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指派生物的本源。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古代方士以双鱼形太极图表示太极之理,以此图解释拳理、拳技。古人认为阴阳两者相互不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产生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万物中都包含此理。太极拳运动始终贯穿着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结合吐纳、导引,要求呼吸、意识、动作三者紧密配合,才能达到气沉丹田、开合鼓荡。学练太极,不能不懂道为何物。那么什么是道?身心平衡即为道。身心不平衡属阴阳失调。情绪不好或过分高兴都会造成身心失衡。“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即讲此理。一个人如…  相似文献   

2.
运动即变化,太极即变化。太极拳即变化之拳。太极拳运动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中演练出来。太极拳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拳“变化”的真意,只会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学术,皆以儒、道并举。道学是中国古文化的精华所在,亦是太极文化的主体文化。道家主长生,讲炼心养命、冲和虚静、浑圆一气、藏道度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在儒释道兵医五大传统文化支柱中,从主体上孕育、成就并引领了太极拳为哲学拳和文化拳的是道家的《老子》。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好,好在它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人体运动。多年来,我所接触的习练太极拳的中外人士,从亲身受益中一致称赞太极拳好。 太极拳在中国走过了几百年的漫长道路。初时有“十三势”、“长拳”、“炮锤”等套路。18世纪末,山西王宗岳用太极哲理解释拳理,撰写了《太极拳论》,从此出现了“太极拳”的统称。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的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太极拳。除了拳,还有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枪和技击性的太极推手等太极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以杨式太极拳拳架与素  相似文献   

5.
张宝银 《武当》2007,(1):14-15
太极者,“达乎无上,至乎无下,运乎无极,翔乎无形”。太极拳“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太极拳“道在拳中,乐在拳中,趣在拳中,耍拳也”。依据上述,对于太极八势用法及太极拳理艺“戏说”如下:  相似文献   

6.
戚海军 《武当》2014,(12):27-28
传统太极拳博大精深,我们不能抛开武术谈太极拳,更不能抛开太极谈太极拳。"太极拳"以"太极"为重要内涵,就是强调了"道"的法则;如果重"拳"而偏离"太极"便是本末倒置,向隅而泣。何为道?《周易》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我的理解就是阴阳平衡。而太极拳就是遵循这个"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则,内外兼修,产生应有的本能反应与令人莫测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朱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3):117-119,124
分别从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演变为太极运动的过程及太极运动所承载的文化元素等方面讨论了阴阳哲学观所起到的核心和总纲作用.认为太极拳的产生是刚柔相济的武术理念向阴阳相克相生的哲学观的必然回归,阴阳哲学观指导下的简化顺变思维使太极拳发展成为世界化的太极运动,太极运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同样表达了现代人类理想和自我实现标准.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上,太极运动应具有独特的尊崇地位,它必将以民族艺术而永恒.  相似文献   

8.
李派太极拳四字密要(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子宇 《武当》2003,(4):10-12
张三丰祖师在《太极十要诀》中指出:“学太极拳为人道之基。”这就是说,太极修炼当以行拳练形起步,从练己练有开始,建立强固的命功基础。这样从动功而静功,从有为而无为尽修其性,方为动极归静、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活而不顽的真次序。欲得太极拳精髓,须明太极妙理。故三丰祖师又曰:“故传我太极  相似文献   

9.
晏骏 《武当》2015,(3):17-18
太极拳的进阶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应着重于培养习练太极拳的感觉,也称为"太极外感";第二层次应着重对拳理拳论的研读与分析,从而理论指导动作,也称为"太极内感"。"太极外感"与"太极内感"统称为"太极之感"。想要在太极拳家眼中打出一套他们所肯定的、真实的太极拳,这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分析解决练拳中的实际问题。太极外感:根据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对太极拳动作外形架构的整体外在感受,我们就称为"太极外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最重要的两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与易     
李兆生 《武当》2012,(9):14-15
夫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拳法理义中意深与"易"相合,感而遂通,故名之以太极。又,太极者,阴阳也,拳经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之句,明示太极为拳之理意深焉。又云,太一为道。太乙者,道,阴阳显化。悠古太虚,由兹而生,太素有形,太虚为象。元始开天,道化阴阳,是由一而演生万类也。易之为象者河图,易之为文者《周易》。上圣观天地而识造化,云天下万类概由一气所以生化。圣人作卦,制度纪天,运数追踪,以明阴阳之变。古仁者言,立  相似文献   

11.
张满宏 《中华武术》2007,(11):15-16
在欧洲,有一个以惊险刺激的斗牛和动感十足的斗牛舞而享誉世界的国家,那就是充满浪漫色彩、素有"斗牛之国"之称的西班牙。应西班牙西中太极拳协会主席张修睦先生邀请,我于今年3月15日至5月3日,到该国交流传授忽雷太极拳,在短短的月余时间里.被马德里市、巴塞罗纳市等城市的太极拳组织邀请讲课授拳。每到一处我认真讲解祖国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精心演示每个拳势动作。  相似文献   

12.
李秒丰 《中华武术》2007,(10):53-53
一、传统太极拳必须定位于拳太极拳即为拳,必须定位于拳而非操舞,拳术更非神术、仙术、玄术。拳乃徒手的武术,武术之术乃是用武的技术,武乃力量实力的象征。所以说,拳属武入于兵,兵者战之用。太极拳无论多么特殊,健身效果多么奇特,只不过是依太极阴阳变化之理而运其拳,依然不过是以太极而名的拳术,太极只是拳术的名称而已,而其他功能都是为拳的本质功能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拳的本质乃是技击,这是毋庸质疑的。拳不离攻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中的礼法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以"哲拳"、"文化拳"而著称.太极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礼法文化的影响,处处体现以礼为先、以德为范、以敬为尊、以和为贵等礼法文化特征,彰显了人文精神、民族素养、民族心理和民族情绪.太极拳由俗而雅、由陋而精的发展历程,其外因是社会文化背景的转变,内因则是太极拳礼法文化使然.  相似文献   

14.
《精武》2008,(12)
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是全市太极拳爱好者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组织,协会以"弘扬太极文化,服务全民健身"为办会方针。协会领导机构将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办会方针",全心全意为拳友服务,致力于太极拳的普及运动,努力提高太极拳技术水平,使全市太极拳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虹先生作为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师之一,在太极拳教学、理论、传播等多个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主要针对马虹先生的拳架特点以及拳架背后所包含的拳理知识进行总结与提炼,希望能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对于拳架、拳理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传承、传播太极文化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众多流派中的一种,是孙禄堂融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一体的太极流派,具有相当高的锻炼价值,也包涵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解读孙式太极拳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期使更多的人了解孙式太极拳,了解孙式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张爱琴 《武当》2013,(9):63-63
衣袂飘飘,拳风阵阵,方圆有致,刚柔相济……迎着初升的旭日,太极拳队和太极剑队的教练与队员准时出现在操场的南隅。一招一式,彰显出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心小学的太极拳文化韵味。"弘扬太极文化,推进素质教育",是学校的特色建设旗号,在这面旗帜的引领下,学校的特色建设之路已经走过七个春秋,一路摸索,一路前行;一路耕耘,一路收获。苏州市首个"少儿太极拳教学基地",市、区两级"特色体育项目学校","苏州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先进集体",使学校在区内外声名鹊起,太极拳教学已成为学校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一、尊重历史,传承原有文化太极拳是一种哲拳,它集中国传统哲学之精华,以阴阳对立统一、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既有着各家传统文化对该拳中的主体影响,也有太极拳对各家传统文化的主动借鉴。文章在论证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像之后,重点分析了太极拳文化中"易"与"中和之道"、"天人合一"与""格物致知"、"动静"与"刚柔"、"无极"与"合道"等儒道思想。最后对太极拳思想借鉴各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现象进行反思,认为太极拳在现代化转型中应融入现代格斗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太极文化的视角,对黄梅岳家拳的拳理作了深入的理论透视,解析了黄梅岳家拳所蕴含的太极文化内涵,提出了“太极者,道也”是黄梅岳家拳的精武之道、“太极者,阴阳也”是黄梅岳家拳的构造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黄梅岳家拳的化生之道的观点,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弘扬黄梅岳家拳,作了太极文化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得出以下4点结论:1)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太极哲学思想已全面成熟,并在中国文化"下移"的过程中影响到更多地在下层民众中发展的武术;太极拳追求以"整"为基础,以"空"为境界,以"以柔克刚"为技术特征的"技击之道",太极拳初期的演进都以这种"技击之道"为核心,只是后来才发生了价值异化的流变;2)太极拳在民国时期迎来的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发展,当时的太极拳因集中展现了"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而得到世人青睐;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因其套路的健身养生价值被充分开发而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健身运动,从而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3)当代太极拳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因忽视了原本追求"技击之道"的太极拳而缺乏青少年的身影,二是民间流传的太极拳传承方式落后,传播模式不科学;4)立足于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文化,提炼出科学化、文明化的技术体系,开辟青少年市场,是促使太极拳迎来第三次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