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江两河”地区农田灌溉条件的分析,阐明了西藏区内以“一江两河”地区为主的广大农田深受干旱、降水特性及强烈蒸发的严重影响,因而提出了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殷切希望,并且更进一步阐述了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问题,从而大胆提出了解决区内“一江两河”地区水源问题的几种有效措施,以满足西藏区内广大农田的灌溉问题。  相似文献   

2.
由西藏“一江两河”开发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共同发起,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承办的“西藏‘一江两河’及尼洋河流域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2月11—13日在北京举行。来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及有关部门领导共110余人出席了会议。他们当中既有国内外知名的老科学家,也有年轻一代的科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李晖 《西藏科技》1996,(1):53-56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亚高山落叶灌丛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本文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对该类灌丛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出初步意义,期造福于当地人民。  相似文献   

4.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西藏"一江两河"农区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必然对该区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一江两河"地区主要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平均气温、≥0℃和≥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作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指标,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热量资源变化在年内的分配。结果表明:①"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增温以冬季最为明显;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②研究区主要代表气象站点表现出≥0℃和≥10℃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的趋势;③从研究区各站点逐月积温年际变化来看,≥0℃积温在春季增幅明显,尤其以3月积温增加明显;≥10℃积温8-10月增加幅度较其他月份明显;④热量资源的增加正值作物或牧草生长始末期,热量的增加将影响作物或牧草的生长,如拉萨地区适宜冬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  相似文献   

5.
游珍  封志明  杨艳昭  施慧  李鹏 《资源科学》2020,42(2):394-406
人居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科学评价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则是解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基于已有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完成了西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表明:①基于条件规则的综合评价法更适合进行西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②西藏超过3/4的区域为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大部分分布在藏西北地区;临界适宜地区面积占比为16.78%,主要分布在一江两河地区、昌都市澜沧江上游以及山南和林芝北部地区;适宜地区面积占比仅为5.83%,集中分布在藏东南、一江两河和澜沧江上游的河谷绿洲地带;③西藏不同类型乡村居民点的分布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有很强的一致性,反映人类生活的乡镇驻地及村庄居民点分布占比随着人居环境适宜程度的增强而增加,代表高原牧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放牧点和古塔庙宇及文物古迹两类乡村居民点则反之,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西藏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和分区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区“一江两河”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的限制,天然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造林难度较大,文章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适宜种植的林种和树种,对在该地区进一步推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长进 《资源科学》1991,13(5):35-39
“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东起桑日,西抵拉孜,南至藏南高原湖盆,北达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含18个县市(区)。位于北纬28—31°,东经87—93°之间,总面积6.57万km~2。是西藏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在自治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也是西藏人口集中,农村能源短缺的地区。本区共有10.7万户,76.42万人口,其中59.54万农牧民在农村、牧区生产和生活,至今他们仍以牛粪、草皮做为生  相似文献   

8.
《西藏科技》2005,(8):35
日喀则地区白朗县是西藏的农业大县,属于“一江两河”流域综合开发县。由于种种原因,农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农业发展滞后,截止1998年全县人均收入只有1200元。  相似文献   

9.
梁飚 《资源科学》1991,13(1):48-51
一、“一江两河”地区自然概况 “一江两河”地区主要指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及拉萨河和年楚河流域。按行政区划有拉萨、达孜、墨竹工卡、林周、堆龙德庆、曲水、尼木、贡嘎、扎囊、琼结、乃东、桑日、日喀则、江孜、白朗、南木林、谢通门、拉孜等18个县(市)。 “一江两河”地区南临喜马拉雅山脉,北靠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是藏南谷地的主体部分,气候温和湿润,水热条件较好。例如,拉萨年平均气温8℃左右,全年无霜期4—5个月,年降水量400—500mm。雅鲁藏布江中游为典型的河谷地形,除有拉孜—仁布宽谷,曲水—泽当  相似文献   

10.
郑伟琦 《资源科学》1992,14(2):8-14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指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两大支流——年楚河与拉萨河流域。它位于西藏自治区的腹部,东起山南地区桑日县,西止于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北部与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相接,南部与藏南高原相邻,共包括拉萨市、日喀则地区和山南地区的18个县、市(区)。它是西藏自治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和最主要的农区之一,在西藏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该流域将作为西藏的农业基地、商品粮基地、畜产品基地和科技推广基地得到优先发展和重  相似文献   

11.
"参考文献"与"引文"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晓军  王昕 《情报科学》2000,18(2):180-181,184
"参考文献"、"引文"是文献计量学中引文分析法常用的两个学术用语,针对目前某些文献中对这两个术语使用比较混乱的现象,本文从信息的角度论述了这两个术语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確理解權利要求的内容是審理專利侵權訴訟案件和專利確權案件的基礎。而對權利要求的理解離不開對權利要求自身内容的解讀和專利説明書的解釋。一項權利要求由若干技術特徵構成,解讀一項權利要求時,不僅要正確解讀權利要求中每一個技術特徵自身的含義,而且要考慮各技術特徵之間的關係。  相似文献   

13.
吴志春 《科教文汇》2014,(36):223-224
“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文试图对“根”与“跟”的神话哲理进行阐述,并在文学哲学等领域探讨文化寻根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词源的角度考证了“China”的词源研究现状并从历史、地理等的角度考证了“中国”一词的来源。同时,本文以英汉对比语言学的视角对两者作深入比较研究。“China”和“中国”在语言所指及能指上是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中国幼儿园课程正在从限制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课程有了不确定性。如何处理在这个转变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就幼儿园课程中的"开放"和"限制"这一对矛盾进行探讨,旨在为教师提供借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韦佳 《大众科技》2016,(10):124-125
文章先从音乐的角度对《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进行剖析,然后通过《孙子兵法》进一步分析《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  相似文献   

17.
陈光霓 《科教文汇》2012,(25):86-86,91
讲述故事的游吟诗人和歌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播者。文章以传统西藏的说唱艺人"仲肯"和古希腊诗人"荷马"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和对照游吟诗人的共通之处,说明故事的讲述人在"行走"中不仅完成了史诗的创编、演述和流布,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起了凝聚群族认同的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18.
儒家自孔子开始,便提出"由己"与"由人"的不同。孟子继承孔子"由己"与"由人"的区分,将人间之事作了"在我"和"在外"的两种理解,并进一步从天道与性命贯通的角度为此种区分和理解寻求形而上的依据。由此彰显出孟子对"天"和"命"的两种不同理解与区分:"天"有"义理之天"和"运命之天"的不同,而天所赋予于人者为"命",因此"命"就有"义命"和"时命"的区别。"义命"和"时命"的区别又决定了人间事物有"求在我者"和"求在外者"的两种区分。  相似文献   

19.
"中文雅虎"和"航海导航"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锦泉 《情报科学》2000,18(2):172-173
文章通过简要描述"中文雅虎"和"航海导航"引擎的特性,揭示了搜索引擎内在本质.使用户能够较全面地了解中文搜索引擎的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入手,通过对笛卡尔与胡塞尔有关“自我”与“思维”关系的不同看法作一比较,来看胡塞尔对这一关系的重新界定在哲学认知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