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十年一度的美国比较文学协会的最近报告中提出,比较文学“学科的独立性有赖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性与关系”。文章论证指出,这是对比较文学学科性质的“进一步、退两步”的新说,论文通过对国际学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进一步论述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三要素:跨界的文学关系——研究对象,跨界的视野——“知识装备”,与之“适合”的研究方法——可比性学理逻辑假设,这三者共同组成了互存互动的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从而使比较文学成为与众不同的一门文学研究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2.
从一次“网上的讨论”谈起“对外汉语教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最近我们从华东师大汉语网络教学研究中心的“汉语网络教学论坛”的网上又一次“读”到了对这一问题的四种不同声音 ,大致概括如下 :其一 ,“否定说”。“(对外汉语教学 )不能算 ,它没有自己独自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其二 ,圈外承认说。“独立不独立没关系 ,关键是人家承认不承认你是一门学科。”其三 ,圈内承认说。“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人可都说是一门独立学科的。”其四 ,显示实力说。“(现在 )先别说是不是独立学科 ,还是用学术研究成果来说话。”…  相似文献   

3.
比较文学危机及出路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经在欧美和中国盛极一时的比较文学学科,近年已呈危机四伏、日暮途穷之势。其实,自从“美国学派”的“跨学科比较研究”越出了“法国学派”的“跨国别(民族)文学间的影响研究”之后,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就已经开始失掉自己的根基而误入歧途。“失根”后的比较文学不断“扩张”,最终成为了“无边”的比较文学,而“无边”的比较文学研究真实地昭示出的是比较文学的“无根”状态。要让比较文学学科走出危机与困境,重塑比较文学研究的尊严与形象,出路或许只有一条:回归并超越“法国学派”,在扎扎实实做好“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的基础上寻求成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法国比较文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初起源于法国的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国际影响。19世纪初,当时法国的一些学者从事比较文学的研究,无论就规模,或是从他们的成果来看,其影响仅仅局限在法国一些大学;如今,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比较文学已经走出法国,跨越海洋,它被广泛地接受和研究,成为一门有巨大国际意义的独立的学科。正因为如此,回顾与总结法国比较文学的诞生、创建与发展的历史,介绍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对我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和开展会有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论持有行为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有行为是属于作为,还是不作为,这是目前争论较多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它属于作为;有学者认为它属于不作为;有学者认为它既可能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还有学者认为它是独立的第三种犯罪行为形态,既不是作为,也不是不作为.笔者支持第四种观点,即独立说.在本文中,笔者对前三种观点进行了质疑和批评,并从六个层面对独立说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6.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教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的命脉,已成为当今国际国内比较文学界同仁的共识:比较文学学科史的第一页是由比较文学教学写的;绝大多数比较文学学者都是教师;有影响的比较文学著作也多是比较文学教材。因此,本文对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的模式、功能、地位与前景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生存方式、价值与前途命运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与世界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一样面临重新建构的问题。针对近年来关于比较文学规范与理论体系的主要争论,探讨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比较文学“失范”问题与二次危机论。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应当超越20世纪中期的“菲勒斯一西方中心”的理论模式,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代表新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是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也将是中国学者对于世界比较文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新理论由学科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与实践论4个部分构成,重点讨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涵,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9.
当今围绕比较文学的“危机”有种种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危机乃是源于当初“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命名本身就是名不副实的,它导致了后来种种混乱的产生,使比较文学越来越走向无边与无根。走出危机,首先需要正名,重新回到法国学派。而有的学者则反过来提出了“泛比较文学论”的概念,主张进一步扩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今关于比较文学学科边界的争论,根源不在于所研究的那些东西是否有意义,而是学科之间画地为牢、占山为王的结果。其实,“未完成”反而意味着变化与新生的可能,围绕比较文学学科现状与未来的种种“焦虑”也就大可不必了。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作为学科成立于19世纪70至90年代,其发展经历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阶段、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阶段,以及当下中国学者所致力的跨文明研究阶段。比较文学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对上一次危机的思考和逾越,没有危机,就没有比较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外真正把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六十年初代才开始的。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国际交往日益密切,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希望通过文学作品了解现代中国;其次,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中的美国学派崛起,力图从宏观角度考察世界文学现象,开始突破“欧美中心论”而将目光转到东方和中国文学;再者,五十年代留学欧美的一批华裔学者这时候开始发挥作用,并逐渐成为这方面研究的骨干力量。  相似文献   

12.
比较文学这门新型学科,在国外早已盛行了近一个世纪,而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因诸多原因,比较文学的研究一度仅限于从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角度来介绍一些外国作家。只是在粉碎“四人帮”后,从1978年起,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开始得到了新的理解和评价,报刊上才不断地出现有关译作和文章,呈现出一种“热门”状态。随着这种研究的深入发展,对富有资源的曾作为丝路古道上的一颗明珠——新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逐渐得以普及,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译介学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而逐渐受到学者关注,其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对翻译展开迥异于传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研究,重点探讨文学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中的中介作用、不同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信息的失落与变形、“创造性叛逆”、翻译文学的国别归属等。中国现代诗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轫于中国新诗诞生之前,译诗与中国新诗的“姻缘”决定了其与中国现代诗学之间的特殊关系,而译介学的兴起又为二者的联系提供了学理性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中国现代诗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4.
季老《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作为关于对故事体裁做跨国、跨民族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实际上由比较文学牵连出另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学科:比较故事学。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论断是:1.认为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相得益彰;3.汉译佛经应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4.应将国内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5.应偏好“比较文学中直接影响的一派”。  相似文献   

15.
把“比较文学”在字面的意义上误读为“文学比较” ,这不仅存在于当下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 ,即使在国际比较文学界也是一种由来以久的现象。为了准确地定义比较文学 ,我们还可以把比较文学与其他四种相关学科概念进行参照从而明确这一点。讨论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四个学科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这对于进一步明确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学科意识和学科界限有着重要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7年国家教育部进行学科调整,将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二级学科后,"比较文学"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并被安放在必修课的位置上。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比较文学"。许多学者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和课程建设发表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这一学科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体系的形成也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7.
饶芃子序     
不久前,刘介民先生送来他和刘献彪先生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书稿,约我为这本书写序.他告诉我,这是一本为高等师范院校文科生撰写的入门教材.我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41年,深知学科基础入门的重要性,所以乐以应约.比较文学作为人文科学的新兴学科,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我国学坛复兴至今,已走过20年的路程.20年来,比较文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通力合作,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已有了很大的拓展,成果很多,有专著和译著,也有教材,论文之多已难于统计.与此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各种规模的国际研讨会频繁召开,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了相当的影响.近十年,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增多,我们研讨的话题已逐渐与国际接轨.正如季羡林先生说:“比较文学的各个领域我们都涉足了,在世界的比较文学界有了我们的声音了.”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否则,就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自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在国内外的社会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国内的社会学界有24种定义,在国际社会学界中有30种定义。而且直至今日,还没有任何一种定义能够为所有社会学者所公认,但也没有任何一种定义受到所有社会学者的批评。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布鲁姆所说:  相似文献   

19.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合作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在社会科学中,注重“过去”的历史学家与注重“现实”的社会学家,正日益走到一起,由此导致了“历史社会学”的产生。历史社会学能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目前尚有争论。苏联学者B.H.米罗诺夫认为历史社会学是在社会学与历史学之间产生的一门边缘性学科①;而英国的葛达·史卡奇波(Theda skocpol)则认为历史社会学不可能成为一门专门性学科②。我们认为,历史社会学与其说是一个专门学科,毋宁说是一种理论观点。因为作为一门学科它  相似文献   

20.
自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洲诞生以来,比较文学史上接踵出现了三大流派:即一、注重文学之间“关系”的法国影响研究学派;二、强调跨学科体系和各国文学之间“比较”的美国平行研究学派;三、研究文学现象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空间的苏联学派。以上各学派都以自己理论上的优势,奠定了他们在比较文学史上的地位。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比较文学趋于理论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种为理论而理论,在抽象概念上兜圈子的“客里空”研究风气,使得比较文学这门充满活力、前途广阔的学科,进入了一个非常狭窄的研究天地,门户森严,气息奄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