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背越式跳高“两步”起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高速摄影方法 ,对我国高水平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到起跳腿蹬离地面这一过程中身体重心运动和垂直速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论证背越式跳高起跳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的“两步”起跳过程 ,指出背越式跳高最大的优越性体现在弧线助跑最后“两步”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运动方向得到改变和垂直速度得到累积。  相似文献   

2.
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法,训练实验法,分析了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和垂直速度的变化规律,认为背越式跳高起跳身体重心由低向高不断加速上升,垂直速度是由小到大不断加速增大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的“两步”中完成的,起跳垂直速度是摆动腿支撑和起跳腿支撑下的“双动力”起跳中获得。弧线助跑起跳最大的优越性是经济实效地降低和升高身体重心,为身体重心运动方向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提早积累创造有利条件。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训练的中心是围绕以速度为核心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结合;四个平衡;五个途径;六个转化”进行起跳训练。  相似文献   

3.
张树峰是我国在本世纪第一个越过2.30m的跳高运动员,蝉联了第10、第11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冠军,通过对他在第11届全运会越过2.28m的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张树峰的摆动腿着地点到身体重心的水平距离相对较大;起跳开始阶段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有所下降;起跳开始瞬间身体重心高度低于摆动腿最大缓冲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在起跳过程中起跳腿在最大缓冲瞬间膝角在背越式跳高膝关节缓冲最佳角度范围之内;起跳阶段的蹬伸距离较小,缓冲时间相对较长,腾起角度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4.
起跳技术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技术,也是决定跳高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参加2008年全国田径大奖赛(乌鲁木齐站)总决赛前5名运动员的研究,探讨其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起跳腿的缓冲幅度较小;在起跳腿蹬离地面瞬间的蹬伸幅度不足,水平速度转化率较低;身体重心高度及起跳腿工作距离都比较小.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维摄像方法和爱捷运动录像反馈系统提取有关当前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技术的运动学参数,根据运动生物力学、训练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对中外跳高技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和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上均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我国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身体姿态不合理,起跳的缓冲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动,起跳腿的离心收缩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6.
对背越式跳高过程中起跳腿肌肉的SSC活动进行研究,为指导我国跳高运动员起跳腿的专项力量训练,提高跳高成绩提供理论参考。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部分极具代表性的优秀跳高运动员起跳过程中起跳腿的起跳参数进行比较发现:一级运动员较二级运动员膝踝退让幅度大,时间短;国外优秀运动员较国内优秀运动员蹬伸距离大,时间长;起跳的蹬伸速度和整个跳高过程中人体质心的腾起高度(H2)并不总是成正比例关系。对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起跳腿肌肉的SSC活动能力表现为3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蹬伸的距离、起跳时间和起跳的动作速度。相应的SSC活动能力就对应这3方面相应的最佳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解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参加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跳高决赛的前11名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摆动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的方式有"折叠式"与"屈腿式"两种;摆动腿着地瞬间的着地角、髋角与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腾起初速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与运动员起跳的腾起垂直初速度、跳高专项比赛成绩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起跳腿着地瞬间两大腿夹角与重心腾起垂直速度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起跳腿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与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摆动腿蹬离地面瞬间起跳腿踝关节的摆动速度与起跳腿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腾起初速度都存在着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对国内外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从运动员的助跑、摆动动作实效性以及起跳蹬伸技术的质量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起跳过程中获得较小的垂直速度而导致较小的起跳腾空高度(h2)是导致我国男子跳高运动成绩落后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第十一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冠军黄海强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运动员起跳结束瞬间,起跳腿髋、膝、踝三关节蹬伸较充分,但是两手臂和摆动腿摆动速度较低、摆动幅度较小;起跳瞬间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绝对值较低,垂直速度低是阻碍他运动成绩提高的最主要原因;在起跳时间上,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没有明显差异;身体重心的最高点位于横杆的后方,最后一步步长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运用影片拍摄及解析的方法对参加第8届全国运动会男子跳高比赛前10名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的运动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角度速度最大值为腾起垂直初速度呈非常显著性的正相关,与蹬伸时间呈显著性的负相关,同时,摆动腿的摆动使身体重心高度呈上升趋势。另外,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摆动腿的摆速和摆幅偏小的问题,从而影响了起跳效果。  相似文献   

11.
跳远属于斜抛运动,根据斜抛运动远度公式S=V2sin2a/g可知,跳远的成绩与腾起初速度(V)和腾起角度有关于通过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跳远技术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提高成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提高绝对速度,同时适当降低助跑速度利用率,改进助跑最后几步的节奏,二是增大着板面和离地角,减少扇角,提高腾起角。  相似文献   

12.
对参加第18届亚洲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前五名运动员进行运动学分析,探讨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第一跳起跳过程中,运动员起跳脚着板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为全起跳过程中的最低点,而后一直到起跳离板瞬间重心高度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13.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拍摄与分析,对参加2004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两臂和摆动腿摆动技术有关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角度速度最大值为腾起垂直初速度呈非常显著性的正相关,两臂和摆动腿的摆动使身体重心高度运动轨迹曲线呈上升趋势。另外,改进摆动技术,提高两臂和摆动腿的快速摆动与制动能力,是提高背越式跳高成绩的有效训练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论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背越式与俯卧式跳高的助跑速度、着地起跳时的人体重心投影点离着地点的距离、起跳时的摆腿特点的对比分析,找到了这两种方式跳高起跳的动力学差距;根据曲腿摆动的起跳与过竿特点,分析了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过程的必然性;依据背越式起跳时的骨盆转动特点,分析了背越式跳高起跳后身体自然转向背对横竿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5.
运用定点高速录像(250帧/ s)的方法,对我高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过程中三时相(着地、缓冲、蹬伸)运动学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跨步跳起跳过程中,着地角、起跳幅度、着地时重心高度、离地时重心高度、离地时两大腿夹角对跨步跳离地时水平速度影响较大,是造成跨步跳阶段水平速度损失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过程中,过分屈膝,蹬伸迟、不充分,摆动动作消极,不能有效地提高腾起初速度,提高起跳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人体运动环节重量和重心位置是运动生物力学定量计算与分析的基础材料,如何简便、迅速地计算出受试运动员的环节惯性参数一直是本学科中从未攻克过的难题。运用平衡板测人体重心的基本原理,通过让受试者在二维平衡板上移动四肢而改变环节重心位置,同时在不动环节上附加重量的方法推算出了人体总重心与各运动环节重心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了各运动环节的重量与重心位置。这项研究是对人体环节重量与重心位置测量的突破性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上,中国运动员周施雄首次完成双杠后上转体450°成倒立动作。本文应用三维录像解析法对周施雄在比赛现场所做的后上转体450°成倒立动作采集运动学数据,利用沉浸式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对获得的运动学数据进行重建,通过360°的旋转再现观察,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发现周施雄在比赛中虽然完成了这一动作,但还有待完善。主要问题有上摆阶段伸髋较早、幅度稍大,导致在下一阶段的转体过程中单臂支撑的时候人体重心离支撑点的水平距离偏大,身体产生了倾斜,影响了之后的倒立动作,另外在转体阶段两腿并未完全并拢。  相似文献   

18.
跳远起跳阶段摆动腿摆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物力学原理,根据起跳腿的运动特点,把起跳阶段摆动腿的动作划分为体后前摆、体前前摆、“突停”制动三个阶段。对起跳阶段摆动腿的技术特点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重视对跳远运动员摆动腿的力量、速度、幅度的专项训练,是提高运动员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论运动训练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运动训练“以人为本”的内涵及与此有关的两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通过运动训练实践手段,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缩是运动训练“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从运动训练管理层面上看,教练员应作为主体,而在运动训练实践层面,运动员是主体,运动训练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运动员挑战极限,挑战自我的过程,达到其自我价值实现的“身心并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