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自由教育、专业教育和学术教育是三种主要的高等教育传统形式。从高等教育传统的视野出发,依据大学理念的核心价值取向,可以将大学理念分为以自由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理念、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理念和以学术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理念。近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实践的变化,这三种高等教育传统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彼此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与融合,不断为大学理念增添新的内涵。在现代大学向后现代大学转型的过程中,需要重新思考高等教育传统对于大学理念的引领作用,从而实现大学理念的再次图新。  相似文献   

2.
运用社会学的理想类型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把世界高等教育抽象成三种模式,即罗马模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以及东亚儒家模式.罗马模式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就是国家控制大学,大学推崇专业教育;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特征是国家对大学的弱控制,大学推崇自由教育;东亚儒家模式是威权政府统筹大学系统、大学推崇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战略.当然,任何一种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对任何他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借鉴和学习都必须结合本土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3.
学术组织是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媒介。从学术组织创新看世界科教活动中心的形成与转移,可以得出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这些国家根据环境的变化创新了与此对应的学术组织。中国要成为未来世界科教活动中心之一,应重视创新学术组织。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历史方位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管理体制、经费保障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等都存在差距.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条件和经济实力,应当加强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加强人文社科类高校及学科专业的建设,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制度,加大经费投入,争取早日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推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和经济强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如何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在明确了高等教育强国与经济强国之间的互动关系的之后,本文首先界定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描述高等教育强国的特征,提出了一个按照保证充足经费投入、构建合理高教体系、创新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建设高水平大学、提高创新能力这样一个优先层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博雅教育是对现代大学教育中过分突出专业教育的反叛和改善,如何在博雅教育理念下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做好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分析工具教育价值取向下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误读,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就是等同于优质有形的、专业的、外在的高等教育资源;重新探析博雅教育理念,即博雅教育是一种理智教育、一种基于大知识观的教育、一种自由教育理念;进而分析博雅教育理念下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建构,包括学科群资源、大学学术共同体、校外资源和校地合作等。  相似文献   

7.
如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高等教育领域内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国内学者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理念、制度与实践三个层面单独进行研究,然而,单从某一方面根本不能完全理解或解释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形成。日本高等教育百年来的历程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强国的形成是教育理念、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是日本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观念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为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则是高等教育强国实现的重要手段。创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教育理念、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三维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8.
谢辉 《江苏高教》2012,(1):40-43
大学理念创新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思想先导.必须致力于解决制约我国大学发展的观念性障碍,遵循规律性,将引领大学发展的规律性要素与中国大学的个体需求相结合,将教育理念的稳定性、延续性与灵活性、适应性相结合,主动回应外部变革与社会期望,创设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相适应的大学理念体系.  相似文献   

9.
创新国家高等教育理念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与社会理想之间相互错位,创新与高等教育强国相适应的国家高等教育理念需要实现几个转变:基本理念由“社会控制”向“学术自由”转变;发展理念由“单向度发展”向“协同式发展”转变;育人理念由“外部驱动型教育”向“多元能动型教育”转变;管理理念由“集权管理”向“分权治理”转变;服务理念由“适应需求”向“引领文化”转变.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面对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的趋势,大学应准确定位,明确办学宗旨,坚守传统大学先进理念,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创新发展思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背景,对大学理念进行了详细阐释,并倡导坚守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提出了凸显精英文化与彰显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德国教育哲学近期出现了一些思潮,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霍耐特所提出的承认理论和法国哲学家福柯提出的权力理论为指导论述教育学问题.本文试图针对这样的思潮重新论述教育语境中的承认和权力问题.文章第一部分回顾了当代教育哲学中被遗忘的强调教育自身逻辑的欧洲教育学传统,并提出,论述教育中的权力和承认问题不能脱离教育自身逻辑.第二部...  相似文献   

12.
教育哲学在现象学哲学的观照下,衍生出了现象学教育哲学。现象学教育哲学在教育、教育学、教育哲学层面对传统发起问难。现象学教育哲学给教育带来了新气象,同时也需要不断克服发展困境,真正引领教育走向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3.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教育处于一个深度变革的历史时期,普及义务教育问题是这一时期英国教育领域的一个中心议题,边沁传统为这一时期英国义务教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保守主义教育哲学、自由主义教育哲学与科学教育哲学一起构成了这一时期英国义务教育思想的智慧传统。处于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英国义务教育思想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教育哲学,是把不应该产生知识的哲学中的"哲学知识"搬移到教育思想领域,并据此统治、规制和异化了人类的教育生活,制约了人类教育认识的深入,带来了种种教育领域的困惑。2008年初出版的《教育知识论》一书,以教育生活为本,以哲学思维反思为手段,重新编制了教育学思想的序列,是发生在教育哲学领域的一种新思维,无疑应该引起教育理论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I shift the center of utopian debates away from questions of ideology towards the question of power. As a new point of departure, I analyze Foucault's notion of biopower as well as Hardt and Negri's theory of biopolitics. Arguing for a new hermeneutic of biopolitics in education, I then apply this lens to evaluate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John Dewey. In conclusion,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while Hardt and Negri are missing an educational theory, John Dewey is missing a concept of democracy adequate to the biopolitical struggles of the multitude. Thus, I call for a synthesis of Dewey and Hardt and Negri in order to generate a biopedagogical practice beyond both traditional models of education as well as current standardization.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人为出发点,把人放在中心的地位,中国哲学的这种传统成为影响教育的第一因素;中国哲学对教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性、人格及教育原则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17.
高校文化是一所大学历史传统、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的综合体现,不仅包括外显的、有形的可感符号文化,还包括内隐的、无形的可知精神文化。将企业成熟的文化管理模式CIS导入高校文化建设,从战略的视角系统地对高校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有利于高校文化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健康发展,最终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大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北京大学为例,分析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困境,为寻求大学改革的出路提供借鉴,实现大学历史传统和办学理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道德想象:一种新的德育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想象作为一种方法论,是人对道德与真理的沉思和探险,是道德教化赖以实现的心灵基础与内在根基。想象不是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而是道德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一种教化哲学,道德想象使我们的道德教育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并提示了另一种教化传统和逻辑。在这一视野中,那种过于实在、过分依赖于生活实践的教化信念受到了质疑。在新的教化哲学之下,道德教育获得了更为广阔的伦理资源和教育视野,它使人们有可能将道德想象和艺术审美引入教化实践之中。而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在道德教育中那种超越性的高级生活对于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所具有的价值,使我们能够拓展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有可能借助道德想象的力量,构建一种由理想信念通往生活实践的教化逻辑。  相似文献   

20.
在回顾和分析我国1979年以来教育哲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当今教育哲学研究应关注教育实践、关注各种社会思潮,对教育发展中提出的一些根本问题从方法论的高度给以理论上的阐明和科学的预测,使教育哲学切实发挥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