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房宫赋》炼意深,凝练精警颇绝伦。岂料“后人”迷魂阵,懵懂几多译评人!  相似文献   

2.
城乡两栖人: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群体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许多农民背起行囊,带着几多憧憬,几多希冀,离开贫穷而又令人眷恋的故乡,走向城市,开始务工、经商的征程.这些人,通常被称为“农民工“,简称“民工“.也有人按照他们的去向和工作性质,称之为“进城务工人员“.……  相似文献   

3.
肖传国前传     
一个成长于“文革”年代,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入大学,成为研究生教育恢复以后的第一批入选者,赶上出国潮,最终又成为“海归”把事业建立在自己家乡的人。他个人奋斗的故事中,折射出历史性转折的时代背景。而这个幸运儿最终以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方式。给人留下几多感慨、思索和困惑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导语便是这“眼睛”里送出的第一层“秋波”,导语有无神采,决定着读者能否对你的新闻“一见钟情”。常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新闻,又何尝不是呢!干记者的人,谁心中没有几多遗憾!回头望望,我们写出的那一条条消息、通讯、特写的导语,有多少是经过苦心锤炼而独出心裁的,有多少是凑凑合合、得过且过而草草出场  相似文献   

5.
许绍连 《青年记者》2012,(12):15-16
很多人对4年前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收获51枚金牌还记忆深刻,伦敦奥运会中国军团收获几多的命题便又摆在大家面前了.奥运会,就这样以一种既让人充满期待,又让人始料难及的方式,成为体育新闻工作者4年一度的“大餐”.  相似文献   

6.
“新闻线人”又称“新闻报料人”,有学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通过提供新闻线索而从新闻媒体获得报酬的人”。在我国,“报料”最早兴盛于香港,称为“爆料”,这一词在内地首先为广东媒体效仿,并很快为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成都、深圳、武汉等地的媒体接受。而央视的焦点访谈则是较早受惠于“报料”的栏目,在其播出早期,依靠“报料”,挖掘出大量有重大价值的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说到美国媒体,“自由”和“保守”常常成为颇有兴趣的话题:一方面,很多人对近年来美国媒体的保守化倾向感到忧心忡忡,而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许多知名电视节目和报纸又被指责为有严重的“自由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8.
广播电视报以其与“广播电视”的边缘相关性而区别于其他报纸,又因其“报”的性质,而不等同于广播电视,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广播电视报”必须而且只能是对广播电视领域的补充、进一步的开发,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突出其服务性,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云 南 怒 江 州 的人 们 希 望 能 迅 速 脱贫 致 富 奔 小 康 ,因 而面 临 “人 道 ”与 “兽道 之 争 ;加 拿 大 马 ”达 连 岛 的 阿 卡 迪 亚人 也 陷 入 了 人 道 “ ”与 “兽 道 ”的 漩 涡 。那么 ,有 什 么 方 法 能 产生 双赢 的 结局 呢 ?  相似文献   

10.
学会坚韧     
洪武 《新闻界》2003,(1):64-64
我在学校读书时就爱好写作,参加工作后便一直业余为报社写稿。这中间,有辛苦,有烦恼,几度欲“洗笔不干”。每每于此,我便想起一位老编辑的“看准了就坚韧不拔地干下去”这一句良言,又振作精神,苦其心志,磨炼坚韧,奋笔如初。44年过去了,一万六千多天哪。我手中的笔,从青年握到老年,可算从未中断,越写越有劲。坚韧,虽然使我熬了许多夜,抽了许多烟,耗了我许多纸,受了许多冤,但它更给我几多欢乐,几多欣慰。如今,我这个当年仅有中专文化又从未经过新闻专业培训的“门外汉”,不仅能写新闻,还会写散文、杂文等多种文体,每…  相似文献   

11.
干练、白净的高文苏,尽管已是“腕级”记者,却依然保持着多少年的谦逊,见了哪怕是一个初次相识的战士,也会露出和霭的微笑。但你若是以为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的人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常常的,当别人豪言壮语地描绘将来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不动声色地制造着一声又一声“惊雷”! 智慧而又勇敢,这便是高艾苏留给我的印象。 没有称号的勇士 如果高艾苏的那些经历和成绩发生在部队中某个人的身上,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呢?也许会被授予称号?我常常这样想。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自己立过7次功的荣誉感到不…  相似文献   

12.
《大观周刊》2006,(45):69-69
“龙泉”这个名字不仅很富有诗意.且而还浓郁出几多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3.
所谓“无头档案”,是指查不到档案人下落的干部人事档案或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如有的人调离了原单位,人走档案未走,久而久之,人档脱节,找不到档案人下落,便成了“无头档案”;有的人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入伍,入伍前的人事档案仍留在原单位,退伍后又分到另一单位,时间久了,未转出的这部分档案因存档部门不知人调到何地也成了“无头档案”。 一、“无头档案”产生的主要原因 1、干部主管机关变动与档案的流动未同步进行。产生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第一,干部人事管理部门工作制度不健全,人员调动长期不通知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人…  相似文献   

14.
在绝大多数媒体上,关于领导,人活动的新闻就这样两种:一是会议,二是视察。领导开会也叫“出席会议”或“到会讲话”,但不能叫“参加会议”,因为那是指主席台下面的人。有时领导到会还可以叫“亲临会议”,或“亲切接见与会人员”,因为领导日理万机,仅在会上露一下脸就忙别的去了。而为了体现领导亲民、务实、民主,党政要员的视察一般在正规媒体上出现时都被称为“调研”,偶尔也会称“考察”、“检查”。  相似文献   

15.
满怀青春激情、满脑子的壮志凌云、满载信心的勇往直前之时,我校广播站发下招聘通知,于是我就像“正寻找水的鱼”———满怀信心地去“应聘”。面对那正规而肃静的氛围,面对那陌生而严肃的裁判员,面对众多而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一向“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我还是有点紧张,听着递进式一个个的名字,却怎样也专不下心去听、记别人的介绍词。这样的心态仿佛是自私的———只顾自己;仿佛是难忍的———注重结果;仿佛又是勇敢的———追求进步。终于点到自己的名字,很激动而又故作自然地站起;很想快步而又有意放慢地走过去;很想心平气和却…  相似文献   

16.
陈茜 《新闻记者》2005,(2):54-54
2004年11月21日8时21分,震惊全国的“包头空难”发生。这次空难造成了55人丧生的惨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对于这样一个影响巨大而又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媒体自然会给予很大的关注。从空难发生起,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上的报道便层出不穷。各家媒体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了空难的相关情况,“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的信息带给受众”成了各家媒体力争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生肖轮回,周而复始,又逢蛇年。蛇年到来,不禁使人想起成语“画蛇添足”。古代画画,有人“画蛇添足”,留下了千古笑柄。殊不知,如今舞文弄墨者“画蛇添足”的也不乏其人。现举以下几例,在时下的一些报刊上屡见不鲜,足见一斑。 英雄凯旋──外加“归来”,非要写成“英雄凯旋归来”不可。其实“归来”二字系蛇足之笔。因为“凯”即胜利,“旋”即归来。否则岂不成为“英雄胜利归来归来”了吗? 许多报刊──外加“杂志”,非要写成“许多报刊杂志”不可,这“杂志”二字实属多余。因为“报刊”本身就包括报纸杂志。否则岂不成为“报纸…  相似文献   

18.
"无人新闻"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多 《新闻记者》2005,(3):18-19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新闻媒体中,“人”的缺位一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新闻实践中由于对“人”的忽视而制造的“无人新闻”比比皆是。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的新闻里没有人的存在,而是说新闻中缺少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关怀,缺少一种对人的命运、情感、生存状态等真正的体贴、关心、重视乃至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鸿雁是传播信息的使者,是有着远大志向而又团结的吉祥之鸟。它们在头雁的带领下,按时从远方飞来,带来人们期盼已久的书信 (鸿雁传书 )。在今天的古城西安,也有这样一个群雁般团结而又富有战斗力的团队,他们像蜜蜂一样辛勤地采撷有价值的新闻,传播真善美,抨击假丑恶,坚守良知,昭显正义,他们就是《西安晚报》“黄亚平热线”的记者们。   “黄亚平热线”是在原《西安晚报》夜间记者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该报进行新闻创新的改革成果。 2000年 1月 24日,以“全天守候,编读互动”为主要特征,以及时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拍案而起”常常可见诸有关反腐的新闻中,拍案而起的人往往是地方党政的首长。这些领导得知下面的基层干部胡作非为、贿赂公行、横行乡里。常常义愤填膺,拍案痛斥。“拍案而起”一词用在这里,既可传领导此刻愤慨的神情。又可表其痛治积弊的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