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以体医融合为出发点,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界定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主要维度,分析了深圳“脊柱健康服务站”模式、上海“体教医”相结合模式、常州“健康促进新模式”的主要经验。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体医融合政策与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的关联性不强;政策主体模糊,主体参与的协同性不足;体育健康促进内容松散,标准性缺失;体育健康促进的运动处方库建设滞后。结合体医融合模式,提出优化路径:强化法律效力,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政策的契合性;明确实施主体,形成多主体协同参与模式;完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内容结构,建立规范的内容标准;强化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运动处方库”,全方位提升共享能力。  相似文献   

2.
“健康中国2030”大环境下的“体医融合”是我国青少年健康促进的重要学科交叉,通过多层设计对体育领域与医疗领域在不同主体方面进行内容融合,相互合作构建成为我国青少年健康促进服务的重要架构。当下我国“体医融合”青少年健康存在应试压力对体育锻炼的影响;体医专业标准对青少年健康划分缺乏认同;医院辐射范围难以满足青少年健康需求等现实困难。完善体医学科健康促进判断标准、建立体医双向资质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体医融合”健康促进路径规划,以期为我国青少年健康促进在“体医融合”的学科交互下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3.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目标任务,但中小学生的运动发展却面临着“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都没学会”,而中小学生的健康促进则面临着“体质连续40年下降”的局面。科学运动和健康促进的主要途径是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是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历史责任。但运动发展与健康促进之关系素有争论,甚至有“技术与健康之争”的极端观点。研究认为,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是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的关系,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体育“大单元教学”对有效提高运动能力具有方向性意义,“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即“体育走班制”教学更是代表着未来科学运动课程的教改方向。大幅度大面积地提升体质是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前提,有效提升体质要求着“三精准”的新策略与新工作。在“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必将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相融合发展,其融合发展的主要途径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以及教学方法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健康中国”战略明确了我国在大众健康保障问题上,将以“治病为中心”转为“健康为中心”,“体医融合”则是保障大众健康的有效途径。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医融合”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正是我国“体医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医院健康指导中心”、“社区体质监测中心”等模式已初具成型;同时也存在相关政策法规缺失,体育与医疗部门协作不足,专业体医人才的缺失,配套实体产业的迟滞等问题;由此提出:创建“体医融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体医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探索多渠道的“体医融合”模式,优化体育与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等符合国情的“体医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促进“体医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并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20年9月23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教融合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也为青少年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发展中的体教结合和体教融合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并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以及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来保证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陈燕 《新体育》2022,(2):99-101
2016年10月,在我国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当中,明确要求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纲要的发布,为我国人民健康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体医融合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育进行创新改革有着切实发展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以高校体医融合发展的具体概念为切入点,对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创新发展策略,旨为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本文对天津市、山东省、河南省体医融合开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存在体医融合政策法规缺失、体育与医疗部门协作不足、专业体医人才缺失等问题。为了深化体医融合发展,建议:增加政府的主导性,完善体医融合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完善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一体化体医融合体系;构建“分层管理”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模式;加强健康处方库的建设等。以此构建体医融合实施路径,推动体医融合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8.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面对新形势下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为了打破体制机制上的壁垒,2020年,国家先后有针对性地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旨在构建与学生全面发展相契合、与全面教育相适应的学校体育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是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有力举措,是多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治理。合作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目的,各参与主体间运用自身专业技能优势和资源优势共同决策、责任划分、利益共享、共同协作形成新的治理过程。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运行框架、运行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存在政策执行偏离、知识技能间的壁垒、参与主体间利益的冲突、主体混淆权责难以共同的问题。并提出了合作治理视域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的优化路径:健全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政策;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学科资质认证体系;探索参与主体利益共享机制;优化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合作治理机制的责任规制。  相似文献   

10.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厘清疫情防控、体育助力、健康中国行动三者内在的逻辑机理,重点对体育在疫情防控中的功能价值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运动促进健康的治理效能,提出构建健康中国建设的体医融合治理方案。研究表明,体育健身价值是助力全民体质健康的必由之路,体育文化功能是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现实使然,体育场馆服务功能是创新方舱医院建设的应然之举,体育经济价值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支撑。体育助力疫情防控的实然路径体现在:优化慢性病防治与健康促进的体医深度融合路径;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纳入到社会生态模型中构建和推广;创新建成环境与健康环境的有机耦合模式;扩宽全民健身战略内涵,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迫切需要建立稳健可持续的体医融合运行机制。体医深度融合是搭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治理体系形成的有效进路。  相似文献   

11.
原颖 《中华武术》2022,(3):12-14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关乎民族的兴衰,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要提高青少年健康状况的,迫切性,目前青少年身高、体重和胸围处于稳定上升肺活量和绝大多数身体素质缓慢的由跌向升转变,青少年体质健康总体呈好的方向发展,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营养摄入的加大和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肥胖率不断增加,视力趋于低龄化。鉴于此,国家先后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而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处于重要位置,因此,校内外体育一体化模式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最佳选择,不仅符合我国新课,标教学的规章制度,而且能够激发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展开研究,从美国的市场化与多元主体协同体系,日本的政府主导与家庭、学校、社区联合监测模式以及俄罗斯新版“劳卫制”下的政策协同与组织过程保障模式中得到启示。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具有主体多元、政府主导、过程渐进、效果有限等时代特征,应在“社会-学校-国家”关系视角下协同推进体医融合,培育核心素养。在社会层面促进多元主体参与,跨部门推动体医融合政策协同;在学校层面以“教学-监测”双循环同向发力培育核心素养;在国家层面优化制度设计,引入“政府主导-市场监督-家长监督”全监督链条,构建管理创新机制,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  相似文献   

13.
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是一项国家推动的专项工程。探讨《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的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明确新时期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的行动逻辑及发展方向,对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酝酿于全社会对健康追求的宏观时代背景,生成于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高度关注与期许之中。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能够有效遏制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助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对于深入推进全民健身、体教融合重大政策,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意义重大。新时代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要瞄向体育活动全面广泛、保障条件坚实有力、政策体系健全等点位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医融合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途径。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政策及当前我国体医融合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体医融合在体医融合政策及跨部门间合作、发展思路及服务模式、试点形式及服务范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数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体医融合理念及顶层设计、体医融合机制、支撑服务体系、全面发展等方面还略显不足。基于此,提出重塑理念,完善顶层设计;转变职能,构建体医融合机制;强化供给,健全支撑服务体系;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发展;科学布局,实施系列工程等促进我国体医融合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共词、多元统计和战略坐标度等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对2000-2021年5月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中有关“体教融合”主题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有关“体教融合”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段历史,政策因素是促进“体教融合”研究的主要动力。体教融合、后备人才、青少年体育、学校体育、体教结合和竞技体育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但关键词之间的整体密度较低,处于研究的初期阶段。当前,体教融合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运动员学训矛盾、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模式、新时代学生体质健康与国外业余训练模式、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青少年健康发展研究、学校体育改革5大类,且之间具有强联系性。其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青少年健康发展研究是关注重点,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是关注热点,具有持续关注的趋势。学者在对“体教融合”相关研究的系统性、实证性和机制性等方面,仍需加大研究,以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体教融合是转变理念的战略性决策,也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体教融合是将学校体育与文化教育有机融合,旨在解决中国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培养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小学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是体育后备人才的发掘地。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体育教师对青少年体育教育乃至整个学校的体育教育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及从体教融合的八个方面出发,结合中小学办学目标、方式及特点,促进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充分融合,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发展。在体教融合视角下,中小学体育教师借助体教融合政策的全方位实施,能够获得发展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17.
《校园足球》2021,(1):28-29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精神,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县(区)和“满天星”训练营创建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0]20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  相似文献   

18.
“体教融合”现已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热点,随着体教融合的第一炮的打响,“怎么融合”、“如何融合”、“融合的效果怎么样”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也是我们体育人应该更为重视的问题。因此,本文引用课例研修的方法对加强体教融合的作用进行探究。基于此,本文以文献梳理为研究起点,以逻辑分析法为主线,探讨了课例研修对学校体育的促进效应,并进一步阐述了课例研修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推动意义以及对体教融合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近年来,在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青岛市市南区教体局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努力构建生动活泼的校园体育氖围。各校体育教研组结合区教体局开展的《体育“1+x”工程》和《有效作业研究》,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融合是国家深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亦是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发现:当前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存在“重体育轻健康”“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两张皮”等现实问题。在深入分析其现象背后的致因后,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视角提出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即立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落实体健融合教育、深挖运动项目内涵推进体健融合教育、着眼课的结构深化体健融合教育、基于季节气候和节日主题实施体健融合主题教育、把握突发事件契机进行体健融合教育;紧抓热点焦点、难点痛点事件实施体健融合教育,以期提升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