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启动。即将在具有全球地学意义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上”的江苏东海县开钻的5000米深井,这将是我国第一口大陆科学深井。这项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深井是当代地球科学的一项大型科学工程,在获取地球深部信息方面,将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口深井。  相似文献   

2.
黄中 《百科知识》2000,(5):25-25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启动,将在具有全球地学意义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上的江苏东海县开钻的5000米深井,是我国第一口大陆科学深井。这项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望远镜”的深井是当代地球科学的一项大型科学工程,在获取地球深部信息方面,将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口深井。 到目前为止,人类开发太空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等为探索和开发近  相似文献   

3.
科学钻探是获取地球深部物质和了解地球内部信息直接、有效和可靠的方法,是地球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也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科学钻探井被誉为人类的“入地望远镜”,科学钻探钻机被称为地球内部物质的“采样器”。  相似文献   

4.
《科技广场》2003,(7):44-44
据报道,为了揭开地球内部的奥秘,科学家们要给地球深深地钻上几个窟窿。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对地球内部进行探测,但由于坚硬地壳岩石的阻隔,迄今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仍然所知甚少。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一个与之相呼应的“入地”科学钻探计划应运而生,这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型科学钻探工程。科学钻探是通过钻孔获取岩芯、岩屑、岩层中的液体(气体和液体),以及通过地球物理测井和在钻孔中安放仪器进行长期观测,来获取地下的各种信息。尽管给地球钻个深洞当“望远镜”很难,但科学家们却没有望而却步。科学钻探始于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5.
江燕 《百科知识》2001,(11):38-40
继陆地、海洋、大气层之后,人类利用航天技术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疆域,这就是大气层外面的宇宙空间,联合国称其为“外层空间”,我国习惯简称为“太空”。与人类在地球上已活动了百万年历史相比,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还不到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6.
《百科知识》2001,(11):11-12
“上天入地”曾是人类的梦想。而今,“上天”的梦早已实现,人类的足迹留在了太空,而“入地”似乎“要比登天还难”。2001年8月,中国的“入地”计划正式开始行动——5000米深的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镇开钻。  相似文献   

7.
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唯一场所,通过深部探测了解地下的物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不仅是人类探求自然奥秘的必然过程,更是人类汲取资源、保障自身安全的基本需要。2008年,我国启动了“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英文简写SinoProbe),标志着我国地球科学的深部探测计划拉开帷幕。“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设9个项目,其中第7项目(SinoProbe-07)“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数值模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覆盖中国大陆不同构造单元主要岩石类型物性参数数据库,构建包含三维计算模拟需要的网格库、三维有限单元法计算程序库及可视化工具的计算平台,对典型问题进行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8.
在苏联,正在按照一项包括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以及研制深部钻探新技术的庞大综合性计划轮廓,研究地壳上地幔中发生的复杂作用过程,在波罗的海地盾边缘的可拉半岛上进行的首次深部钻探,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整个地球早期大陆地壳的结构和演化.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I0015-I0016
科技日报讯这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地球未来的数学模型。如果人类从来没有进行过集约化养殖,地球又是怎样一番面貌。这个“错误”大概算是“马丁利”所作的第一个预测吧。科学家打造“虚拟地球”演绎物种兴衰 可在全球规模上模拟所有生物互动方式 这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地球未来的数学模型。它可以告诉我们,如果所有的蜜蜂消失了,环境会怎么样;大熊猫灭绝后,世界将有什么不同;如果人类从来没有进行过集约化养殖,地球又是怎样一番面貌。这就是微软科学家开发的“马丁利(Madingley)”模型,也是第一个在全球规模上模拟所有生物互动方式的计算机模型。  相似文献   

10.
科学钻探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的“深海钻探计划”,如今在世界上已实施了40年,有13个国家打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科学探测钻孔,其中4000米以上的深孔有20口。然而,地质学家欢呼的所谓“地球科学大规模研究进入一个新时代”同庞大的地球相比,至多不过是蚊子在大象肚皮上叮了一口。大陆深钻计划的钻进度只及地球半径的2.2‰,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无法从我们星球更深的地方取得用来检验其内部结构的样品。地心探测器最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位行星科学教授正在筹划一项耗资100亿美元的宏伟计划:向地心发射一个探测器。这位教授的设想十…  相似文献   

11.
团结 奋进     
科学和技术是创造未来的力量与途径,在科学和技术进步中,人类将形成新的高尚的一代;地球是人类活动的平台,是人类的立足之地,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善待地球,过分“改造”它,必定会吃到她赐予的“苦果”的,这一点要切切记住。而地球科学则是我们认识地球,处理好与地球关系的基础,归根到底地球科学也应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1864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在其所著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描写了一个有着大海、蘑菇森林和远古巨兽的地下世界,表露了人类对地球深部奥秘的揣测想象与强烈好奇。根据科学探测,地球深部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和矿产,是支撑人类发展的重要资源库。20世纪70年代起,发达国家开始对地球深部展开探测,并将其视为前沿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但是,地层深处遍布坚硬的岩石,还有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让入地比登天、下海更难。2008年,我国启动“地球深部探测专项”,拉开了中国“入地计划”的序幕。历时十余年,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未来,向地球深部进军将成为我国保障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选择。那么,地球深部到底蕴藏着什么奥秘?  相似文献   

13.
深部地质矿产调查过程中,调查手段和方法主要采用的是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化探、遥感、现场编录等。其中钻探在于深部资源的勘探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深部钻探施工中获取地下岩(矿)心可以有效地判断矿区深部的地质情况。如何提高深部钻探取芯质量,提高取芯采取率,文章从优选深部钻探岩矿取芯设备、优化钻探取芯施工工艺和方法、完善钻探取芯质量保障措施、选拔优秀施工管理技术人员等若干个方面,提出了独特的想法,使得在深部钻探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钻探岩(矿)心采取率,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4.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也没有完全了解这颗绿色星球的全貌。比如,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位于地球内部的物质都在进行一些什么反应?发生一些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现在,来自地球内部的中微子为人们张开了一双探测地球内部的眼睛。中微子,宇宙中的信使中微子是基本粒子的一种,它有一种奇特的性质,那就是与其他物质几乎不发生任何反应,而且穿透力极强,任何物质都很难阻挡它。大批中微子不论碰上什么东西,都可以轻易地一穿而过还不受任何影响。它们成千…  相似文献   

15.
杨阳 《百科知识》2016,(4):33-34
正尽管人们已经有能力在另一个星球上着陆,但是对于脚下地球的内部结构,人们还知之甚少。地球内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是否真如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地心游记》所描述的模样?近日,由美国、英国、中国等12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登上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开始在印度洋进行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第一次大洋钻探。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打穿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这项科研  相似文献   

16.
吴凡 《百科知识》2007,(12S):36-36
在人类已可以成功发射探测器到地外行星进行宇宙探测的今天,地球内部仍然是人类鞭长莫及的未知领域。占地球中心部分的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地球科学的一大谜。随着最近研究的深入,关于地核的形成,科学家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正地球,是人类及万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揭示地球深部奥秘,是解决人类能源、资源和生存空间等问题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地球深部充斥着坚硬的岩石,处于高温高压极端环境,深地探测技术不成熟,致使人类对地球深部仍知之甚少。地球内部物质是怎么分布和运动的?能量是怎么转移的?对人类生存的表生环境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一系列基础问题仍悬而未决,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类对地球深部的探索和应用。因此,2010年,  相似文献   

18.
<正>为什么太阳系中只有我们地球上有动植物,并且进化出了人类这样高级的智慧生命?大家或许会说,是因为地球上有水,有氧气,还有适宜的温度。但可能大家没注意到,还有一个条件是必备的,那就是还必须要有一块稳定的大陆,这样才有可能使动植物的进化成果得以保存,并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幸运的大陆数十亿年来,生物一直在地球广褒的大陆上生息繁衍,它为人们提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科技新时代》2004,(4):6-7
看了《怎么处置“哈勃”》(见3月号)一文后,我不禁想到了曾为人类的太空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未来。一个美英专家小组发布报告认为,“哈勃”太空望远镜未来可能有3种命运。其中最理想的一种是在2010年前发射两架航天飞机去维修,以延长这台望远镜的寿命,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科学观测能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有人归结了历史上最颠覆认知的十大科学发现,读后颇有所感。 这些科学发现中,开宗明义的第一条就是地球并非宇宙中心,地球只是宇宙中再渺小不过的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而在上世纪初的中国,连“地球”这一名词都是匪夷所思的:全体国人几乎都相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千古不易,中国就是一个四海归一、八方来朝的中心之国。如果不是哥白尼振臂一呼,对自己的主张至死不悔;如果不是伽利略等发明望远镜,不断寻找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证据,并以这些铁证、几代人的时间,最终才让世人折服。时至今日,若依我们的感觉,目睹日落日出,云聚云散,哪里有半点大地在自转又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迹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