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调查咨询、系统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与分析,总结了评价体系的基本准则,设计出四个类别三级指标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和检验。对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高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体育课程"新课标"的背景下,从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视角,检视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然状态,指出了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前瞻性地规划专业定位,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办学条件、质量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改革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高等体育专业乒乓球教学"重物轻人"问题,提出变乒乓球"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变"技能传习"为"文化传承",构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乒乓球教育课程新体系,即将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4.
教育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必要内容和重要条件,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已被社会所认知。教育理念模糊、办学主体与生源结构特殊、法律法规文件失效、危机凸显、体育职业教育体系失衡是当前我国体育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而依据大的宏观背景,体育职业教育将朝着:教育体系从单一走向多元、供给与需求进一步走向市场化、教育形式从独立走向融合、人才培养走向人文化与高移化、师资队伍进一步"双师"化、法制保障走向系统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所以,必须明确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中的经济职能。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体育院校,应该办成既是教育实体,又是经济实体;既要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又要培养社会主义的通才。使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使体育教育的要求与社会改革中对人才需求由数量方面向质量效益的转变相协调,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与跨世纪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相符合。为此,必须建立高等体育院校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和体制。这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和完善的出发点,也是考虑跨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体育社会化的发展,愈来愈要求高等体育教育打破单一的教育模式,主动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多元化目标。本文试图从多角度进行一些分析与探讨,以冲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为高等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接轨,构建新的体育教育理论框架,提供一种新的观念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高等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独立设置的体育院校,但办学模式不尽相同,特性也不尽一致。作为我国体育和高等教育融合产物的体育高等教育,是在学习苏联教育时,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经历了单一的师范型向师范教育与总体体育的结合,再到以体育为主,多学科发展的模式。高等体育教育特性与模式的形成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传统紧密相依。从理论上弄清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和模式,把握好前进方向,对于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3+1"教育模式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表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施"3+1"教育模式,在学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企事业单位群众体育开展和体育人才引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认为,"3+1"教育模式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9.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把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近代体育的发展综合起来考量,结合在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对近代高等体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制度、思想、事件等,将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萌芽期(1840年-1912年),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探索期(1912年-1927年),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成熟期(1927年-1937年),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困难时期(1937年-1949年)。进而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在各个阶段的背景、概貌和特点进行分析,其中又从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学生情况等方面对各阶段的发展概貌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得到了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内外部动力的相互作用、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保持好与国家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好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等启示。对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并从中找寻经验规律,在为当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参考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估标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1世纪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趋势,从体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入手,对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体育课程实施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进行研究探讨.旨在为促进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估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价方法,采用专家调查法对各指标进行了筛选,借助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建立了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程。研究结论:建立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包括"管理制度"、"体质健康"、"过程评价"、"师资状况"、"基础保障"5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归一化处理后5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216,0.210,0.199,0.198,0.176;根据因子载荷矩阵确定了二级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得到了指标最终权重,并建立了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价方程;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程可直接用于对地区或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状况评价。  相似文献   

12.
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中应该同时贯彻生命化教育理念,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是唯一能够在提升学生自然生命质量的基础上,兼顾发展学生精神生命及社会生命的课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体育课程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应该坚持"生命第一"的教育理念,为追加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健康存量服务;为培育大学生的精神生命服务,为大学生创造体育休闲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服务。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等教育新理念应成为高校终身体育价值取向的新内涵。新时期,基于价值新取向的我国高校终身体育改革,其指导思想应实现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变;其实践体系应通过"健康教育"、"综合能力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等途径实现由单一领域向多元领域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国内体育学术和体育媒体中“体育”一词的翻译之争,分析乱象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探索学术界概念之争,为解决“体育”一词翻译难题提供一条有理论依据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童年消逝”是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提出的一个论点,其列举的表象在当代中国也逐渐呈现。童年消逝现象对人的身心成长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也对原来的社会道德体系产生巨大冲击。教育的责任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体育活动又是丰富情感体验,帮助人格完善的重要方法。学校体育工作应置身于“童年消逝”这一特殊社会背景下,积极调整教学思路,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帮助他们健康地完成社会化过渡。。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有关"体教结合"以及社会评价方面的文献、书籍等资料,结合专家建议与问卷统计结果,以河南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为依据,结合传统校与体校的对比分析,从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及运动员家长四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探寻适合河南省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采用调查和教学实验等方法,对如何在体育教育专业术科选修课程中构建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智力技能合二而一的“体智式”教学模式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体智式”教学模式能够建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学目标体系、“主题式”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操作、客观性与科学性学习评价等新的教学模式框架;此教学模式能够使术科与学科相互融洽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实现了由传统的术科单一化教学目标——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向现代的术科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学技能、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目标转变,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8.
基于体育锻炼促进理论与社会需求,在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关于体育锻炼心理效益的相关研究,编制了《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定量表》。该表由主观感知、人际适应、情绪体验、身体自我概念和挫折应对五个维度构成。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量表具有可靠的信效度,可作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心理效益的评定工具。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院校所开设的体育人文类课程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发现,体育人文社科类课程学生评价的总体满意度、系统度、完整度、成熟度处于一般水平;教材的错误率低,反应较好,但在语言的可读性方面差强人意;学校体育学和体育心理学评价较高,体育法规和体育休闲较差。因而加强体育人文社科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就显得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构建该课程的评价体系是教改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从高职基础会计课程评价标准的确立入手,通过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进行考察,借助于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他评和自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