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结构助词“地”是否都用“的”代替.《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主张结构助词不再分“的”“地”.理由是,过去曾经不分,并未引起混乱,而通行的分写办法在教学上不无困难,事实上也确有疑难情况,所以根据许多教师的建议,提倡不分.基于上述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10月出版的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语文基本知识》第二册讲到  相似文献   

2.
“嘛”与“吗”作语气词时,作用有明显区别。《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得很清楚:“嘛”用在句末表示道理显而易见或期望、劝阻;“吗”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该词典还特别提醒读者注意:“表示疑问语气用‘吗’不用‘嘛’。”然而不少报刊“嘛”“吗”不分,甚至高中教材也有这种语病。例如: ①此时更需要我们扬弃苏轼精神, 古为今用吗。(《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3期) ②在体裁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题目本身就是要提倡写科幻吗。(《中  相似文献   

3.
一 本文不讨论"的""地"区分作用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在书面语中"的""地"是应该区分的.我们知道,在"的""地"要不要区分、如何区分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认为不分也不会引起混乱,因而主张不分的;有主张"不作硬性规定,愿意分写的尽管分写,只要分得对就行"的;也有主张只要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内统一就可以的.但一些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关心语言文字规范的先生们还是旗帜鲜明地主张区分的.苏培成先生在<语文教学和汉语规范化>,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材要符合规范.现行教材在这方面有不足,应该改进……要区分结构助词‘的'‘地',不要把‘的'合并为‘地'."于满先生也认为"的、得、地"的区分是绝对不能马虎的基础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一部专讲虚词的语法书上说:“‘六十分以上’、‘三十岁以上’等是否包括‘六十分’或’三十岁’在内,有时不明确。需要精确表达时,往往用‘六十分及六十分以上’、‘满三十周岁’等说法”;“‘六十分以下’、‘不满三十周岁’等说法”。在这里提出用“六十分及六十分以上”、“六十分及六十分以下”来表达,客观上只能起到语法误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菜园小记》写于一九六一年春节。当时正值“国家遭受困难”时期。作者回忆写作本文的动机时说:“‘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意义就在这里”,目的是“写延安精神”。《菜园小记》文字清新,善于勾勒富有感情色彩的生活场景,熔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读来亲切、自然、流畅。教学本文,采用学生自学,教师精讲,重点章节师生讨论的方法,学习的顺序为三步,即“总”(通读全篇)-→“分”(分章节研究)-→“总”(学习全文小结)。  相似文献   

6.
崔峦先生说:“教师‘下水’,这是最切实的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最好自己先写一写。写与不写大不一样。”的确,下水作文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启迪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还能提升教师的写作水平。一、“下水知冷暖”老师不写下水文,怎知学生写作的困难。许多老师在写“下水文”时也是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其实你的“难”也是学生的痛苦啊!写一写同一主题的文章,你就知道指导学生习作时该如何审题、如何取材、  相似文献   

7.
李蓉 《教育》2008,(12):57-57
透视当前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教师有必要理性地审视各种“用教材教”的课堂。  相似文献   

8.
一天,山羊老师把小熊叫到办公室,指着句子“西瓜像蜜一样甜”对它说:“这里的‘象’字你写错了,应该写成‘像’字。”“为什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小熊摸摸脑袋,满脸不解地问。山羊老师说:“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都念‘xiànɡ’,可是不一样的地方多着呢。你再看看,哪儿不一样?”小熊仔细一瞧说:“字形不一样,‘像’字多了一个单人旁。”山羊老师说:“对!可是最重要的是使用方法不一样。我教你一首儿歌吧:‘像’和‘像’,都念‘xiànɡ’,使用方法不一样。形态样子要写‘象’,景象、气象和印象;相似比喻要写‘像’,眉毛弯弯像月亮。”小熊…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不仅仅是对教材使用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而是作为“教”与“学”的材料,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通过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研究学生基础,完全可以处理教材,架构起“教学素材”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彩虹桥”。一、揣摩编者意图挖掘教材含蕴新教材的编写集结了许多专…  相似文献   

10.
几个月前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为无为》的“超短文”。写这一篇时,在我的心目中就有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问题。现在我想何不就把这篇超短文拿出来与读者见面,并对这篇超短文的思想略作一些发挥呢?这篇超短文不长,我把全文引在这里:“《老子》有一个‘为无为’的提法。对《老子》有一个误解,把他说的‘无为’与‘消极’联系在一起,认为《老子》主张‘消极无为’。其实整本《老子》的精神是积极的。它宣传积极地‘无为’。而积极地宣传‘无为’,本身就是‘为’之一种。‘为无为’用一句现在的话说,就是‘积极地不干预’,或‘积极的无为’。实行‘市场经  相似文献   

11.
一天,“的、地、得”三兄弟碰到一起,它们唉声叹气,各自抱怨:有些同学看不起它们,在该用的句子中不用它们;而有些同学呢,想把它们派上用场,可又不会用,于是就把它们东拉西扯。“三兄弟”实在忍无可忍,就决定开个讨论会。“我们都是助词,作助词时都读‘de’,但在用法上是不同的。”“的”老兄迫不及待地说,“我是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词性的,如:美丽的风光、宏伟的建筑、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博大的胸怀等,这里的‘风光’、‘建筑’、‘任务’、‘胸怀’等都是表示名物的词。”二兄弟“地”等得不耐烦了,赶快抢过话头说:…  相似文献   

12.
姜琴 《广西教育》2010,(28):55-55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谋求作文教学的高效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共同的心愿。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写作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实践证明,教师常写“下水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3.
小语十一册,读写例话“分辨事物和联想”里这样写着:“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常常用‘他想’、‘好像’、‘仿佛’一类的词引出”。很显然,这里的“好像”“仿佛”是引出联想的书面形成的特有标志。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则不妨称之为引起联想的“牵系语”。  相似文献   

14.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心想:“瞎写吧,不仅会误人子弟,还会招来学生的嘲笑。翻书吧,又怕耽误时间,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看老师写的‘蔺’字正确吗?”我刚一写完,教室里就沸腾了。“老师,写错了!”“那谁来教教老师?”“上边是个‘艹’,下边是‘门’。‘门’里面是个‘住’多一横。”同学们争着发言,一笔一画教得甚是认真,好像生怕教不会我这个老师似的。我认真地写着,很快,一个大大的、工工整整的“蔺”字就诞生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连声说:“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微笑。我看大家意犹未尽。又使出一招:“‘廉颇’这两个字更不好写。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教教大家呀?”话音未落,同学们就急匆匆地打开课本找“廉颇”去了。很快,一只只小手就接二连三地举起来了……  相似文献   

15.
潘嘉静同志在《汉语修辞常识》(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一书中,谈到“注意成语的写法”这一问题的时候指出:“成语中的每个字都有一定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但因为它的某些字,常常有同音字或义近字,容易写错,所以为了写得正确无误,就必须下苦功夫记牢.如:再接再励——不能把‘励’马成‘厉’.按部就班——不能把‘部’写成‘步’.”(以下例略——引者)(见原书第40页)这里,“再接再励——不能把‘励’写成‘厉’”的提法果真是“正确无误”的吗?  相似文献   

16.
在第十册“正比例”教学中,不少教师把例4、例5放在同一堂课里教,例4详讲,例5一笔带过。我从质量检查中发现,这种教法,学生对例5一类题目理解不深,效果不佳,其中,对单位不必统一就进行计算,尤为困惑。例5的题后“注意”说:“例5中的‘吨’不必化成公斤,只要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用相同的单位就可以了。”这里的“不必”  相似文献   

17.
“仿”写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在作文教学中,“仿”写是一柄“双刃剑”,引导得当,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使用失策,则会禁锢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手脚,妨碍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不少中学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将“仿”写教学束之高阁,唯恐学生“东施效颦”,“画虎类犬”。笔者认为,这是他们对“什么是‘仿’写”,“‘仿’写中该‘仿’什么”,“怎样指导‘仿’写”等问题知之不多,研究不深所致。一、什么是“仿”写“摹仿”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人,从出生的那天起,无论是“呀呀”学语,还是…  相似文献   

18.
<正>2023年3月15日,记者来到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采访该校语文教师、湖北省第四届“教研名师”刘俊杰,当问及他所倡导的“真我写作”教学观时,刘老师进行了如下解读:“所谓‘真我写作’教学观,就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出‘真’和‘我’。‘真’指写作者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以认真的态度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真实的生活中提炼真知灼见,用纯真的笔触写出自己的真诚、真心,借助写作来弘扬真、善、美;‘我’指写作者要以儿童的视角‘我手写我心’,不矫揉造作,  相似文献   

19.
两个有趣的教学片断如下。某教师教学应用题“有6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时,问学生:“‘6÷2=3(盘)’中的‘盘’字,是从哪里找到的?”生甲:从题目中找到的。师:再想一想。生乙:从题目的问题中找到的。师:对!题目的问题问我们是“几盘”,所以这里就是“盘”;如果问“几天”,那单位名称就是“天”。教下一节数学课时,这位教师出了一道题目给学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一边板书课题“杜鹃枝上杜鹃啼”,一边说“:描述鸟发声,有时用‘鸣’,如鸟鸣山更幽,上有黄鹂深树鸣;有时用‘叫’,如雁叫声声心欲碎。为什么这里偏偏用‘啼’?”“因为课文中有诗句‘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作者取其中一句做标题,可以营造悲伤氛围,奠定文章基调。”一位学生抢着回答。“这可能只是一方面”,另一位学生补充说“,我们常常把‘啼’跟悲、哭、泪连在一块用,杜鹃也常与悲伤哀怨的意境相关联,像李白的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秦观的‘杜鹃声里斜阳暮’。或许用‘啼’可以传达一种悲伤哀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