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八音”,是指我国古代的乐器,亦即古代乐器的统称。我国古代,依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称作“八音”。一、金类:这类乐器用金属制成,如钟、编钟、方响、钲、铙、钹、锣等等。二、石类:这类乐器用石料或玉制成,如磬、玉磬、编磐、鸣、球等等。三、丝类:这类乐器因其  相似文献   

2.
何为古八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音”是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周礼·春官·大师》: “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韩愈《送孟东野序》: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者,物之善鸣者也。”《辞海》.“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敔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籥等属竹类。”现略作分述。  相似文献   

3.
“八音”是我国古代乐器的总称,古人根据制造乐器的材料不同,将乐器分为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八类,用这八种材料制成的八大类乐器称“八音”。1.匏类。匏是葫芦的一种。成熟的葫芦已木质化,可做容器和乐器。此类乐器得用匏的自然形状做音斗,如笙、葫芦笙、葫芦丝等均属匏类乐器。  相似文献   

4.
[八音]我国古代乐器分类名称.远在周王时期,乐器种类已丰富多样,并根据其发音原理、制作材科以及性能的不同,分为金(如钟)、石(如磐)、丝(如擘)、竹(如管)、匏(如笙)、土(如埙)、革(如鼓)、木(如柷)等八大类。  相似文献   

5.
张学飞 《学语文》2010,(2):14-15
自从苏轼的《石钟山记》问世以来,“形说”和“声说”就成了石钟山命名的争论话题。游历过石钟山的人都知道,从外形上看,石钟山并不像“钟”。至于“山中空,形如钟”之说,则更站不住脚。山之有钟形溶洞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相似文献   

6.
历史遗存物系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其中金、石、木、砖类历史遗存物所附载的文字(以下有时简称“附文”)的价值是十分突出的.对于研究我国文明历史和文化艺术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加快四化建设,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金、石、木、砖类历史遗存物附载文字,历史悠久,上至炎黄五帝,下至建国初期.金属物类有青铜器铭文(金文)、镜铭、币文、(?)、盘、碗、鼎、钟文、金碑版题跋;石质物类有碑记、题刻、石碑版题  相似文献   

7.
丝竹之名由来已久,所以采用丝竹两字,主要是制造的乐器材料采用“丝为弦发音,竹为管发声”而来。《诗经》里记载着49种我国古代乐器,并按原材料分为“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相似文献   

8.
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总是这样想。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曰“风水声如钟”,二曰“石声如钟”,三曰“山形如钟”,这些观点各自有一番道理,后来又有“声形如钟”说。照这样看来,不同意苏轼“风水声如钟”观点的人岂不也可以讥之“简”“陋”?同时,许多山水的得名由来,诸如《山海经》的一些记载及“不周山”、“峨眉山”之类,本身就无从考证。绝世聪明的苏轼是应该明白这一点的。看来,苏轼先生创作《石钟山记》的目的可能不在于考证,而是在苦心孤诣地教导儿子苏迈的为官之道。可以说这是一篇“送子登仕途序”。不妨设想一下苏轼父子泛舟石钟山的情形。一叶扁舟逐着一弯新月,偶尔惊飞栖息的水鸟。鄱阳湖面,水波不兴,倒映着隐隐的青山。天性喜欢山水的苏轼,  相似文献   

9.
《石钟山记》是苏轼写的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这篇游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命名,苏轼主张“风水如钟”说,而反对“石声如钟”说。  相似文献   

10.
《阿房宫赋》的课后思考和练习第四题,要求比较赋的句式跟一般文言句式有何不同,教学参考书中仅作了如下提示: 一般文言句式如下:视鼎如铛,视玉如石,视金如土块,视珠如瓦砾。笔者认为这个提示并未说明有何不同。赋中句式“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无主动者的被动式。结合后文“弃掷逦迤”,可译为:鼎被视同铛,玉被视同石。金被视同上块,珠被视同砂砾,乱丢乱扔,遍地都是。如果去掉“被”字,简化成鼎视同铛,玉视同石,金视同土块,珠视同砂砾,……称之谓简化被动式。相当于现在常见的“碗打破了”。这个句式由八个名词组成,其中四个(鼎、玉、金、珠)作主语,另四个(铛、石、块、砾)  相似文献   

11.
石钟山怎么会“全山皆空”江苏常州市一中杜秉庄高中语文第一册《石钟山记)注①中说:“明清时有人认为苏武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第271页)一些爱刨根问底的学生问我:“石钟山怎么会‘全山皆...  相似文献   

12.
鸟“钟”在南美洲的危地马拉,有一种第纳鸟,它每隔30分钟就叽叽喳喳地叫一阵子,误差只有15秒。虫“钟”在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种小虫,它每个小时变换一种颜色。当地居民把这种小虫捉回家,以它的颜色推算时间。树“钟”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叶子每隔两小时翻动一次。石“钟”澳大利亚中部的沙漠中,屹立着一块怪石,它每天早晨呈棕色,中午呈灰蓝色,晚上呈鲜红色,当地居民用它来推算“标准时间”。雨“钟”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土隆加贡地区,每天下午的3时左右和5时30分左右都会降一阵雨。自然界的“钟”@张筱  相似文献   

13.
释词两则     
一、“钟情”的“钟”是什么意思“一见钟情”、“情有独钟”这些词很常用,其中的“钟”怎样解释呢?是不是“铜钟”、“闹钟”的“钟”呢?不是。“钟”,繁体写作“鐘”,在古代它是一种金属制的装酒的圆壶,类  相似文献   

14.
关于“雷”     
古人有用科学的道理来破除迷信者,唐人封演即其一.封演关于“霹雳石”之批驳,极为精彩. 古人迷信有“雷神”,“霹雳”之后遗有石块,谓之“霹雳石”.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八记载了关于“霹雳石”的见闻,并且作了科学的解释:“夫雷者,阴阳薄触之为耳。激怒尤甚,或当其街,则谓之(霹雳)。若以为神道谴怒而降之罚,又何待一拳之后以成其威耶?”  相似文献   

15.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李渤真的可笑吗?我以为未必。文中记载:“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当时苏轼“送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有机会得访石钟山:“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可见苏轼是重视实践的。关于石钟山的得名有三种说法:一是用槌敲打山石,其声如钟;二是溶洞“与山水相吞吐”发出的声音如钟。这是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的说法。三是山体形状如钟。这是明清时有些人的说法。而真正的原…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为石钟山的得名,一疑郦道元,二疑李渤,最后不远千里,夜临绝壁,亲自考察,才了然于心,著之成文.哪知到了明清,又有人提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这个看法有它的正确性,现在已在课本中注释出来.这一来,便影响到苏轼议论的说服力,因为我们如果以苏轼之矛攻苏轼之盾,他也会象郦道元、李渤一样陷入窘境,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学习《石钟山记》有什么思想意义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苏轼为什么要探索石钟山的得名.我认力探索得名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以苏轼的抱负和宏才仅仅对一座山的得名  相似文献   

17.
张家山汉简《盖庐》是一篇具有浓厚兵阴阳色彩的兵书,不少内容属于军事数术。文中的“日有八胜”,是指六十甲子日中有八个针对特定方位的厌胜日。厌胜日主要是依据五行相胜的原理,将天干、地支分别与五行相配来确定的,与太岁运行轨迹以及周期没有关系。“天之八时”中的“德在土、木、在金”以及“黄秋”、“白冬”所指的具体时间段,也当结合五行学说理解。  相似文献   

18.
杭州净慈寺,相传是济公的居处。我去净慈念头由来已久,其实是想鸣寺内的南屏晚钟。南屏晚钟即大梵钟,在西湖南端南屏山麓净慈寺内。钟高2.15米,直径2.35米,重10.71吨。钟体内铸有“妙法莲花经”七卷及铭文等,计6.8万余字。大梵钟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作钟唇,每瓣铸有一个撞钟点,其中有六个撞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钟的下端布有一圈佛教花纹、  相似文献   

19.
苏轼在他的《石钟山记》里又是叹郦道元的简单,又是笑李渤的浅薄,并且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想当年他月夜归来,是多么洋洋自得!但他得出的结论也一样令人生疑。晚清学者俞樾(俞平伯曾祖、章太炎之师)到石钟山后,经过周密的考察,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应从“形”的角度来考虑。苏轼虽也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但他自己偏偏忽略了调查时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到石钟山是农历六月,正是鄱阳湖的涨水季节,石钟山下的洞口基本没有露出水面。他的解说其实也是片面的。俞樾认为石钟山以钟命名,是因为它“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此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乐器,按照材质可以分为竹(笛)、土(埙)、金(钟)、石(磬)、丝(琴)、革(鼓)、匏(笙)、木(响板)等几类.现逐一简单介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有音阶的乐器是出土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里的吹奏乐器骨笛,如图1,据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