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网络社会”概念辨析入手,提出“网络社会化程度”和“数字假相”等概念,分析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差异的原因,并指出混淆两者关系和不能正确转换两者关系可能带来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良后果,网络伦理的建构实际上就是解决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如何调适,转换和兼容的问题,而关键在于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时代,我们越来越深地陷于“网络生存”的境地。在现实社会中生存需要伦理,而网络生存同样需要网络伦理,需要适于在虚拟世界交往的特定伦理规则,也需要有网络道德,有网络社区精神。  相似文献   

3.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网络伦理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研究网络中出现的伦理问题,防止网络道德失范,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笔者从网络及网络伦理的一般理论出发,分析了它们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网络社会伦理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从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冲突和转换机制来看,网络社会的责任建构最重要的是要以责任观念为指导,建立起强调公平与正义、契约化的责任伦理底线,从而建立起网络社会的责任伦理制约体系。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和三个角度来分析网络社会的伦理建构。微观针对的是传统的责任主体,中观和宏观指的是“准责任”主体,其中中观为计算机主体,宏观是指政治国家、社会团体等组织,它们都是不同于传统的个人责任主体的“准责任”主体。“准责任”不应被看作是孤立的概念,它是整个网络社会责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联系宏观和微观责任的中介。“准责任”概念的提出,为理解网络社会的责任与伦理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网络道德伦理是社会道德伦理的延伸。针对层出不穷的青少年网络道德伦理问题,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急切需要从传统的“供给驱动”教育模式向现代的“需求驱动”教育转型,即以需求驱动网络德育,从而更加切实可行地进行和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网络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主要有四种表现的形式。其产生有理论根源、技术根源、法律根源和主体根源,但网络主体是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本根源。传统文化中“内省”、“慎独”思想在调控和规范网络伦理问题中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基本伦理原则不同、道德原则与规范不同、道德约束机制不同、道德评价标准等不同;联系主要表现在网络伦理是现实社会伦理的延伸,现实伦理又是网络伦理的继续,两者都应遵循善、公正、公平、平等等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正确认识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的关系,有助于建构、发展和完善网络伦理;有助于防止人格分裂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规范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8.
网络伦理特征、问题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伦理是现实社会伦理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本文阐述了网络伦理的主要特征:伦理主体的自主性、伦理关系和规范的开放性、高度自律性;分析了当前网络伦理在伦理意识、行为和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提高网络主体的自律意识,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和加快网络伦理教育步伐四个方面对网络伦理建设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全球生态伦理在国家关系中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一种进步的全球主义规范伦理。然而,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全球生态伦理又往往陷入“公用地悲剧”、“逐鹿困境”、“责任困境”中。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走出全球生态伦理的困境,需要加强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机制、全球公民社会的作用,从而在理性主义的指引下在道德与现实之间达成妥协。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会的伦理不同于现实社会的伦理,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征。一方面,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特征,由现实社会的"人—人"变成"人—机—符号—人"的交往方式,从而创造了一个更大的伦理弱化的可能性空间;另一方面,网络社会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网络主体的规范意识、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1.
南宋以降,程朱“存理灭欲”成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评价标准。“存理灭欲”实质上是对人民生存权的扼杀.尤其对妇女的摧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戴震目睹社会现状,展开了对程朱伦理观的批判,提出“理存于欲”、“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等新的伦理观,为平民阶层争取生存权,其伦理思想影响了如凌廷堪、俞正燮等后世学者。  相似文献   

12.
和谐“网络社会”的构建及其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生存方式。“网络交往”是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它既拓展了人的交往空间,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又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及法律问题。要构建和谐“网络社会”,应加强网络法规对网络社会问题的控制力;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网络社会问题中的作用;构建网络社会交往的基本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3.
杨帆  陶燕辉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59-161
网络社会已然形成,但其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得网络社会的秩序遵守,道德守卫,法律控制变得棘手。因此,建构网络道德规范,给网络社会设上第一道防线,显得尤为迫在眉睫。要从网络社会的特征出发对症下药,结合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建构网络道德规范,为网民架设一道网络伦理底线和防火墙。  相似文献   

14.
老子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小国寡民"的生态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5.
现实存在的传统道德规范适用于网络伦理.因为,第一,虚拟的网络世界的构建是以实在的现实世界的人为主体,它是人的创造性的劳动的结果.第二,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果,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贯穿着道德规范发展的足迹,它有能力调整网络活动,规范网络行为.第三,网络世界的参与者生活在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在潜移默化地约束他们的行为.第四,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能游离于现实世界而单独存在.网络世界可以适用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范畴:责任、宽容、良心、幸福.  相似文献   

16.
周扬毕生都在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1983年,复出后的周扬提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继而上升为批判性的政治运动。在这次风波中,周扬的身心虽然受到了重创,但他的理论和思想却被誉为"生前短暂却又难能可贵的心灵闪光"。然而,究其一生,周扬文艺思想的维度其实是一致的:它显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无产阶级新文艺和新文化并为之付诸实践的巨大热情,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周扬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性格向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昭示了道德人格建设的方向。作为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特立独行的悍将,高举“立人”和“张灵明”两面大旗,用科学理性的工具向貌似仁慈和善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事着破坏性的建设工作,体现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博大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思想家风范。  相似文献   

18.
利奥波德提出的“土地伦理”是环境保护运动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但有人认为,利奥波德在对生态中心主义伦理的论证中犯了“自然主义谬误”,即包含着从“是”到“应当”、从生态学事实到伦理学价值的不恰当的定义和推理方式。然而,通过从目的论和道德情感对伦理推理的作用等诸多方面的分析来看,“是”与“应当”的分离是近代以来人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成为主体的结果,而利奥波德“土地伦理”思想正是对这种主体主义的批判和疗治。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网络谣言蔚然成风,特别是"秦火火事件",可以说将网络谣言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目前,网络谣言的传播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特征,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通过对其动因的探究,初步总结出防控网络谣言是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共同努力,在自由表达权利与建立维护网络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当前,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