成为中华民族"技进乎道"、进行自我修炼的一个工具和手段。目前,太极拳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但这种表面的兴盛下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希望能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探讨<周易>与太极拳的内在联系,追溯太极拳理论和实践方法形成的哲学基础,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太极生两仪的宇宙生成论为气在太极拳中的运用,以及太极拳地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物物有一太极"的宇宙本体论是太极拳本体论的哲学基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为太极拳提供了构建方式;"天人合一"思想为太极拳的思维方式提供了范型.此外,太极拳还蕴涵着<周易>"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标准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9.
1.要先练好一种流派的太极拳,再练其他。有公园的太极拳辅导站里,众多太极拳爱好者跟着辅导员听着音乐打太极拳,而且是一个套路接着一个套路地练,简化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杨式竞赛套路、吴式竞赛套路、陈式竞赛套路、孙式竞赛套路、32式太极剑等等,整个练完也差不多一小时了,满头大汗。我个人认为这只仅仅达到了锻炼身体的要求,而要想练好太极拳是绝对不能这样的。虽然各种流派太极拳的拳理相通,但每个流派太极拳的特点不同,练习的方法也不一样。如果在没有系统地掌握好一种流派的太极拳之前,每天每个流派的太极拳不断重复地打下来,一定会打成四不像的。  相似文献   

20.
木子 《中华武术》2007,(2):35-35
(一)胡有志《求解太极拳的相关项》一文,跳出太极圈,来看太极拳,把太极拳理解为"太极水功",使太极拳更通俗、易懂、好练。被誉为阳春白雪的太极拳,深受人们的青睐。太极拳是一种拳术,也是一种文化,它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武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理清其发展脉络,把握其内涵,对于加深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