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然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进行文体的研究为数不少,但将其应用于古诗英译方面的探讨还不多见。文章拟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入手,从语气、人称及情态三个方面分析李白《静夜思》的六种英译文,以此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希望给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韩存新 《海外英语》2014,(5):115-116,125
文章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三种英译文为语料,结合并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当中的人际功能理论,从语气、情态两个方面对三种英译文进行人际功能分析,探讨三种英译文在忠实再现原文人际元功能方面的差异。分析表明许渊冲和朱纯深的翻译在语气方面略胜一筹,而杨宪益的翻译最忠实于原文的情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专有名词翻译、时态及单复数处理的三个方面入手,对李白诗歌《苏台觅古》的三种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给古诗英译带来一些启示。古诗英译没有统一的标准,译者在英译古诗时既要周密考虑又要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古诗英译既要关注译者与原作、译文读者与译作之间的双向互动,又要处理好译者与原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的创造性和自由度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引证与分析,从心理介入、练词、翻译框架等方面比较古诗英译、禅宗美学与意象意境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探讨禅宗美学对古汉诗英译中意象意境的重构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许渊冲教授的几首古诗英译作品为例,说明创译虽然是作为汉诗英译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如果译者背离了古诗原义而随意加以主观创造,译文就有可能存在误译。因此在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还是要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忠实于原作。  相似文献   

7.
在漫长的古诗词曲英译的实践中,诗歌可译与不可译、如何译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代代为古诗英译迎难而上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浓缩度最高的一种文学式样,其意境深远,蕴涵着许多美学元素。本文探讨了古诗英译实践中各种美学特质是可以传译的,并结合顾正阳教授新著具体分析了如何传译这些美学元素,最后指出了翻译美学(古诗词曲英译美学)对于我国译学构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目标语取向的一种翻译方法,替换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翻译之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也较为常见。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古诗英译中替换法使用的系统性考察与研究。本文基于英译古诗语料将替换法分为文化替换、修辞替换、审美替换、情景替换四类,并通过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古诗英译中替换法的使用进行深度的描写研究。  相似文献   

9.
古诗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古诗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学的重要手段.许渊冲和翁显良是古诗英译的极大成者,二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译作,形成了各自的翻译风格,提出了不同的翻译主张.许渊冲先生主张诗体译诗,并将“三美齐备”作为诗歌翻译的实践原则和评价标准;翁显良先生主张散体译诗,认为译诗的关键是“再现意象”.两种主张孰优孰劣,众翻译家各执一词.该文试从两位英译《登鹳雀楼》和《登幽州台歌》入手,对他们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张保红教授的新著《古诗英译中西翻译流派比较研究》(2018)以中西共八位译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各位译者所处历史时代的诗学与翻译诗学,深入剖析各位译者的翻译观。通过对大量译例文本内及文本外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每位译者的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的选择进行了庖丁解牛似的剖析,并据此对比分析了中西两大译者群在五大方面表现出来的典型差异。与一般的古诗英译研究相比,该书的翻译诗学及中西对比视角均显得独树一帜,而作者开创的从绘画、书法等多维艺术视角对译诗进行研究,定将引领古诗英译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向士旭  文军 《外国语文》2022,(2):113-123
汉语古诗英译中,译者会遇到译文语言的选择问题:原文为古代作品,其语言与译入语的现代语言有较大的差异,翻译时是将原语译为译入语的古代语言还是现代语言,抑或采用其他变通方法?本文依据自建的《汉语古诗英译数据库》,归纳出拟古法和当时化法两种常见的"易化"策略,并对其使用特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许渊冲先生的古诗英译实现了他所提出的“三美”目标,他的翻译艺术精湛老到,炉火纯青,远非其“三化”之方法所能概括。文章拟对许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的独特技法和策略进行小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庞德古诗英译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文字的误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读以及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误读等方面。尽管庞德古诗英译作品中存在着一些对中国文化的误读现象,然而,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在西方重塑中国民族形象方面的努力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译事不易,译诗尤难。诗歌的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在简要评述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的基础上,对一些中国古诗的英译本进行比较研读,提出古诗英译时应遵循对等原则,着重探讨如何在音、形、意等方面达到对等,进一步证明中国古诗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中国古诗英译中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和地名的翻译问题。通过对《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中一些英译古诗的分析,阐述在古诗英译时如何利用许渊冲提出的“三化”理论即等化、浅化和深化方法处理人名和地名这些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16.
邵春发 《海外英语》2012,(14):149-150
中国古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的文学历史星空中灿烂夺目,然而要将中国古诗介绍到国外并让外国人欣赏其独特美感却不甚容易。在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其形式、内容、内涵等不可能实现完全对等。而在最佳关联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古诗英译能达到对等的最大化。该文试图以中国古典格律诗为蓝本,以王昌龄的《出塞》为例,探讨最佳关联原则对中国古诗英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夏荥 《华章》2012,(24)
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中国古诗英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许多学者关注的是哪个译文比较好的问题,但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结论往往是见仁见智.笔者以孟浩然《春晓》两种英译文描述研究为例,选用W.J.B.Fletcher、Wai-lim Yip两位翻译家的译文作为研究文本,谈谈中国古诗英译中的翻译目的与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的丰富理论成果为古诗英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本文通过CNKI网站的相关检索获取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的古诗英译研究成果,继而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概念整合理论、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及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全面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古诗英译研究中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之上建议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中国古诗英译的视角选择问题,认为鉴于英汉诗歌在语言特征、格律规律、审美倾向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可以不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而根据译诗的意境来灵活选择视角。提出了采用局中人视角,将原诗的旁叙译为自叙,采用第二人称、将原诗的旁叙译为对叙;增译第二人称、将原诗的自叙译为对语等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0.
梁海波 《职业技术》2007,(2):109-109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古诗英译既要关注译者与原作、译文读者与译作之间的双向互动,又要处理好译者与原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的创造性和自由度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