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师生在生活空间上应保持距离所谓“师表”,就是表率、榜样的意思。为人师表,就是教师从心灵到外表,从思想到作风,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学生的榜样和表率。它是教师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教师人格“蕴蓄于内,形之于外”,是教师的内在品格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其中,教师的语言举止、仪表风度是教师崇高的思想感情、气质性格、文化素养以及审美观念的外在表现。有人对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师表风范作过精辟的概括:  相似文献   

2.
刘莉 《贵州教育》2005,(24):24-25
“德操”指人的道德操守。我这里所说的教师德操,主要指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行为。“人格”泛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个体的人格,系由其表现于行为上的心理特征所认定”。我这里的学生人格,主要指小学生在思想、认识、品性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小学德育纲要》(试行草案)中“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小学…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易而育人难。难在育人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品格教育;是一项塑造完善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工程。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尤其对后进生来说,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长期处于被训斥和鄙视中,心灵被人为扭曲。正因如此,他们才有着既强烈又脆弱的自尊心,心灵深处渴望被人尊重,更渴求上进。教师的教育,如果能从尊重其人格做起,那么,塑造后进生崭新人格的大门将会向你打开。“人格”,在词典里的解释有三;一是人们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二是人的道德品质。三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品格即人的思想品德的规范。品格可以体现为人的性格、态度和观念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即什么是高尚的人,什么是道德的行为,什么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品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表现为人的气质与处事的态度和方式,即人格。品格可以分为个体品格和社会品格。个体品格包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律、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品质...  相似文献   

5.
人格,就是人的品格,它是以道德品质为核心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对社会的态度和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人格是教育者的责任。技校的理论教学、实习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等诸方面都有塑造学...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世界观、道德品质、性格等处于形成阶段的青少年。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个人的行为举止、求知精神、处事方法,乃至气质、性格、习惯等都对学生有强烈的典范作用。现代教育家蔡元培要求教师“砥砺德行”,束身自爱。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思想进步、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有献身精神,那么他们的学生就会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由对教师品格的认同心理,进而促成自己道德的同化。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具有很强的内化力和长效性,…  相似文献   

7.
教师人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教师人格?教师人格的内涵有哪些?只有掌握了教师人格的内涵,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进行教师人格的塑造和修养,造就教育的成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是教师人格的集中表现;品格、性格与气质是教师人格的重要组成;语言举止、仪表风度是教师人格的外在表征.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教师人格?教师人格的内涵有哪些?只有掌握了教师人格的内涵,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进行教师人格的塑造和修养,造就教育的成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是教师人格的集中表现;品格、性格与气质是教师人格的重要组成;语言举止、仪表风度是教师人格的外在表征。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教师人格?教师人格的内涵有哪些?只有掌握了教师人格的内涵,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进行教师人格的塑造和修养,造就教育的成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是教师人格的集中表现;品格、性格与气质是教师人格的重要组成;语言举止、仪表风度是教师人格的外在表征.  相似文献   

10.
师德随想     
师德与人格1教育质量就其实质而言 ,是校长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体现。2性格、气质、能力以及风度、作派、语言……形成一个教师的独特个性。它又去影响教学 ,启示学生 ,进而构建学生的人格。3一个没有人格的人 ,很难有国格。一个失去国格的人 ,自古为正直人士所不耻。为人师表者 ,一要有人格 ,二要有国格。4人格 ,乃人的素质之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幼所受的教育、朋友之间的相互熏陶……互相碰撞 ,互相砥砺 ,逐渐形成一个人的人格。5教师的人格 ,是教育学生的标尺。这个标尺是教师的思想、道德、信念、理想、行为、举止、知识、能…  相似文献   

11.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它也是一个人的各项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能力差、怯懦、自我为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合作等.这些现象尤其在职高生身上体现得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2.
“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非常形象地告诉我们,为人师者良好的道德品格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特别是低龄学生,他们对教师在精神、情感上依赖,在思想、行为上效仿,在知识、经验上绝对信任,在各方面都不成熟,判断、行为能力都有限。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和行为控制尤为重要。近些年来,教师对学生的伤害事件时有发生,这和教师道德自律的缺乏,学校…  相似文献   

13.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指“面具”、“脸谱”,用来表现剧中人的身份、性格和角色特点。在“面具”转化为“人格”时,产生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行为;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人的真实面目。现代教育伦理学认为,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文化关系中所显现的品格和行为程式。马克思也曾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由此可见,人格应该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某一部分(道德、文化关系)中形成和塑造的。所谓“学生人格”则是学生在一定的道德文化关系中所显出的品格特征和行为程式。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中,“人格”一般被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的总和。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认为: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这里我们从教育的范畴探讨人格,我们认为健全人格的标志,应该是智、能、美、德的和谐统一体。人格的要素应是健全的、整体的、和谐的、可塑的。人格教育,实质是对人的综合素质与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智商很高,能力很强,但在道德水准、审美品位方面不是很高,有的甚至道德沦丧。这种人,就有人格缺陷。人格诸要素的形成不是同步的,不…  相似文献   

15.
高瑛 《教师》2008,(5):7-8
教师的思想、行为、气质、风度、性格、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说过:“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品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马卡连科也说:“教师个人的榜样,乃是使青年人心灵开花结果的阳光。”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修养人格。  相似文献   

16.
谈教师人格的自我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是成功的教师,无论他是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烛照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  相似文献   

17.
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性格气质、习惯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依照个人或某些人的旨意顺势而成,而且经常受到其所处环境、氛围等"软约束"和"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讲,无意识教育决不是有意识教育的副产品和附属物,只有对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同样了解,才是对思想品德课教育全面、完整的把握.因此,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初中思想品德课运用无意识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课的威力是靠真理的力量。所谓真理的力量,是指政治教师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谓人格的力量,是指政治教师个人的政治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意志作风等,即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真理的力量是巨大的,然而真理的力量通过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政治教师的人品示范作用十分重要。一、政治教师要具有优良的政治品格在人格因素中,政治品格居于第一位,它体现在政治教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中。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  相似文献   

19.
人格,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重要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品德、性格、气质、知识、能力、情趣、追求等。著名教育家乌申斯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一个人整体...  相似文献   

20.
林刚 《甘肃教育》2003,(11):8-8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全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师范的学生都是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良好健全的人格培养是学生思想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