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关于刘兰芝被焦母遣归的原因,学术界大致有兰芝无子说、焦母变态说、兰芝位卑遭遣说、兰芝太矮遭遣说、兰芝因才遭遣说等5种说法。兰芝因才遭遣说比较符合作品的实际。正是因为刘兰芝"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是个才女,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有些叛逆意识,这才冒犯了封建家长的尊严,被焦母遣归。  相似文献   

2.
成语接龙比赛开始了。龙头谁来开?唐飞说“:女士优先。”杜真子就以“龙”字开头“:龙腾虎跃。”丁文涛接龙:“跃跃欲试。”杜真子接龙:“视死如归。”“错!”丁文涛说,“‘跃跃欲试’的‘试’是‘考试’的‘试’,不是‘视死如归’的‘视’。”杜真子说:“成语接龙可以用同音字来接。”丁文涛不相信“:有这样的规则吗?”“当然有这样的规则,肯定有这样的规则。”唐飞希望杜真子赢,他叫得最凶。夏林果也希望杜真子赢,这样,丁文涛就不会天天在她的耳边说成语了,所以她也说有这样的规则。丁文涛继续接龙:“归心似箭。”杜真子接龙:“箭在弦上。…  相似文献   

3.
《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悲剧首先是因为刘兰芝被遣 ,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焦仲卿的母亲便被当成了悲剧的制造者。但是 ,我们却忽略了是刘兰芝主动请求遣归这个重要的细节。从诗中来看 ,焦母虽早对刘兰芝不满 ,但她并没有明确宣布要遣兰芝回家 ,也就是说虽早有婆媳之间的磨擦却还没有发展到婆媳关系彻底破裂的程度。实际是兰芝首先发难。她的主动求遣成了矛盾完全激化的导火索。按理说 ,一方面兰芝要求被遣 ,另一方面 ,焦母也早有此意 ,岂不是双方乐意皆大欢喜吗 ?因为这样兰芝可以脱离苦海 ,焦母又可除去“眼中钉”。但是 ,为什…  相似文献   

4.
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白敬文先生编著的《简明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在《孔雀东南飞》一诗的介绍评论中,说“这个故事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揭露了当时的婚姻乃是一笔交易。”对此,我不敢苟同。殊不知,在封建社会里,联姻必须是门当户对,必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否则就是不合法。有“交易”的婚姻可能有,但不能代表社会的主流。白敬文先生所列举的论据是,“因为,在儿子娶媳对花了身价银,总想从儿媳身上赚回更多的财物,因此,尽管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婆婆还是嫌她懒;尽管兰艺‘行无偏斜’,婆婆还是要挑剔她,说她‘无礼节’”,逼得刘兰芝自己要求“相遣归”。试问,这样的因果论证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金钱是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的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写到女主人公刘兰芝被婆婆无理驱遣回娘家后,刘母劈面质问女儿道:“……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无罪过,不迎而自归?”现代一些注者多主张把“誓违”讲成“諐违”。例如: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一)注释:“‘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qiān,同‘愆’。‘愆违’,过失”。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笈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第一册)注:“誓违,一说‘誓’是‘諐’之误。‘諐’,古‘愆’字。諐违即过失。这句是说,我只说你嫁过去可以不犯过失。”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亦持此说。  相似文献   

6.
《论语·述而》文中有“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对孔子“五十以学易”,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否定孔子“五十以学易”。台湾钱穆先生于其《论十翼非孔子作》一文中说:“《论语》无孔子学易事,只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条.据《鲁论》‘易’字当作‘亦’。古人四十为强仕之年,孔子仕鲁为司寇将近五十,他在未仕以前说,再能加我数年;学到五十岁,再出做事,也可以没有大过失了,这本是很明白的话。《古论》上妄错一易字,便附会到‘五十以学《易》’等等说话。”  相似文献   

7.
通过细读文本,本文对关涉"兰芝遣归之谜"的两个问题"兰芝究竟是‘被遣归家’还是‘自请遣归’""兰芝为何被遣"作出了回答,提出了解开"兰芝遣归之谜"的"性格冲突说",即认为:兰芝被遣主要是因为兰芝所具有的自尊、倔强、反抗等性格,使得她与刁钻的婆婆发生了性格上的冲突,再加上仲卿又因为深爱自己的妻子而始终为之辩护,与母亲抗争,这就更加激化了婆媳矛盾,坚定了焦母遣走兰芝的决心。  相似文献   

8.
遣≠休     
“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见《孔雀东南飞》)课本对这个“遣”字是这样注释的:“‘遣’,休。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这个注释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后面是对的,前面是错的。刘兰芝确实是“被夫家赶回娘家”的,但她决不是被“休”的。任何一本  相似文献   

9.
《孔雀东南飞》是叙述刘兰芝、焦促卿爱情婚姻悲剧的长篇叙事诗。刘兰芝为何被遣,因诗中交代不够具体,给后人评论留下了较大的揣测空间:或封建礼教说,或兰芝无子说,或兰芝反抗说,或兰芝失贞说,或焦母妒嫉说,诸如此类。其中,封建礼教说在总体把握上可信性强,认可者众, 但从中国封建礼教的外延十分宽泛来考察,又实在难以对号入座;其余观点在某一方面  相似文献   

10.
焦母对其子焦仲卿下了一道通牒:“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无奈之下,仲卿对其妻刘兰芝说:“卿但暂还家”。虽然也许诺“还必相迎取”,但实际上,兰芝是被焦家休弃了。明明夫妻恩爱,为何焦母要棒打鸳鸯?为何兰芝不但得不到婆婆的欣赏与肯定还落得遭遣的命运呢?  相似文献   

11.
去年下学期,余见大孙子所读小学第三册《语文》17课中的“绿树成阴”,认为是“绿树成荫”之误,遂写了个便条告知孙子的语文老师周异春小姐。周老师很认真,她回条子说《新华字典》上就是这个字,没错。在我几十年的印象中,树木遮住阳光所形成的阴影应当是“荫”,怎么会是无草木的“阴”,这激起了我要查查语文工具书的兴致。《康熙字典》、《古汉语大词典》上说,荫通“阴”,但“树阴、林阴”可否写成“树荫、林荫”,众说纷纭。《别字辨析》上说:“‘阴’、‘荫’都可以指阳光不到的地方和景况,如‘树阴’也可写成‘树荫’。但‘…  相似文献   

12.
安国梁 《语文知识》2002,(11):46-47
《焦仲卿妻》中: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对“贵贱情何薄”这一诗句的诠释,诸家颇有出入。据我们所知,约有三说。黄节说: “‘贵’,谓大家子,宦台阁也; ‘贱’,谓妇也。贵贱相悬,遣妇不为薄; ‘情何薄’,言何薄之有也。”余冠英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语文》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有一则题为《有“大”无“小”》的“补白”: “世间事物名称,一般说,有‘大’必有‘小’,如‘大麦、小麦’‘大脑、小脑’‘大人物、小人物’‘大年夜、小年夜’。可是也有不少名称是只有‘大’没有‘小’的,例如:  相似文献   

14.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被遣,源于她和焦母的矛盾.人们同情兰芝的不幸,总会油然引起探究她俩何以产生矛盾的兴趣.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兰芝性格执着,有决断,不向蛮横的高压手段投降,因而和要保持封建家长的绝对权威的焦母产生了矛盾,于是被焦母以“不顺父母”的罪名遣归了.我以为,这固然是兰芝被遣的一个原因,但是观其自幼“诵诗书”、“知礼仪”的教养,观其自述婚后“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的经历,她是处处按照礼教的要求行事的.只是在自知无力挽回被遣命运的情况下,迫于愿作孝妇而不可得,她才起而反抗,因此反抗不是导致她被遣的主要原因.读诗前小序,可知这首诗所叙写的是汉末实事.这启示我们:要探讨兰芝被遣的主要原因,就必须首先弄清这首诗产生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一位六年级学生拿着作文本问我:“严老师,这个“带”字不是错别字,您为什么要打叉呢?”我一看,原话是“她胸前带着鲜艳的红领巾。”我不假思索地解释道;“戴红领巾应该是这个‘戴’。”他连忙翻开课本,指着刚学的《少年闰土》第一段的“项带银圈”一句说:“鲁迅先生也是写的这个‘带’。”我愕然了。是哇,既然“项带银圈”可以用这个“带”,那么,“胸前戴红领巾”又为什么不能写这个“带”呢?但我又想,“头戴一顶小毡帽”却又是这个“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  相似文献   

16.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子弟。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  相似文献   

17.
[案例 ]高一新生入学 ,第一次学司马迁的文章。我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 ,详细介绍《史记》及司马迁。当介绍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而受残酷的腐刑之辱时 ,有一个女同学举手。她提了一个问题 :“腐刑是什么刑罚 ?”我没想到她会提此问题 ,就回答说 :“腐刑就是宫刑。”这时我希望她能知道这个词 ,同时也预感她可能不知道。果然 ,她茫然地看着我 ,摇了摇头。讪笑声从班级的各个角落传来 ,了解这个词的同学———尤其男生———开始活跃起来。没有时间容我思考 ,我不想强化我不愿看到的倾向 ,决定不解这个词。我马上严肃而平淡地说 :“有自己…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年第一期发表的张浩逊同志《怎样看她的红眼圈——对《祝福》一句话的理解》一文,正确肯定了四婶是“虐杀祥林嫂凶手之一”,然而他对“凶手之一”的四婶“眼圈就有些红了”作的解释则是“为祥林嫂讲的‘亡夫丧子’悲渗事件本身震动、伤感”的结果,并指责别人“把鲁四太太眼圈发红说成是虚伪的表示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而只有他的论点:四婶“为祥林嫂‘亡夫丧子’震动、伤感”才可从作品中找到论据.据他自己说这论据是“祥林嫂与鲁家”无仇,所以祥林嫂的不幸不会“被他们当作喜事庆祝的”.张文论点论据,我很难苟同,故作此文与张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9.
中途接手这个班已经有一个多月时间了,班级的状况仍没有太大的改观,我不免有些焦躁和失望。 前任班主任习惯于“一言堂”,每次班会课总是她一个人说个没完,学生们特别怕她唠叨,私下里编了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班’来训话。”这个年纪的学生逆反心理比较强,老师说得越多,他们越反感。有鉴于此,我尽量少做空头说教。第一次班会课  相似文献   

20.
繞朝事见《左传》文公十三年。传日:“繞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繞朝时为秦国大夫。据孔《疏》:“正义曰:‘服虔云:绕朝以策书赠士会。’”杜注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士会当时即行,繞朝来不及书策为辞,并且事既密,也不宜以简牍赠人.此推断可能从《韩非子·说难》而来。《说难》云:“故繞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说难》虽记载了《左传》、《史记》二书之未载——“繞朝为戮于秦也”。但只记“繞朝之言当矣”.未具繞朝以策书赠人,故杜氏所疑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