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1)观察ATGL基因敲除小鼠耐力训练时胰岛素抵抗、工作肌糖转运蛋白及线粒体密度的变化;(2)测定Akt、PKC、PPAR-α蛋白激活及含量,探究其与胰岛素抵抗、工作肌糖转运蛋白及线粒体密度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ATGL-/-、ATGL+/-和C57BL/6J小鼠跑台耐力训练训练7天,测定小鼠体重、肌糖原、血糖、血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蛋白印记法测定腓肠肌和比目鱼肌GLUT-4(内外膜)、p-Akt、Akt、p-PKC、PKC含量和PPAR-α水平。结果:(1)运动训练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糖原含量、HOMA-IR指数存在基因类型、运动训练的差异(P<0.05)。运动训练引起血糖和血胰岛素在基因类型的差异(P<0.05)。(2)运动训练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Akt、PKC、磷酸化水平、腓肠肌总Akt、PPAR-α蛋白表达存在基因类型、运动训练的差异(P<0.05)。比目鱼肌总Akt表达、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总PKC、PPAR-α蛋白运动训练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耐力训练时,ATGL通过上调Akt和PKC促进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胰岛素抵抗;ATGL上调PPAR-α起到促进线粒体含量。  相似文献   

2.
运动乐趣是指个体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由于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所产生的高兴、愉悦、快乐等中高趋向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以及现实需求的推动下,运动乐趣相关研究备受学界重视。目前,运动乐趣强度主要通过《运动乐趣量表(PACES)》进行测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初始PACES的基础上修订成5个版本,其中4个版本已在我国进行了本土化修订。运动乐趣强度在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差异,且运动乐趣与运动动机存在重要关联,运动自我效能感与运动乐趣存在双向互惠关系,运动乐趣是促进运动参与和运动承诺最重要的因素。未来应厘清运动乐趣的概念,丰富并完善运动乐趣的测量,深化运动乐趣与相关变量间关系研究,并进一步构建本土化的运动乐趣机制模型,挖掘运动乐趣的产生与发展规律,进而探索行之有效的运动乐趣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3.
运动感觉作为感觉的重要构成因素,是内、外部感觉器官运动的基础,也是心理活动得以产生的必备条件。鉴于运动感觉的重要作用,该文在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运动感觉的研究历程,并对运动感觉的生理机制、心理学特征、刺激源、运动感觉阈限、运动感觉剥夺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在此分析基础之上,指出了运动感觉未来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1、运动方法: 【1】运动方案:根据年龄、性别、病情、体质、运动基础、爱好、环境和消费能力等因素,设计运动内容,运动初试者要遵照三三制方法进行运动,运动量由小到中,运动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在运动锻炼的进程中依据身体机能和病情变化,相应调整运动内容。  相似文献   

5.
刘永风 《体育世界》2014,(11):94-95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珍珠球运动的特点和在淮海工学院教学开展的情况。介绍了珍珠球运动的场地、器材及其运动实际意义。结果表明:珍珠球运动特点鲜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淮海工学院开展珍珠球运动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为珍珠球运动在淮海工学院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提高排舞运动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的认识,进一步推广排舞运动。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研究结果和结论:通过对排舞运动在公共体育课中进行的34个学时的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排舞运动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调查显示,55%的学生非常喜欢排舞运动,学校有12名教师可以进行排舞运动教学,排舞运动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较低,学生都具有学习排舞运动的能力。因而,排舞运动完全可以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  相似文献   

7.
黄金玲 《湖北体育科技》2013,(12):1122-1124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人体运动学、人体运动和身体运动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梳理,阐释运动体验的概念、内容和作用。认为运动体验是后继运动参与和运动保持的关键影响因子,在体育教学中应首先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运动体验,进而深化良好的运动体验,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国内外普遍掀起运动热潮,智能手表、运动手环及智能手机运动软件发展迅速。但其功能上还比较单一,仅能检测人体的运动时间、运动距离、步长、步频、步数,以及运动时心率等常规指标。这些指标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帮助不大。随着纳米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发展,对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心脏实时状况检测、呼吸状况检测、运动中各阶段的心理反应,以及反映运动员运动量与强度的汗液的生理、生化指标实时监控已经成为可能。在运动  相似文献   

9.
艾灸预处理对运动后心率和血压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一(07级)学生进行艾灸(足三里穴)预处理,来观察艾灸预处理前受试者运动后血压、心率与艾灸预处理后受试者运动后血压、心率的变化,从而探讨艾灸预处理对于运动后心率和血压的影响。方法:在运动前用血压计测定受试者安静时的血压和心率,随后受试者在跑台周Bruce方法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当受试者运动到力竭后测定受试者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5min、运动后30min的血压、和心率。在运动当天后的一星期内对受试者进行艾灸(足三里穴)预处理,在艾灸一星期以后受试者再次进行跑台BRUCE方法逐级递增负荷运动,测定受试者运动前安静时、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5min、运动后30min的血压和心率。结果:(1)收缩压在艾灸预处理前后运动后15min有显著性差异;在安静时、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30min没有显著性差异。(2)舒张压在艾灸预处理前后安静状态和运动后30min有显著性差异;在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15min没有显著性差异。(3)心率在艾灸预处理前后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艾灸预处理在安静时和运动后恢复期都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也可能与艾灸消除运动性疲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探索数字技术在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有利于推动冰雪运动竞技训练向“科技体育”的方向发展。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数字技术在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中的选拔、训练、医疗、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数字技术与冰雪运动的融合发展是当代冰雪训练科技化的必然趋势,能提高冰雪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效率、提升冰雪竞技运动水平。建议在今后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中广泛应用,为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效率和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整体设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体设置"是人体在"复杂调控网络"统率下的一项本质功能。它自动地贯串于运动训练的全过程。正确地研究认识之,会大有裨益;无视其存在和作用,会对训练工作招致重大失误。  相似文献   

12.
从身体的角度看体育的"智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身体运动方式,而"身体"作为人的存在的根本维度,与体育运动始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从"身体"出发,阐述了体育之育的真正目的与效用--开发生物脑体以及发展身体智慧,把体育从"纯粹的无法思想的身体教育"中解放出来,视"身体"为可以思考、充满"智慧"的身体,说明了体育在"智识"教育上的真正意义,从而从根本上脱离了身心"二元论"并有力反驳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错误认识,以求让更多的人自觉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基因工程与奥林匹克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工程及其理论的发展,对奥林匹克运动来说是把双刃剑,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它的前途和命运.有利方面,首先它揭示了遗传、环境、体育锻炼和心理因素与人的成长之间关系的秘密,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其次,将加大运动员选材的准确性和训练的针对性,为人类再次挑战人体极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利方面,这种技术一旦被滥用,便成了一种"超级兴奋剂",势必把奥林匹克运动推到悬崖上.在竞技体育中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是解决基因工程所带来"恐惧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身体暴力"是铭写历史的样本,同样也是一个考察体育运动文明演进的重要视角.从古代对"身体暴力"的感性默认,到近代对"身体暴力"的规训克制,再到现代对"身体暴力"的理性拒斥,体育运动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划出了一道清晰、隽永的文明演进之痕,同时也书写了人类社会不断趋向文明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15.
纳米技术的发展给竞技体育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纳米技术是21世纪的主导技术之一,它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将促进运动成绩的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会带来:运动员的主体地位与竞赛权利问题,运动器械的高科技化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和利用体育器械作弊等新的道德问题。文章认为修改某些项目的竞赛规则,加强器械申报和检测程序,增加检测手段和道德教育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从人的价值层面出发,从为实现人的价值的各个学科及各学科交叉中,确定体育学科对人的独特价值,同时在人的价值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学科价值体系。认为:体育学科的身体价值是促进人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与演进,防止人类身体的异化;体育学科是建构人身体与心灵的桥梁,身体与心灵在体育中得以自由舒展;体育学科的外在价值是人的感性与理性在体育运动中达到高度的统一,是人感性与理性的交辉。通过界定体育学科对人内在价值和人外在价值的内涵及建构体育学科完整的价值体系,完善体育学科理论体系,促进体育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的主体哲学理论,分析主体性的哲学内涵,以及人的主体地位与体育存在的关系。体育主体性,是人主体性生成的一部分,是人本质实现的表现形式。人在合规律合目的的体育活动中,自觉感受生命力量、身体活力和运动位移,所带来的生命存在感与主动欲求,体育是人的类存在的主体象征。在体育主体性的理论奠基中,分析体育主体原则、主体素质和主体诉求的思想内涵。并进一步考察体育主体的内在性、外在性、能动性、受动性、参与性和观赏性的思维品性,希望在人本质的意义生成中,建立起体育与人主体性的哲学关怀。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的分析,得出东方体育的内涵不仅包括现代体育所具有的人体肢体运动的内容,而且还包涵人体的呼吸运动、思维运动以及运动时时宜的环境、时间因素等本质属性。并指出发展东方体育将推动现代体育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运动营养与免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均衡的营养对于人体的免疫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营养摄入不足,会导致机体功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因此,合理膳食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免疫机能,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与健康新论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胡小明 《体育与科学》2005,26(1):1-4,52
本文分析了传统体育理论着眼于"增强体质"的局限性,指出健康的概念将因人类意识的发展而从生物学意义扩展到人文价值判断,认为中国体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必然以健康作为新目标,明确提出"小康体育为健康"的发展导向.健康价值观包括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小康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