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暴力美学"是由"暴力"与"美学"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词汇相结合、经由纯粹趣味的追求演变成的一种电影风格和形式体系。作为一种美学主张,暴力美学消解了观众对暴力的恐惧,提供给观众特殊的形式感,承载着伦理与教化,折射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本文以暴力美学为切入点,探讨东西方暴力电影在场景铺排、艺术展示和表现方式上风格迥异的美学表达,通过对东西方电影中暴力美学运用进行比较,审视并深度挖掘电影中暴力美学的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2.
电影预告片作为电影上映之前的宣传手段,已经成为观众最终踏入影院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预告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广告吸引观众消费,其包含的内容就要想方设法引起观众的观影欲望。本文欲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对中西方电影预告片的对比,研究电影预告片是如何以受众的文化审美为出发点来制作预告片。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电影的核心意义是表达出导演对于审美的直接观念,但笔者认为,导演所营造的乌托邦世界其实也就是某一人群心中某一空间的整体投影。因此电影文学既是导演的美学表达,也是观众的美学对应。文章本着研究世界电影文学的最宏观目的,通过比对中外电影文学中美学思想的差异和中外电影审美观,分别描绘了中外电影文学的美学特征,望文章内容可为读者起到一些文学剖析层面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影艺术是以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叙事、达意、抒情的一门艺术。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视听综合影像,是电影区别于文学、造型艺术、音乐的主要审美特征;银幕视听语言的运动性和时空转换自由.又使它突破了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舞蹈的舞台局限.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起,暴力美学开始频繁地出现于一些电影作品中,作为一种新的电影创作风格和手法,本文从其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产生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三位大师的风格以及其对观众产生的审美心理等几个方面对于这个新事物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时下理论界虽然对电视剧的性质、艺术归属、美学特征等诸多问题仍在争论不休,但是谁也不会否认,与同源的电影比较起来,电视剧更具有故事性、通俗性和大众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注定了人物形象塑造在电视剧制作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电视剧必须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推演,展现社会风貌,体现时代精神;同时,通过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向观众展现人物性格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观众获得审美享受。任何艺术作品所产生的认识功能对于接受者来说都是一次性的,只有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审美力量对于接受者来说才是永恒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如何塑造好具有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是关乎一部电视剧成败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电视剧的制作数量虽然有增无减,但是真正能够吸引  相似文献   

7.
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随着影视合流的不断深化和自身艺术技术的进步,逐渐脱颖为一种具有独立美学特征的新艺术样式和重要的电影产业。在电视电影依靠电视媒介不断扩展影视艺术空间和市场空间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电视电影自身艺术创作的个性化发展,更好的繁荣和发展电视电影事业。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流变,体现在对权力话语改写、错位、疏离和消解上,呈现出明显的消费性能指,尽量满足观众的视听快感,稀释了人文内涵,荡平了美学深度.  相似文献   

9.
电影是电影创作者用摄影机拍摄的一系列连续运动的有意义的画面,其中渗透着电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包括认识、情感、评价等等。而观众欣赏电影,则要经历一个从直觉的形象感知到较为深入的理性认识的深化过程。 接受美学对电影研究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电影艺术的物质媒介与主体的审美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从主体角度看,在近代大工业社会的背景下,人类把征服大自然的科技成果引入审美领域,把自己的知识和愿望积累并结晶在物质材料中,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媒介,全面解放了人的感性审美器官。另一方面从客体角度看,以摄影机为核心的机械装置确立了电影的本体论,创造了具有电影审美价值的银幕艺术形象,制约着电影创作者和观众特殊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