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画家画是中国唐宋时期绘画的主流 ,由于北宋时文人的介入而渐趋式微。文人画提倡兴意 ,使绘画面貌发生转变 ,个性凸显 ,传习之风亦盛 ,宋以后文人画家与画家文人相错难分。董其昌的理论值得重视。僧人从事绘画虽属个别 ,作画却由来已久 ,至清“四僧”使画家样式、文人样式和僧人样式归于统一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以佛像绘画的方式宣传佛法,由印度僧人带来的具有西方绘画特点的佛像绘画样式并没有产生宣传佛法的作用,但佛像画最终能在中国广泛流传,并达到了完全的像教作用,这与最早接触佛像绘画的中国本土画家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绘画史的记载中,最早接触佛像画的画家是三国时期的曹不兴,他的佛像画并非如许多美术史的著述中所说的完全就是西国的风格。根据佛教初传时期的史料和六朝画家的绘画风格记述,可以证明从曹不兴开始直至后来的诸多画家都对佛像画进行了改进,他们所作的佛像画与西国样式渐行渐远,并且都形成了具有本土化和时代特征的佛画样式,这些具有中国绘画特征的佛像画才是佛教在像教过程中得以流行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3.
画学断想     
本文从中国文化的起源,分析中国人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以此为基点,分析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认识中国文化对中国绘画的制约性.中国绘画是人文化成的,它随着文人的参与而兴起,由于文人的建设而得到发展.笔墨就是一种人文.在历代中国绘画中,蕴涵着历代中国文人的人生价值标准,和他们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所以,中国绘画是中国文人的人生样式,是中国文人的样式人生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常理“说蕴涵着文人画的绘画图式和美学理念。绘画图式是指绘画合乎对象自然而然的生机和情态。文人画家创作“合于天造“的绘画图式,是为了在这样的绘画图式中寄寓“胸中盘郁“,即心中既抑郁又生机勃勃之意。因此,“常理“说的美学理念是“寓意于画“。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早期绘画理论中,有许多关于绘画作品或绘画创作具有让人不可思议的神异特点的记述,这些记述通常是用来从一个侧面说明画家绘画水平高超,达到了通神的境界,并无贬义,但是,到了五代末期北宋以后,如果有当时的画家以神异特征来宣称自己擅画,受到的不再是礼遇,而是贬斥,而画论中也基本上没有了新的关于绘画神异特点的记述。  相似文献   

6.
形象性与意象性是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的精神实质.汉字的书写从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艺术表达,其书写性特征又与绘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将中国传统文人绘画推上了重视笔墨趣味、不拘于形似超越形似的写意高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工画者多善书",表达对当时宫廷画家缺乏激情、只求形似、毫无意韵的绘画样式的不满,提倡一种快意书写、将书法用笔的气势与力度融合于绘画之中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吴道子艺术的赞美,赞赏一种书写性重要的文化意趣,也为后世的文人画家提供了从事绘画实践的理论基础,阐明了绘画与书法用笔辩证统一的关系与"合法性"基础,促进了唐代"水墨之变"局面的形成.随着用"笔"与用"墨"技巧的进一步融合,文人画笔墨范式与趣味基本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7.
赵涛 《文教资料》2008,(14):66-67
中国传统界画源远流长,其特点工整细致,严谨不苟,在各朝代为建筑技术和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但随着历史发展,界画趋向衰落,一般文人士大夫根本不屑从事此道,就是宫廷画家,也只有极少数人尚擅此,导致后继乏人.作为中国绘画的一种传统技艺,今天需要我们后人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八大山人在我国绘画史上是一位特殊的艺术巨匠,诗词、书画皆通,但都晦涩难懂,却又特色鲜明、独树一帜。作为明亡入清的遗民画家,从八大山人的画和题画诗中,可见其复杂的遗民思想。对八大山人的画作和题画诗中的遗民思想分析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其本人,从而反观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文人的精神活动,进而更加准确、全面地认识八大山人及其诗词、书画。  相似文献   

9.
观画     
对于散文作家来说,绘画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绘画可以帮助他们看到并且爱上光和色,还在于画家往往能看见我们视而不见的东西。我们总是要等到他们画了出来,才开始看见  相似文献   

10.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画北朝时已逐渐形成了长卷式画面的表现方法,隋朝时表现更加细腻和丰富。同时,来自中原的绘画风格大规模地影响到敦煌石窟,新型经变画的产生就是重要的标志,而隋代的经变画仍有不少采用了长卷式画面的表现手法,反映了本土艺术的厚重传统。佛教经典的主题,由选取故事性内容以连续性长卷画面表现,改变为综合一部佛经的主题思想以大画面构图来表现佛国世界,这是佛教绘画的一个巨大变革,隋代是这个变革的重要时期。文章通过对隋代莫高窟故事画艺术的分析,来探讨佛教绘画样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画"与"写",是两种绘画境界和形式语汇的融汇。从比较美学视域看,"画"与"写"折射的是中西绘画不同的形式语汇与艺术精神。"写"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画"体现了西方绘画的求真精神。二者互参互补,有助于当代画家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探索出自己的创作新路。  相似文献   

12.
果成是清代继担当之后的另一位著名的云南画僧。他的绘画深受宋,清两代著名画家郑思肖,郑板桥等人影响,以擅画兰花图而著称。他绘画的兰花,竹,牡丹等花卉图,写意性较强,思想内涵丰厚,较好地继承了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是晚清云南画坛上的一位较有影响的重要画家之一,清宫廷曾收藏有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给画留白     
爷爷是位画家。小时候,看爷爷作画,每幅画都留着一些空白。我感到奇怪,为什么爷爷不把这些空白的地方也画上呢?爷爷说,留着这些空白让别人去画。随着渐渐长大,我慢慢才知道,画纸上那些没画的空白,叫留白,是一种绘画艺术。一幅画,全都画满,那么这幅画给别人看到的空间,就是画纸本身那么大,但当一幅画留下"让别人去画"的空白,让别人去想象,去创造,那么这幅画就拥有了无限的空间。给别人留有空间,从而让自己拥有更大的空间,这种绘画的留白艺术,也适用于我们的人际交往艺术。  相似文献   

14.
梅、兰、竹、菊等“君子画“题材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具备了古代中国人理想的人文精神.这种画题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人讲修养、重品德的人生态度密切相关.元蒙政权建立所带来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改变和元代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大发展为君子画的兴盛提供了最适宜发展的土壤.从事君子画题材创作的人数众多,成绩斐然.元代君子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从《烟客题跋》看王时敏的画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时敏作为明末董其昌文人画理论的继承者,主张系统而深刻地继承和学习前代文人山水画传统,追求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和作品中“书卷气”的表达,注重对传统山水画笔墨程式的总结和综合运用,倡导仿古出新的山水画发展模式。其画学思想对清代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画东渐初期图像"逼真"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明清之际西洋绘画的传入,中国文人用传统的“形神“理论来消化西方绘画中的视觉真实性,采其“逼真“而讥其“匠气“的态度是自然的。但在历史的演进中这种新的视觉样式被画家们主动地吸纳到自己的艺术实践里。本文认为,发展到清末,中国绘画中对视觉真实的追求已经成为时尚。  相似文献   

17.
看画     
从前,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小小的非常漂亮的画.他把这幅画放在他从镜子里看得到的地方。他说:“这使距离增加了一倍,使画变柔和了,它变得加倍的好看了。”  相似文献   

18.
文人画家是有士大夫气息,高蹈于山林、胸中有气味的中国传统文人精英。文人画家历来鄙视专业画家与画工。戏剧票友视戏剧为修身养性的雅趣,是娱己娱人的享乐方式,其内心视那些专业戏剧演员为“戏子”、“贱业”。文人画家与戏剧票友利用自己话语霸权把他们的审美好恶强加给了绘画和戏剧,并影响了绘画与戏剧艺术的发展,从而造就了文人画家与戏剧票友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取向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19.
学术史上的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各领域皆有过重大的影响,在绘画领域亦不例外。中国绘画史上凡重大变革发展时期重要画家的艺术,大都同道家思想的演变与影响有着显著的关系。文章试从道的内涵入手,兼谈其他哲学思想,旨在换一视角再谈谈中国画的创新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侯建国 《学周刊C版》2013,(4):192-193
唐代辉煌的绘画艺术成就,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文化积淀和艺术素材。杜甫的诗歌满怀着忧国忧民之思,报国无门之感,不仅揭示了画面形象的现实意义,更为题画、咏画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