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杰·戴·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采用非正式的、口语化的“霍尔顿式语言”和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与多变的叙事时间等叙事技巧,并将两者巧妙地进行结合。这种结合使该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完美统一,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埃尔默·甘特利》之宗教社会的叙事中,隐合作者显示了民众对真理和爱的渴求,也显示了对一些纯洁和诚实牧师的肯定和同情。长期以来,西方学界主要聚焦于该小说中对美国宗教文化的犀利批判这一伦理层面,对于该小说中辛克莱·刘易斯对美国文化精神肯定一面的探索,无疑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刘易斯这位文化反叛者的叙事伦理态度,也有助于从刘易斯小说中更全面地了解美国的民族文化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3.
J·K·罗琳是在20世纪末登上文学舞台并且大放异彩的英国女作家。1997年,罗琳在英国出版了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很快就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位。她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英美各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迅速风靡,不仅吸引了众多儿童,而且也令无数成年人废寝忘食地沉迷其中。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通过在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基础上加入儿童文学的幽默和温暖,给哥特式小说添加了新的时代特征。本文从传统哥特小说的构成要素入手。解读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对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文论述了托尼·莫里森的生活文化背景和创作经历,对托妮·莫里森作品中处在不同社会文化夹缝中的人们命运遭际的极富魅力的小说世界作一剖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厄舍府的倒塌》是爱伦·坡恐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坡恐怖小说的创作特色。本文将从美学入手分析爱伦·坡恐怖小说的恐怖之美,指出作者的审美观是继承了伊曼努尔·康德美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现代著名作家大卫·理查兹的小说《孩子间的仁爱》用第一人称叙事,以主人公悉尼·亨德森的儿子莱尔的口吻讲述了主人公悲剧的一生,深入探讨了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信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说的不同章节中第一人称叙述者莱尔思想和行为的改变,来探究莱尔超脱于祖父和父亲的悲剧命运而实现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曲静 《文教资料》2009,(11):35-36
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五桩婚姻。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婚姻的分析,探究简·奥斯汀理想的婚姻观,并指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爱·伦坡小说内容怪诞诡谲,风格多变,其小说的主题更是复杂多样。本文主要从神话原型的视角,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分析,探究爱·伦坡小说中逃离"情结"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9.
《庄子·大宗师》中子贡助理子桑户丧事和《庄子·天地》中的子贡遇汉阴老人两则重言对《论语·微子》中子路问津和子路遇荷穰丈人的两则故事在叙事视角、叙述者类型、叙述情节、叙述人物和叙述结构上具有相似的叙事方式,本文因此认为《庄子》重言有模仿《论语》叙事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塑造了一位坚强的女性,她追求真爱、平等,是女性的楷模。根据简·爱的成长经历,对其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她从自卑、自强,到自信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11.
西德尼·谢尔顿在他的最为人称道的小说《假如明天来临》中,通过主人公翠西·惠特尼的传奇经历,揭示了他对于社会与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陈丽 《文教资料》2009,(17):28-30
索尔·贝娄在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创造的人物形象背离并颠覆了传统父权制性别角色.体现出作者的女性主义写作倾向。文章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以此来证明以往女性主义批评者对索尔·贝娄的批评并不是公允的。  相似文献   

13.
2001年12月7日,一年一度的俄语布克奖揭晓,<库科茨基医生的特殊病例>被评为该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其作者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成为俄语布克奖自1992年设立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作家.俄语布克奖在其10年的历史中,似乎总是对男性作家更加倾心,在获得过提名的56位作家中,包括乌利茨卡娅在内,只有11位是女性,她们分别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夜晚时分>,1992)、尼·戈尔拉诺娃(与其丈夫合著<教育小说>,1996)、奥·斯拉夫尼科娃(<像狗一样大的蜻蜓>,1997)、伊·波里扬斯卡娅(<影子的旅程>,1998)、亚·奇斯佳科娃(<对于她一人是否太多?>,1998)、亚·瓦西里耶娃(<我的小玛鲁夏>,1999)、维·普拉托娃(<岸>,1999)、玛·帕列伊(<午餐>,2000)、斯·申布伦(<玫瑰和菊花>,2000)和塔·托尔斯泰娅(<吉斯>,2001)等.……  相似文献   

14.
侯景娟 《文教资料》2009,(17):35-36
马丁·瓦尔泽的长篇小说《进涌的流泉》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南部瓦塞堡小镇上一群小人物的故事。这部小说在叙事上匠心独具,结构紧凑富于变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好地突出了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5.
景慧 《时代教育》2009,(11):143-143
本文通过对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不同性格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小说《简爱》和《呼啸山庄》中主人公命运及细节的对比,提出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个性的写照;只有通过对作者性格的深刻剖析,才能更深刻理解文中人物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哈利·波特》作为文坛的一本畅销书,风靡全世界,反映了现代多元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代表了后现代文学的一种潮流。本文从文学批评、文化人类学、创作原型和人的“异化”几个层面对近十年《哈利·波特》研究做出评述,探讨了《哈利·波特》的文体界定、叙事艺术和文化“寻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2月5日,俄罗斯文学射出了本世纪的最后一道光芒,这就是名不见经传的米哈依尔·希什金大爆冷门,他的长篇历史反思小说<攻克伊斯梅尔要塞>经过层层筛选,终以绝对优势获得俄语布克奖.与希什金同时进入最后决赛的其余五部作品的作者,都是俄罗斯当代文学的大腕儿:曾三次进入该奖决赛的,来自萨拉托夫的阿·斯拉波夫斯基、莫斯科的维塔利·佐洛图哈、彼得堡的尼古拉·科诺诺夫、现居荷兰的玛利娜·帕列伊和现居以色列的斯维特兰娜·申布伦.颁奖仪式在莫斯科著名的马里奥特大酒店举行.……  相似文献   

18.
约翰·巴思的短篇小说《迷失在开心馆中》通过运用以露迹、戏仿为代表的元小说叙事手段.表达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对于小说的本质及小说创作形式的思考:小说已不再是对于现实的简单模仿.它已经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爱伦·坡在小说中塑造了几近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容貌、智慧和心灵上,她们的死亡也在实践着一种美——震撼读者心灵的“恐怖美”。这些女性人物不仅是爱伦·坡现实生活中亲人形象的再现,她们还寄托着作者对于母爱的强烈的心理渴望。爱伦.坡小说中的女性虽然大都芳年早逝,但是她们的死却成就了“美”的永恒和爱伦·坡小说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女性主义对《简·爱》的阅读揭示了文化语境对文本阅读的决定作用,它促使我们探寻《简·爱》的女性意识的复杂性的生成机制。在小说文本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略的。一是小说的罗曼司式的叙述策略;另一是主人公在情爱纠葛中呈现的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