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生活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是德宏州主体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蕴藏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山居农耕民族,在其曲折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刀耕火种农耕文化体系。在这种农耕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生态文化。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传承和保护好原有的生态文化,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6):22-23
生态问题,已成为世界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我国生态文明观已经由一种理论上升为一种国家制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策,对于生态文明理论的探究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中国学者从传统文化中的有关伦理思想为解决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提供思想依据,这无可厚非。但传统文化的产生基础、文化的历史传承及不同学者的主观因素等的影响,或者一些学者是牵强附会的解释,实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是不科学的。本文从当前比较盛行几种观点,谈谈对传统文化的中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理论关系上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方洁 《文教资料》2020,(6):64-67
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意识的内涵关系看,生态意识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为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提供"原动力".湖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是一个重要问题,表现为:公民生态意识水平存在差距、意识和行为难以一致、自主性不足、配套服务不健全等.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湖州公民生态意识培养,培育公民生态价值自觉,有利于推进新时代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儒道佛三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从生态伦理、休闲理念和养生之道等三个方面对儒、道、佛三家学说进行剖析,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从中找到有益的启迪和借鉴,丰富和拓展生态养生内涵,促进生态养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五山模式"试图在中国农村建立一种以生态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新型生态观.这是一种与传统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相对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既不是"反自然",也不是"自然主义".它是对传统自然观的革命,表现为对人与自然研究的并重,以整体性把握内在统一性的新方法论;"五山模式"项目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建构了当地新型的生态文化观念,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作用下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生态文化观念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化综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杨熙超 《海外英语》2013,(7X):141-142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的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的十余年,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与"和谐"的生态学研究,为生态翻译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文化底蕴。该文首先介绍生态翻译学的含义以及产生的背景和发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翻译学的影响力,最后得出结论生态翻译学在中国必将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戏剧文化生态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文化生态学是文化生态学的构成之一,是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戏剧,把戏剧作为一种文化类型、一种有生命的艺术种类,从而总结其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繁衍、蜕变、变种、退化或消亡的规律。综合梳理文化生态学视野下二十世纪我国的戏剧研究,探究戏剧在特定文化生态中演变动因和历程、戏剧与其存身的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思考如何通过文化生态的调整来保护、振兴传统戏剧和通过戏剧的保护、振兴推进多元、和谐、均衡的文化生态建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保护和振兴中国传统戏剧等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不仅是要扶持某一地、某一种艺术形式,更要保护、修复、完善文化所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8.
温州生态文化建设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具有前瞻性文化观念的更新,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声.要加快温州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必须把生态文化的培育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温州生态文化建设可从加强政府官员的生态道德教育;建立与发展民间环保团体;倡行健康、环保的"绿色民俗";营造良好的物态文化氛围等多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对其进行挖掘梳理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在理念上的困境。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固有规律思想、敬畏生命的人文主义思想等宝贵的生态思想精华。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盛唐自然诗中生态智慧的文化根源来自三个方面。一、来自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主要有佛学;道教与道家;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二、继承发展传统自然诗人陶渊明与谢灵运发现自然,贴近自然的创作传统。三、是在唐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自足自乐的庄园生活中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8-21
邢窑白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珍贵遗产,其发展与繁荣和人类历史上强盛的唐文明紧密连接在一起,占据着陶瓷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坐标。作为邢台地域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源,邢窑白瓷的研究和传承保护应该超出一般的区域性视野,放在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的流变中考量邢窑白瓷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的现实价值。而物性研究的美学立场是邢窑白瓷研究的初步尝试,以期能不囿于单一的技艺研究,探讨物性、技艺和精神在邢窑白瓷生成中的美学关联及其对当下文化生态重建的本源性的启示意义,为邢白瓷研究提供一个更宏观的生态背景和更注重器物本体的物性审美的基础视点。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文化问题是社会关系问题的表现,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建设中国的文化生态,就是要调整中国的文化定位和社会关系,把它们的关系重新理顺,成为常态。这就是文化生态建设的基本使命。其中,时空框架是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匹配,是非物质文化在社会中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我们特别需要探讨如何重建时空框架的中国属性。文化生态建设要让那些曾经被贬低的人的文化得到承认,让他们也有自主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3.
严歌苓作为移民作家,经历过"文革"和"移民"两个特殊的人生舞台,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她站在了特殊的空间维度。面对故土她的文字里具有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面对西方又具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她对于故土历史与文化的宽容与客观具有海外文学的新质,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所形成的跨文化视角对中国历史与文化具有双重解读。而《小姨多鹤》作为其代表作,对历史文化的双重解读主要展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抗日战争与文革的历史解读,另一方面是对文化冲突与传统婚姻的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原文化生态研究缘起主要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时代命题;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中原历史文化具有典型代表性,传统文化资源丰厚但开发相对滞后;广大人民群众阶段性猛增的精神文化需要与供给相对滞后;以文化生态优化杠杆,快速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其内涵结构主要包括当代中原文化的外部生存环境、主要文化圈层存在形态、发展趋势及相互之间的合理结构与发展状态、良性文化圈层对消极文化的竞争态势和能力等。主流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价值与制度形态、理论与文献形态、媒体与舆论形态、遗址与文物形态、文学与影视形态等;大众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媒体舆论与娱乐节目形态、作品产品与休闲场所形态、民俗民风与礼仪行为形态、服饰饮食与流行风尚形态等;传统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历史文献典籍保存、历史文物遗址保存、传统人文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当代中原文化生态的优化,一是促进主要文化圈层内部环境的活跃与和谐;二是促进主要文化圈层之间的协调与互补;三是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互动。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符号化是当代都市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挪用和改造,是传统的"继承"也是传统的"发明"。通过民族文化的符号化,全球化时代的都市社会赋予自己特定的文化身份,并创造了诗意栖居的文化生态空间。壮锦是广西都市文化空间中最有代表性的生态符号之一,通过对壮锦符号的运用,本已丧失本土特色的都市社会凸显了其民族特色和生态韵味,从而弱化了现代化和全球化造成的无根感和断裂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它虽然产生于与当今社会迥异的古代社会,但至今仍对现实有巨大的价值。现代社会生态危机重重,需要我们诉求于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禅学、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论证了生态的权利,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成立的伦理基础,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原则。这些都是建立当代生态文明的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现代化,是伴随中国社会现代化整个历史进程的。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活动内化和积淀的产物和表现。基本特征:半大陆——半海洋文化;农业——封建文化;血缘——生殖文化;伦理——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原生态模式——“儒道互补”;再生态模式——“儒释道合流”。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原生态模式——“五四”文化精神;再生态模式——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刘月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4):55-57,69
针对目前辽东山区的基质、斑块和廊道现状,并考虑它的历史演替进程,提出各自的景观设计方案,使之向着更有利于经济持续,生态持续的目标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对自我的审视和反思,强调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自我的把握。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进行伦理学上的解读,更有助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帮助大学生重建道德信仰。生态文明思想用传统文化解读不外乎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境合一的追求,而且通过人心向善加以实现,其教化的功能在于如何实现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20.
刘九伟 《学子》2014,(1):100-100
以艾伦·卡尔松的《从自然到人文》与斯蒂芬·R·凯勒特的《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为背景依据,分析景观设计在人与环境认知关系中的定位;提出景观设计所面临的危机;引出景观设计在社会定位上的变化;从文化与生态人类学的整体观点出发,归纳景观设计理论创新求变以应对未来挑战的新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