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我国及其邻近地区松杉类特有属,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南部和西南 部,大约相当于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范围。其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00— 1800米之间,少数属可达2800米,但不逾越海拔3000米。 2.我国松杉类特有属分布地区的水热条件,大致为年平均温度在10℃-20℃之间,绝对最低温度为-6.3℃——11.3℃, 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左右。土壤pH 4.0—5.5之间,呈酸性反应。 3.我国及其邻近地区松杉类特有属数约占全世界松杉类特有属数的37.5%,是世界上最丰富、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些属的化石出现于晚白垩纪或第三纪时期。  因此,我国无疑是松杉类特有属的现代地理分布中心和保存中心。这对进一步研究松杉类植物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地史初步探讨了第三纪以来武夷山苔藓植物可能发生的变化。武夷山的苔藓     植物主要为东亚区系成分和旧热带区系成分,与泛北极区系成分的相似性也相当明显。东亚     特有属(5个)系组成武夷山苔藓植物区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低于黄山和西天目山的9个和     7个,与黄山等组成一个共同的苔藓植物东亚特有属的分布中心。从各方面的分析推测,这    类植物可能起源于第三纪,系一类“孑遗植物”。  相似文献   

3.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是局限分布于中国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植物成分,就其分布特点看,集中分布于中国南部亚热带广阔区域。由于中国地域广袤,虽然大多数特有属分布在东亚自然地域范围内,但南部特有属的分布范围已进入古热带植物区的马来亚森林植物亚区的北部,而西部的特有属的分布范围已进入青藏高原地区。局限于不同地域分布的特有属,各自的起源发生、所经历的地质历史过程存在一定差别。本文以自然地理区划作为研究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分布区类型的依据,将中国特有属分布区类型划分为中国东部和中部特有分布变型、中国南部特有分布变型、中国西部特有分布变型和中国北部特有分布变型4类。其中中国南部特有分布变型所含特有属为热带区系成分,其它3个特有分布变型所含特有属为温带区系成分。这样能较客观地反映中国特有属的自然地理特征,有利于研究局部地区植物区系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藤山柳属Clematoclethra(猕猴桃科)是中国特有属之一。本文作者研究了该属植物的   外部形态,统计了473张标本,结合地理分布,得出本属是一个单种属,并且是一个多型种的结   论。此种分为4个亚种。这与中国植物志的作者将本属分为20种和4变种不同。  本文作者   虽强调标本室分类是生物系统学研究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这种分类,其方法上必须   根据大量标本,从研究性状变异开始,然后确定各分类群的划分和等级,最后才根据植物命名   法规的模式方法,给予它们正确名称。作者还根据本属的姊妹群猕猴桃属和它们的外类群水  东哥属的地理分布,推断本属是一个新特有属。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乌头属植物地理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分布区内各地区的分布作了分析,统计了各地区不     同等级分类群的频度,认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是乌头属植物地理分布最大的频度中心、     多样性中心和特有种的分布中心。  文中还讨论了乌头属内的演化关系,以及本属与邻近属的     系统发育关系,发现在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既有许多原始类群,又有大量的进化类群,提出     了本亚区不但是本属植物原始类群的保存中心,而且是活跃的分化中心。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以及本亚区复杂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裸子植物分布区的研究(1)——松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科是裸子植物中最大的科,共有10属,约240种。我国有9属,约119种,其中2属     为我国特有属,67种为特有种。  本文概述了我国松科各属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对各     属分布区进行了对比分析。除油杉属和松属外,其余各属的分布,既不深入到极为干旱的地     区,也不深入到热带山区。本文提出川西滇北地区是松科大部分属的发展中心,同时讨论了某     些属的分布区的退却变化。本文还认为,在目前该科化石资料不十分充足的条件下,要确定松    科及其各属的起源中心,可能性是不大的。  相似文献   

7.
 秦岭是中国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位于北纬32°5′至34°45′;东经104°30′至115°52′,最高峰达3767m。该山区是我国温带植物区系最丰实的地区之一,约有种子植物3124种,隶属于158科,892属。包括热带属220属,温带属563属,和中国特有属39属。根据该山区植物区系中各大科、主要植物群落优势种和组成种类的温带性质以及温带属在整个植物区系中的主导地位。该山区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具有明显的温带性特点。特有种和非特有种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山区植物区系的特点还表现在高度特有性和以中国-日本森林植物区系为主体方面。    根据古植物学资料分析,秦岭地区植物区系的起源时间不会晚于晚白垩纪;植物群落的主要成份可能以原地生长的种类为主;秦岭及其邻近古老山区,不仅对自身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具有较大的发生意义,而且对东亚植物区系具有始生性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数值分类的关联分析方法对国产荚蒾属 Viburnum  所有72种的分布式样进行     了研究,旨在为中国植物区系分区的工作提供若干依据。中国荚蒾属的遗传变异中心是在中     南部而不在南部或西南部的事实强烈地暗示这是一个亚热带性质的属。  四川西南部是西部     特有成分最密集的地区。尽管横断山脉地区地形复杂,但那里只有几种荚蒾属植物。台湾的     种主要是亚热带性质的,而且大多数与大陆的种相同。这些种的分布式样展示我国台湾在区     系地理上与我国大陆或甚至日本有着比马来西亚地区更密切的亲缘关系。  本文总的结论大     体上与吴征镒教授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分区相符,但在某些次要方面有所不同。作者还    讨论了种的分布式样与自然地理、气候和植被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继续报道了薯蓣属(Dioscorea L.)块茎类5个组(sect.  Combilium Pr.et Burk.,Sect. Lasiophyton  Pr.  et  Burk.,  Sect.  Opsophyton  Uline,  Sect. Shannicorea  Pr.  et  Burk.,  Sect. Enantiophyllum Uline)23个种和变种的染色体数,并对一些分类群进行了讨论。它们都是基数为10的多倍体,是本属进化的类型。  根据染色体数的演化和二倍体种类的地理分布,我们推论我国横断山脉地区可能是薯蓣属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0.
红豆杉属叶子的表皮特征与分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红豆杉属(Taxus L.)的叶片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观察,从表皮结构特征讨论了 它与该属各个种分类的关系。     红豆杉属叶片下表皮结构的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I.乳头状角质钉大而密集,圆 形,遍布于气孔带及中间区;II·乳头状角质钉小而分散,呈圆形或条形,除气孔带及其相邻的 部分表皮细胞有乳头状角质钉以外,中间区有几条长形薄壁细胞明显地不具角质钉;III.乳头 状角质钉的形状基本与类型II同,但在中间区有成片或零星分布的具角质钉的细胞。     由于红豆杉属叶片表皮结构类型并不专一为某一个种所特有,且它们与各个种的外部形 态和地理分布之间存在着重叠与交叉,故以表皮结构类型作为分种的根据常常使该属在种的 划分上带来混乱。因此,红豆杉属表皮的结构类型,在本属各个种的鉴定中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特征,而不应成为定种的唯一根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人字果属Dichocarpum W.T.Wang et Hsiao.的形态、花粉和染色体等性     状,以及地理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确认了该属在毛茛科Ranunculaceae中的地位,并认为可     能与星果草属Asteropyrum Drumm.et Hutch.关系较密切, 证实了该属内存在三沟和散沟两     种花粉类型。该属的染色体基数可能为x=6,产于东亚大陆的种为4倍体,日本的种为6倍     体,原始的2倍体种已灭绝。中国西部山地可能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日本的种可能是在第三纪由中国大陆迁移过去的。本文按该属内各种之间可能的亲缘关系,作出了系统排列。  相似文献   

12.
贵州亚热带地区特有野生观赏植物的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5a的实地调查和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贵州亚热带地区的特有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有12科14属14种。对资源种类、分布、濒危原因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类植物资源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1.观察到四种人参属植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竹节参(P.japonicus)   2n=24,三七(P.notoginseng)2n=24,人参(P.ginseng)2n=44,西洋参   (P.quinquefolius)2n=48。其中,野生于江西省庐山和井冈山的竹节参的体细   胞染色体数目,不同于日本植物(2n=48);三七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则为首次   报道。     2.分布区最广的二倍体物种竹节参,应是本属中较原始的类群,四倍体物   种人参、西洋参等可能是本属中较进化的类群。  这个结论不同于化学分类学所   得到的结果。     3.结合这四个种的地理分布资料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的西南地区是本属  的现代分布中心,也是本属的最大变异中心,很可能是本属的始生中心。  相似文献   

14.
披碱草属Elymus L.是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中最大的属,全世界共有150多个种,广泛分布于   温带地区。我国约有80余种(包括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是披碱草属的重要分布区和多样性分   化中心。由于披碱草属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境多样以及形态变异较为复杂,导致该属在分类上   存在许多问题。同时,由于地域的局限和地区间交流的缺乏,致使同一种披碱草属植物被不同的学者多   次发表及同物异名现象的出现。本文对E.antiquus和E.burchan-buddae这两个曾多次被订名的披碱草  属物种进行了分类订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国苔草属二柱苔草亚属Subgen.Vignea作了系统排列,并提出以下几点的看法:     1.二柱苔草亚属是苔草属中比较自然的一个类群,我国有48种、7亚种和1变种,隶属于16个 组。根据Takhtajan的世界植物区划,将它们分成4种成分,即:(1)环北方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 20.4%;(2)东亚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55.5%。实际上,只有4个分类群出现于中国-喜马拉雅森 林植物亚区,而其余的都均分布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并且在这一亚区内有8个特有成分,占特 有成分总数的61.5%;显然,中国二柱苔草亚属在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内的分化较其他地区更为强 烈;(3)伊朗—吐兰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16.7%;(4)印度支那植物地区成分和印度植物地区成 分,占总数的7.4%。     2.高节苔草C.thomsonii和云雾苔草C.nubigena类群是Subgen.Vignea中较为原始的种类, 它们为印度支那植物地区和印度植物地区成分。这样非但Subgen.Indocarex原始类群分布于东南亚 和马来西亚,而Subgea.Vignea的原始类群也分布于东南亚,这也是对Nelmes提出Carex起源于印度-马来西亚地区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6.
兰科在横断山地区是维管束植物中的大科之一,共有91属,363种及9变种。 4属为我国特有属,其中1属为本地区所特有;155种及9变种为我国特有种。  其中69种及5变种为本地区所 特有。本文对属、种进行了分析,并对全部种的分布格局作了详细的介绍,概述了本地区兰科植物的区系组成及特点。本文从兰科植物属、种的分布提出了四川峨眉山是东亚植物区中划分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和中国-日本植物亚区的分界线上的一个重要的点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柳属植物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中国产柳属植物的分布,并探讨了该属的起源与演化问题。  我国产柳     属植物255种,约占全世界总数的46%,隶属于37个组,几乎包括了该属所有的进化类型。     因此,中国是世界柳属植物种数最多、类型最丰富的地区。青藏高原的出现,是形成这一分布     特点的重要原因。我国柳属植物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亚分布区     的一部分; 东北地区是东北亚分布区的一部分; 它们又都有一些中欧-西伯利亚和北极-高山成     分。青藏高原与其他分布区间的联系很少,是柳属又一个重要的分布中心。作为泛北极植物 区系的典型属之一的柳属,可能起源于东南亚热带山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中国产10种凤尾蕨属植物和2种蕨属和栗蕨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结果。  在凤尾蕨   属中,8种是多倍体或具有多倍体细胞型,4种是无性孢子繁殖的后代,6种实际上是种复合体或种复合   体成员,单纯有性生殖的二倍体只有2种。凤尾蕨至少具有9条孢子发生路线,在其同一个体上除了产   生二倍孢子外,还可能产生少量加倍或多倍孢子;广义的蜈蚣草实际上是个种复合体,其祖先的二倍体   细胞型广泛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地区说明这里可能是该复合体的起源中心;岩凤尾蕨具有不寻常的染色  体数目n=55,这说明在本属和本科中可能存在着非整倍体进化。  相似文献   

19.
台湾杉属Taiwania包括秃杉T.flousiana Gaussen和台湾杉T.cryptomerioides Hayata 两种。秃杉现已列为我国一级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本文作者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系统    观察了秃杉营养苗端,叶角质层内、外表面及叶子内部结构,幼茎,茎的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 部的结构等。通过对秃杉各营养器官形态结构的观察,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同杉科其它各属作了比较分析,我们不赞同将台湾杉属提升为一个单型科——台湾杉科的主张,而支持Hayata (1906;1907)早期提出的关于台湾杉属应作为杉科中的一个属,其系统位置可介于密叶杉属与杉木属之间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半个世纪以来对金佛山近2000号藓类植物标本的鉴定,现确定金佛山藓类植物有40科,133   属和245种(包括4亚种、9变种和1变型)。其区系成分以东亚成分为主(33.77%),其次为温带成分   (28.57%)及热带、亚热带成分(24.68%)。文内还全面分析了金佛山藓类植物区系及我国南北8个山区藓   类植物区系之间的关系,用排序方法统计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非相似性系数,并着重就金佛山藓类植物区  系的过渡性特点作了探讨,提出在该山区与其邻近地区,存在一个苔藓植物东亚特有属的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