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霞 《教育发展研究》2007,27(22):43-46
大学研究型教学之"研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是研究领先的、研究取向的,也可以是研究为本的,或研究支持的.不同的涵义揭示了研究型教学中"研究"的不同侧重点.研究型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我们广义地而不是狭义地理解"研究";建立研究与教学源与流的联系;创造、设计和组织特定的条件和框架;使研究与教学互动和融合,形成"研究-教学-学习"的联接体.  相似文献   

2.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具有鲜明的性质特征。了解并贯彻其教育性对于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有重要作用。从写作教学过程——命题、准备、写作和评改四个阶段分别论述其教育性。每一阶段分条析理地论述教育性的表现及措施。  相似文献   

3.
数学命题教学的"温故知新"策略是指按照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来进行命题教学的一种策略.实施数学命题教学的"温故知新"策略的有效途径有3个:数学命题的下位学习可用演绎的方式来进行;数学命题的上位学习可用归纳和概括的方式来进行;数学命题的并列学习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式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不能一概而论。第一,当“教学”和“教育”这两个概念都赋予“好教育”的内涵时,教学则永远具有教育性;第二,当“教学”和“教育”这两个概念都赋予“中性”的内涵,并且互不冲突时,教学则永远具有教育性;第三,当“教学”和“教育”这两个概念相互冲突时,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就成了一个矛盾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冯契德性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理论为德性"是冯契哲学的主要命题之一,有关这一命题的论述构成了冯契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从德性论的角度对之加以分析,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这一思想的内涵与特性,及这一命题得以成立的诸理论条件和实践条件.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开始向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转变,这一角度的改变使得高等数学所承担的使命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从教育性的单一角色转向了教育性和工具性的双重角色.为适应新形势,数学教学工作者必须作如下改变,一是要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观念,从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旧观念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观念上来;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优化和重组,改变数学自身的"枯燥"形象;三是要将数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着力体现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数学中的反例是指符合某个命题的条件,但是又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也就是一种指出某命题不成立的例子.反例运用在判断题和选择题这两类题型中比较多,如果要想检验一句话正确与否,我们可以列举出一个满足该命题条件的反面例子来证明这句话是错误的.在数学发展史上,恰当地反例推进了数学前进的步伐,反例和证明在数学中的地位同等重要.数学的探究学习主要是提出证明过程和构成反例,一个数学真命题需要在所给定的条件下,运用严密的方法以及逻辑推理来得  相似文献   

8.
"反证法"思想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证法就是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命题成立的方法.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是:(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2)从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与条件、定理、公理、定义、性质等相矛盾的结论;(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这种思想在初、高中数学,特别是高中数学中有广泛的运用.教材中给出的例题、练习、习题都是反证法的简单运用,在解决较难的题目时更体现出这种思想的优越性,现列举几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学是永远具有教育性的。不同学者对此持不同的观点。为什么会存在不同的分歧.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是对“教学”和“教育”这两个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本文认为,“教学”和“教育”这两个概念的“方向”一致时,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就成为一种必然。否则,就成了一个矛盾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一、讲"审题" 即讲出命题意图.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讲评时,要结合高考地理题的几种题型,告诉学生如何审题.一般来说,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二审":一审材料,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二审题问,明确答题要求和限制条件.综合题中的读图分析题的审题主要是"四审":审定地理图表类型及承载的知识信息;审定解答对象;审定限制条件;审定学科之间的契合点.此外,还要结合具体试题,告诉学生哪些是题中的关键字、词、句以及地图符号,其实质性的要求是什么.从而弄懂题意,找到答题的"切入口",打开解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尚十分突出。因此,必须树立“全纳教育”理念,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唤醒学生学习兴趣,使人人参与,人人学有所得,从而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国内高校"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立足本校具体情况,进行"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完成了必要性分析、建设内容设计、案例及文末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工作面临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单一的思政课程已经不能驾驭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需要,各类课程需要和思政课程携手前行,将思政教育与高职英语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对学生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合理的价值观引导,实现"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当前,"课程思政"与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融合,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师资队伍、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文章对"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5.
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打下不灭印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一代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决绝批判载入史册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或偏颇被越来越多的评说的今天,本文认为,重新肯认五四新青年激烈批判态度中蕴贯的那份谋求再造华夏文明的真切意向,重新肯认那不为时光流逝而减色的历史价值,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结合其课程内容特点和对应的岗位能力,创设了“双主线、三层面”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按照层级递进、互浸互融开展课程思政,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应用与推广,取得了“思政育人,专业强人”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以人为本"人学思想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解读。从人学的视角来看,邓小平在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以“人民是目的”、“人民是主体”、“人民是准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以人为本”人学思想。研究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六经皆史"和"六经皆为孔子所作"的观点由来已久.本文拟对刘知几、陈傅良、章学诚等历代不同学者的"六经皆史"观进行剖析,揭示其内容的各自差异,说明各自的主张具有其合理性,受到当时的时代思想所影响.最后提出不能用现代的史标准去衡量古人的史.  相似文献   

19.
《指南录后序》中的“都督诸路军马”许多人理解为“统领各路军队”。其实,除此意义之外,“都督诸路军马”还是宋代官职名称,不常置,常由宰相、枢密使兼任。在《指南录后序》一文中,“都督诸路军马”应为官职名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