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起跳效果历来是专家、学及教练员关注的焦点。背越式跳高中助跑最后一步技动腿着地瞬间就巳进入了起跳。采用三维高速摄影和影片解折的方法,通过因子分析,探讨整个起跳过程内部诸因素之间的联系及其对起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运动学特征可以用4个因子来表示,并通过回归方程的分析,指出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要提高起跳效果,须增大蹬伸距离,提高蹬伸幅度,提高摆动腿平均摆动角速度,加大摆动力度和调整摆动腿制动时机。  相似文献   

2.
起跳技术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技术,也是决定跳高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参加2008年全国田径大奖赛(乌鲁木齐站)总决赛前5名运动员的研究,探讨其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起跳腿的缓冲幅度较小;在起跳腿蹬离地面瞬间的蹬伸幅度不足,水平速度转化率较低;身体重心高度及起跳腿工作距离都比较小.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实验方法,设计俯角斜板训练手段改进和提高背越式跳高快速起跳技术,以进一步研究背越式跳高训练理论与方法。结果表明,俯角斜板起跳训练能有效改进和提高背越式跳高起跳时起跳腿迈步出腿支撑缓冲蹬伸技术和能力以及摆动腿蹬摆协调配合能力,提高起跳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越式跳高“两步”起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高速摄影方法 ,对我国高水平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到起跳腿蹬离地面这一过程中身体重心运动和垂直速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论证背越式跳高起跳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的“两步”起跳过程 ,指出背越式跳高最大的优越性体现在弧线助跑最后“两步”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运动方向得到改变和垂直速度得到累积。  相似文献   

5.
张树峰是我国在本世纪第一个越过2.30m的跳高运动员,蝉联了第10、第11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冠军,通过对他在第11届全运会越过2.28m的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张树峰的摆动腿着地点到身体重心的水平距离相对较大;起跳开始阶段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有所下降;起跳开始瞬间身体重心高度低于摆动腿最大缓冲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在起跳过程中起跳腿在最大缓冲瞬间膝角在背越式跳高膝关节缓冲最佳角度范围之内;起跳阶段的蹬伸距离较小,缓冲时间相对较长,腾起角度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6.
对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和起跳机制进行分析,认为背越式跳高起跳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的“两步”起跳过程,起跳机制是在“两步”起跳过程中,两腿共同参与起跳,肌肉收缩用力产生加速度,使速度不断积累,当速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支撑反作用力为零)人体按一定的腾起初速度和角度离地腾空。  相似文献   

7.
背越式跳高的起跳技术环节包括摆动腿的摆动和起跳腿的蹬伸两部分,目前基层运动员与教练员在训练中更多的注重了起跳腿用力蹬伸这一环节,忽视了摆动动作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摆动动作在起跳技术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以期能够为基层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提供理论依据,并走出认识误区达到完善训练手段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水平缓冲距离”概念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一步揭示出了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只有建立“水平缓冲距离“概念,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从速度上挖掘运动能力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增加“水平缓冲距离“,能使运动员在“以起跳脚为中心的扇形运动“的快速起跳中,使更多的伸肌群参与缓冲和得到更充分的缓冲,提高起跳效果。能够实现在利用速度提高起跳效果的同时,减少起跳时很大冲击力所造成的起跳腿、腰的损伤,从而不断地提高跳高成绩。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7名优秀青年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及起跳技术的三维生物力学分析,提出我国优秀青少年男子跳高运动员倒数第2步缓冲动作过大,摆动腿蹬离地面时速度水平较低;起跳脚着地时的身体质心水平速度水平较高;起跳结束瞬间的垂直速度水平差别较大;起跳蹬伸距离的长短与起跳垂直速度水平并无直接的相关;起跳垂直速度水平与起跳时间有较高的相关等结论.  相似文献   

10.
采用爱捷运动录像测量分析系统 ,对我国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 ,结果表明 :在整个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角速度增大可使身体重心垂直速度增大 ,身体重心高度增加 ;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发生在起跳腿支撑过程的缓冲阶段 ;提高摆动腿摆动速度 ,可减小起跳腿着地时所产生的冲击力 ,使缓冲时间相应缩短 ,提高腾起垂直初速度  相似文献   

11.
探讨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动作的运动学特点,比较健将(n.6)与一级组(n.8)在助跑、起跳阶段运动学参数差异,为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定量依据. 对身高、体重相配匹的健将和一级组成功完成的背越式跳高全过程进行三维录像拍摄,Simi Motion9. 01采集的运动学数据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并与成绩进行person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1 )助跑阶段:健将组倒3步、2步、1步重心合速度显著大于一级组(P<0. 05),倒1步后倾角显著小于一级组(P<0. 05);(2)起跳阶段:健将组内倾角变化幅度、起跳腿髋关节蹬伸幅度、重心变化幅度非常显著大于一级组(P<0. 01),起跳腿着地时相重心垂直速度、离地时相重心高度显著大于一级组(P<0. 05);(3)倒1-3步重心合速度、起跳蹬伸过程髋、踝关节角度、内倾角和重心高度变化幅度与成绩显著正相关;倒1步后倾角、起跳时相摆动腿角速度、起跳腿着地时相内倾角与成绩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第十一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冠军黄海强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运动员起跳结束瞬间,起跳腿髋、膝、踝三关节蹬伸较充分,但是两手臂和摆动腿摆动速度较低、摆动幅度较小;起跳瞬间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绝对值较低,垂直速度低是阻碍他运动成绩提高的最主要原因;在起跳时间上,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没有明显差异;身体重心的最高点位于横杆的后方,最后一步步长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运用影片拍摄法、图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以揭示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技术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最后助跑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着地瞬间身体的内倾角均偏大,而离地瞬间的内倾角度则比较小;在起跳开始瞬间两大腿夹角都小于摆动腿离地瞬间夹角。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着地瞬间着地点距身体重心投影点的距离与运动员着地瞬间速度的损失具有非常显著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运用定点高速录像(250帧/ s)的方法,对我高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过程中三时相(着地、缓冲、蹬伸)运动学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跨步跳起跳过程中,着地角、起跳幅度、着地时重心高度、离地时重心高度、离地时两大腿夹角对跨步跳离地时水平速度影响较大,是造成跨步跳阶段水平速度损失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过程中,过分屈膝,蹬伸迟、不充分,摆动动作消极,不能有效地提高腾起初速度,提高起跳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第十届全运会女子跳远前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她们在起跳过程中的摆动腿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摆动腿在助跑最后一步支撑过程小腿支撑扇角比较大,身体重心下降较大,造成水平速度损失较大;蹬离地面时动作不充分,摆动的速度慢、幅度小。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动作对减小着地时的制动、加大动作幅度,提高起跳速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运动员在着板缓冲阶段,摆动腿蹬伸后向前摆动的时机晚,摆动不够积极,影响整个起跳动作的幅度,造成了身体重心不能快速前移。我国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摆动腿动作不充分,摆动的速度和幅度不理想。  相似文献   

16.
对2007年全国田径冠军赛男子跳高项目前六名运动员最好一次试跳起跳技术进行三维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被试H2远低于世界优秀选手;根据起跳时运动员质心降低的方式,将本次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分为三类:低-高型、高-低型、低-平型;助跑平均水平速度和起跳垂直速度分量小;起跳阶段水平速度损失值与起跳离地瞬间重心垂直速度呈显著性正相关性;起跳腿离地瞬间膝关节蹬伸较充分。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拍摄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2012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男子跳远项目的前6名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及起跳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倒数两步步长和步速变化都没有达到理想范围,速度损失率多数没有达到理想范围;着板瞬间和起跳瞬间平均水平速度以及起跳瞬间平均垂直速度均低于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各个关节角度的过小,使着地和离地瞬间的蹬伸、摆动不够积极充分;着板角和蹬地角较小,造成扇面角过大,使助跑接起跳的连贯性降低,不能够获得较好的起跳垂直速度。  相似文献   

18.
以参加第11届全运会田径比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的前8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就其单足跳技术的运动学指标作为研究内容,结合世界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相关资料,试图找出影响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单足跳技术的因素所在。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着地角与躯干前倾角普遍偏小;起跳腿膝关节的弯曲程度较大,髋角偏小;起跳腿膝关节的蹬伸幅度小,缓冲时间较长;起跳腿离地瞬间的起跳脚表现出"着地角大于起跳角"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图像解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远远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绝对速度;中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在起跳中具有较好的弹性,而且起跳瞬间的着地角度、离地瞬间的蹬伸角度都比较理想。但是,中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的扇面角度不够理想。中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垂直速度与腾起角度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且中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度与腾起初速度不十分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