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对历史遗留的珍贵武艺进行复原与解读是新时代赋予当代学者的研究重任,也是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实修体悟、逻辑推理等方法,在对中华武术“势”之观念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前提下,展开对明代大枪武艺“二十四势”的复原与解读。研究认为:(1)学界对“势”这一观念的认知是不全面的。(2)基于对历史进程中“势”之议题的反思,将“势”之观念确立为“一体三层”的多维结构,“一体”即“势”之本体,“三层”即“立下即是”基础层、“用而后成”中间层以及“摆以诱人”外延层,三层次之势由内而外,层层推衍,共同构成势的完整结构。(3)围绕“一体三层”之势,可将明代大枪武艺“二十四势”划分为“立下即是”类枪势、“用而后成”类枪势、“摆以诱人”类枪势。“立下即是”类枪势分为备战持枪势和应战持枪势;“用而后成”类枪势分为“闪避+还扎”势与“革枪+还扎”势;“摆以诱人”类枪势分为佯攻之诱、诈败之诱、守弱之诱以及惊取之诱等势。  相似文献   

2.
论庄子的体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明魁  李瑜 《体育学刊》2004,11(6):62-65
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研究了其代表作《庄子》,认为庄子的体育思想大致有:“贵己”讲究“卫生之经”、“存身之道”、“重生”“尊生”,讲求“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动以养形,强调适量的身体外部活动;清静养神,讲究“天命之性者无神也;气质之性者,识神也”,讲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对“己”之个体的关注,在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思想中有明显的表现。忠恕之道贯穿于孔子的整个学说体系中,并延伸到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论语》中有多处对忠恕之道含义的直接描述,是将“忠”与“恕”放在同一个层次讲述的。“忠”与“恕”相因而无偏用之势,“忠恕之道”与“仁”相区别但又密切联系。从孔子到后代儒家学者,忠恕之道的发展由对“己”之个体修养之强调逐渐外扩到国家、天下万物等更大范围的视角中,获得新的意义的同时,却削弱了个体独立开放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艺”、“技”、“道”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哲学、艺术和教育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竞技体操之艺、之技、之道,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与密切深刻的关联度,文章首先对技、艺、道的“源”和“流”作了系统的探索;之后,分别就竞技体操之艺、竞技体操之技、竞技体操之道,作了较为深刻的探讨。并讨论了竞技体操“艺-技-道”的传递与融合过程,旨在正确构建竞技体操的技术观、美学观和哲学观。  相似文献   

5.
更正     
赵振库 《中华武术》2005,(12):41-41
“地宫戳脚”拳术属北派拳法,系少林一脉,没有文武趟之分。武术常讲“南拳北腿”,地宫戳脚集腿法之精华,是北腿的代表拳种,被誉为“北腿之杰”。“地”为下盘;“宫”为拳法的阴阳变数;“戳”为透、狠之意,也是该拳种之魂。  相似文献   

6.
引子 江湖多事,英雄辈出。“联众”、“263”、“清风”等分帮立派,都欲一统江湖。激战过后,惟“263”一枝独秀。 263有笑傲之人才济济,百花之欣欣向荣;动物联盟之悲天,农家乐之狂放;绝代之婷婷,华山之崔鬼;帝国之王道,仙门之机变;神门之纵横,圣门之雄略;一战之情迷,梁山之霸气;铁血之豪情,兼老练之沉浮;挑战之壮志,荆山之神奇;更有梦之旅绿荫一部,卧虎藏龙。 绿荫首战水木(清华)告捷,再战未名(北大)卫冕,踌躇满志。意欲雄霸天下。 一、狐狸的故事 这是个网络的世界,人们要在网络和围棋之间作出抉择。…  相似文献   

7.
从“尚武教育”的张扬到“体育真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尚武教育”的张扬到“体育真义”的探讨熊晓正,林登辕,曹守■19世纪末,中国人在寻求致强致富的途径中,认识到求强致富的根本在于改善国民之素质,重铸民族之国魂。而力主学习“斯巴达”,风行军国民教育,以养成军人之体质、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领,强种进而强...  相似文献   

8.
贺建成 《钓鱼》2008,(10):46-47
风向、风力、风温为“三风”。水库钓鱼,山水交织,易生变化,身临其境,当细辨“三风”。风向有东西南北之分,风力有大小长短之别,风温则有冷暖高低之差,池塘之“三风”,因受陆地影口向和控制,变化不是很大,容易掌握。而水库山谷相连,水道弯曲,  相似文献   

9.
一、武术思想中“艺为智出”的原理艺,最早是人的一种劳动行为。这种劳动行为要有完满的结果,即要“成于事”,就要求行为主体有一定的技巧与能力,因而“艺”又引申到“技”与“才”之义,于是就有了“技艺”、“才艺”之说。晋代葛洪说过:“创机巧以济用,总音数而并精者”①,都是“艺人”。可见“艺”的涵义已扩大了许多。先秦思想家孔子曾提出“游于艺”,具体指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艺事。朱熹解释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也。”因这里所指游艺,是…  相似文献   

10.
武术服饰的美学特征及其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常谈论武术之美主要是从技术风格方面来探讨的,其实武术服饰的“肥硕宽大之荑”、“庄重威严之美”、“悬垂之美”和“飘逸之美”更具有独特的传统美学特征。同时,武术服饰几乎涵客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已经成为武术文化的几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传统理念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刘曦林 《收藏》2006,(2):33-33
余多年研究画学,那“画”字是疏忽不得的。除此而外则重一个“文”字,文指文思、文心、文化。宋代邓椿将“画”与“文”衔接起来,有“画者,文之极也”之概,此说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画美学思想之核心。  相似文献   

12.
国钓之浩淼     
晕车 《垂钓》2005,5(11):4-5
经常有钓友发文为“传统钓”、“台钓”、“竞技钓”之孰优孰劣、适与不适争论,其间见仁见智又或频起纷争的情况屡见不鲜。许多文章,更是从各自不同的单一角度不断强调之,自诩之!  相似文献   

13.
围棋源于八卦,八卦蕴含天地……作为亘古炎黄之国粹围棋,自其从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之“六搏”中以其高雅的情趣,博大而精深的内涵脱化出来,迄今越数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中日韩三国在黑白天地里、硝烟迭起,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之势已破,近年世界围棋之八大赛事,桂冠尽被韩国荣取,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里,炎黄围棋当如之何?笔者笛膜碟水、不才孤闻、在此祈允斗胆一言,要彻底振兴中国围棋,力挫“不死鸟”与“石佛”,夺回那一顶顶擦肩而过,万分痛惜而丢掉之桂冠,雄踞不败,惟有从“八卦围棋”中不断吸取其如谜之精华,以中华民…  相似文献   

14.
苏州城门     
陈保芳 《上海集邮》2008,(12):13-15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吴王之命建阖闾大城,周长四十七里。动工之初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通门二八,水道陆衢”(《吴都赋》),建水、陆城门各八座,“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图1)。“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聪”。“二八城门开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一、论作者之序言所云近来,方始见到台北商务印书馆于客岁八月印行的《金瓶梅解隐》一书,李洪政先生著,注 明所解问题有三:作者、人物、情节。而作者在其序言中,开头就说从事《金瓶梅》一书之 研究已二十年矣。该书篇幅二十万言上下,揆其目次,分作六章,首解背景之隐秘,二解宗旨之隐秘,三解作 者之隐秘,四解金瓶之隐秘,五解雪月之隐秘,六解楼构之隐秘。他认为“许多文人学者” 都没有“用科学思辩和历史论证的方法”。他是用“科学思辩”和“历史论证”来研究这部 “天下第一奇书”的。关于《金瓶梅词话》于1932年出版…  相似文献   

16.
此诀仍是发扬古典拳论之精神。[姚本]及[鑫本]之《太极拳图说》附录:“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傅歌诀”,即歌诀二。就是以歌诀为“经”,歌诀之释文为“论”,对应适配成一体的。故有拳家认为,“经”“论”不能分割,“经”无“论”则不明,“论”无“经”则不通。“经”“论”适配,其义分明。  相似文献   

17.
龙力子 《武当》2009,(10):17-18
一、太极功法的文化境界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拳谱曰:“太极者,阴阳之母也。”以太极而名功法曰“太极功法”,全称应是“太极养生修道功法”。此功法起源于道学。三丰祖师曰:“太极拳乃人道之基。”  相似文献   

18.
《武当》2000,(4):56-65
“太极十三丹“或”十三丹太极拳”,后人惯称“十三丹”,是李瑞东老先生颇具匠心的重要创作。它在李派太极三大主拳中属人盘拳(五行捶)这一体系。由于它取十三种动物之特性和动作特征,相形取义,缘理悟化而成法式,故而形成了罕见的作势风姿和特强的导引功效,备受后人珍爱。术数十三,本于八、五,蕴含“演八卦、运五行、调阴阳、合太极”之理。而以物象演法定式又寓“亲和自然,爱惜自然”之义。换言之:依法演武,演武合道(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19.
张方 《精武》2009,(6):23-23
阎志高先师传下的揉筋开胯法——“燕双飞”是导引之术,源于《苌氏武技书》“二十四拳”之第六式“双飞燕子”.乃阎圣道字拳四十法的技击之道,不知是哪位前辈将其易为导引法门,目的是:“常揉两腿根之筋骨核,则筋脉渐长”也。李涵虚先师言:“按摩导引术,易遇而难成。金丹大道法,难遇而易行?”其实,真的行之有效的导引术也很难遇到明师传授,从吕祖的“肘后飞金晶”、华陀的“五禽戏”到“灵剑子导引”,传世的引导术太多了.虽说强身祛病的效果也有一些,可是又有谁真能修炼到地仙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09,(10):187-187
田黄石、鸡血石、荚蓉石素有中国印石“三宝”之称。田黄石质湍拉鹅毛喊,高贵富丽。自清以来,就有“石帝”“石中之王”的尊称。芙蓉石晶莹细嫩、石质滋润、色彩丰富,虽成名稍晚于田黄、鸡血石,却有“石后”之雅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