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认为 ,当下鲁迅研究的主要缺陷有 :研究者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的狭窄 ,学风和文风的浮躁 ,以及学术个性的匮乏。新世纪鲁迅研究所面临的难题是 :如何在现有的文化机制内 ,保持鲁迅研究的“批判性”、“科学性”和“当代性”。未来鲁迅研究学术生长点可能存在于对鲁迅遗产“被接受”状况的考察 ,对鲁迅文学创作之外诸种“行为”的研究 ,对鲁迅文本的“形式”阐释和对网络时代鲁迅及其作品命运的关怀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要梳理了新文学史家李何林一生的学术经历。李何林学术生涯的主要功绩是鲁迅研究,而鲁迅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保卫鲁迅。李何林的"保卫鲁迅"秉持的是一种民间性的学术立场,代表的是一家之言,行使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发言的权利,是保持学术生态平衡和思想文化繁荣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长治学院学报》2005,22(3):F0003-F0003
李仁和(1949-),山西襄垣人,中系主任,赵树理研究所所长,《长治学院学报》主编,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学的教学与研究,参编论、教材16部,发表学术论300余篇,在鲁迅研究、赵树理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4.
刘中树先生是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学者、教育家.他致力于鲁迅研究、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及源流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和东北亚区域文化研究等,在诸多方面获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广泛影响,也造就了其守正创新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市场经济繁荣,学术研究相对冷落的情况下,鲁迅研究领域仍有可圈可点之处。一大批专家学者严谨治学,也有一部分人有意贬低鲁迅。有的人用所谓的新观点评价先人,调侃前辈,甚至没有根据地胡乱评论。正当的学术争议能够促进学术发展,不健康的学术空气却能滋长虚浮之风。今天,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并客观评价?一些中学生不喜欢鲁迅作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李长之建国后的鲁迅研究是其整个鲁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建国前的鲁迅研究之间有接续关系,也有明显差异,折射出他在特殊时代语境中的复杂心态和学术个性。他的研究理路是客观评价鲁迅研究史和中国文学研究在建国前后的话语转变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7.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而对于鲁迅研究来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在这一年中,鲁迅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接近和诠释鲁迅,从传记式研究到文本阐释,从思想探寻到创作心态剖析,从美学价值发掘到文艺思想建构,研究者们以细腻、朴素、扎实、创新的学术精神使鲁迅研究不断得到拓宽和深入,使鲁迅研究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鲁迅研究的生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纵向勾画了 2 0世纪 80年代初以来中国鲁迅研究者“四代同堂”的代际关系图景 ,认为四代研究者之间的传承与超越关系构成近二十年鲁迅研究的学术史 ,而各代研究者正是在与另几代研究者的相互参照中显示出自身的优长与局限。其次 ,论文简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鲁迅研究的 3大阐释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 ,以及各阐释体系之间的复杂关联。接着 ,论文比较详尽地展示了该领域最重要的阐释体系———学院派鲁迅研究 6个研究系统的基本风貌 ,对学院派鲁迅研究的思想史系统、精神心理学系统、文化学系统、比较文学系统、文本形式系统和考据学系统的学术路向、特点和得失 ,以及各系统的代表性论著都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9.
今年上半年即将召开的学术讨论会有: 鲁迅研究学会和《鲁迅研究》编辑部定于4月下旬在扬州、6月初在天津召开鲁迅研究论文写作座谈会,同时就如何提高鲁迅研究的学术水平等问题交换意见,以推动鲁迅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北京市文艺学会、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政治学院、中国戏剧学院联合发起,拟于5月11日至5月16日在北京举行学术讨论会。准备就鲁迅研究的现状,鲁迅前期思  相似文献   

10.
展望21世纪的鲁迅研究林非人类即将走向更为辉煌的21世纪,在这世纪之交的岁月中间,不能不使我想起鲁迅研究的前景来。对于本世纪初期的这位文化巨人鲁迅,中国的许多学者已经写出了不少很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论著,总的说来学术水平是在不断前进和提高的,尤为可喜的是...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刘再复以性格论和主体文学观为学界瞩目,人们对他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对其文论发生、发展缺少整体把握。事实上,鲁迅是其学术生涯的起点,鲁迅对刘再复本人及其文论有着深远影响。刘再复的鲁迅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起步,20世纪80年代走向纵深,20世纪90年代开始反思。刘再复对鲁迅本人及其态度的变化,正体现了他本人学术道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在对鲁迅翻译的研究中,存在着忽视译本考察、简单聚焦译入语文本以及误用译出语文本等问题,导致许多结论得不到具体实例的支撑,也难以引发更深入的鲁译研究。其原因除鲁译作品多、文体繁杂外,鲁译本身的复杂性及鲁译研究者的身份、学术背景等因素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盛唐气象非常神往,曾打算取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来进行创作。他对唐代文学的各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以及佛经翻译等。鲁迅关于唐代文学的研究和评论,值得再三领会,并作出必要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中有大量内容谈及教育问题,诸如教育与社会,教学与研究,等等。鲁迅先生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思考教育问题,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力倡改革,并和一切不能与现代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旧制度旧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他的课堂教学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术研究与教学的统一。鲁迅先生的教育观与他的思想是统一的,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1981年到2004年,江苏省鲁迅研究会的学者们在将近25年中,从不同的角度接近鲁迅、阐释鲁迅,以细腻、朴素、扎实、创新的学术精神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以执著和勤奋孕育出了江苏鲁迅研究的丰硕成果,被全国鲁研界所重视。  相似文献   

16.
陈芳明是90年代以来台湾本土化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本文以其长文<鲁迅在台湾>一文为个案进行细致辨析,认为其意识形态的偏颇严重损害了其鲁迅研究的学术性和客观性,而这种意识形态偏见影响下的"学术研究"在当今台湾学术界并非孤立的现象,值得两岸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陈漱渝对茅盾提出的“不要神化鲁迅”观点出尔反尔的评述,提出学术研究应有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论文对日本杰出学者竹内好的鲁迅研究的重要观点、研究范式、学术特质进行了阐释,对竹内好鲁迅研究的得与失作了一定的评价。论文简述了“竹内鲁迅”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后继学者为实现对“竹内鲁迅”的超越而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2000年,现实主义、浪温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海派、新感觉派、左联、七月派、“新生代”诗歌等思潮流派的研究获得了新成就,小说、寓言、民族歌剧等文化研究与作家伤口研究均有拓展。鲁迅评价成为热点,论争的理性态度与鲁迅研究的推进显示了学术主流的成熟;百年文学回顾与文学史写作的探索也成为热点,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现代文化关系的研究将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经典的深入解读与美学提炼、边际性研究与个性化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