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根据结构功能论,从教育投入主体结构、教育投入数量结构、教育投入分配结构、教育投入治理结构等几个方面对我国教育投入进行阐述与分析;对我国政府改善教育投入结构、构建和谐教育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提出了构建“和谐教育指数”并进行观测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到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政府承诺,既攸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也影响着政府信用水平。要完善教育投入的政府信用管理机制,我国应建立各级政府教育投入的承诺论证与核准机制;调整中央4%的分配结构,促进教育利益结构在全国范围内达到基本协调与均衡;制订完善的政府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和问责机制、失信惩戒机制,提高政府及官员的失信成本;同时要建立教育投入的信息公开系统,提高教育投入的政府信用水平。  相似文献   

3.
“九五”以来,我国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的大量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经济不发达,财力也不充裕,教育投入规模和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公共教育经费支出职责划分不同;二、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不同;三、政府教育拨款的分配结构不同;四、公共教育支出规模不同。  相似文献   

4.
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财政教育投入是国家教育投入的主渠道,财政教育投入状况反映了国家在教育发展中的投入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合理与否.本文通过对国家教育投入规模和财政教育投入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等方面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了解教育财政体制的特征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教育经费多渠道投入、居民负担较重,政府间教育经费分担重心偏下,公共教育经费分配行政主导,学生资助还不完善,教育投入和使用的问责制度缺失,是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主要特征。近20年来中国教育财政充足性有很大提高,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不高,教育投入与教育质量要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城乡间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有显著提高,但地区间、区县内学校之间生均经费差异巨大,不同阶层子女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很不平等。由于基础数据的缺乏,难以对教育财政效率做出全面、可靠的评价,从就业看高等教育配置效率近年在下降。需要通过调整政府与居民、各级政府间教育经费负担责任,改革公共教育经费分配方式,建立教育投入评价和问责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提高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充足、公平和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6.
公共教育支出是各级政府机构用于教育的支出,是教育发展的物质保证。公共教育支出分配结构是否合理,影响着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当前,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分配结构在其公共性方面逐渐趋于合理,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教育产品的公共支出仍然处在比较低的水平,高等教育的生均支出指数仍然偏高。此外,我国高中阶段公共支出与其他阶段相比相对不足,不利于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结构的优化。促进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结构的合理化需要在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投入、巩固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增加高中阶段的投入,积极促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入世背景下我国教育投资现状与多元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投资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教育结构、教育质量、教育发展规模及发展速度。投资不足,分配不合理,使用效益低,保障政策难以落实及投资比例失调,是我国教育投资制约教育发展需求的主要原因。为此,有必要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投资、机制创新、加强监督”的多元化投资策略,完善多渠道投资体系,合理分配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育不公平现状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同一地区内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实现教育公平应该在战略上重视、宏观上部署、微观上落实、体制上搞活,要明确政府是绝对的教育投入主体,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内部分配、城乡分配、区域分配、校际分配的力度,逐步调整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负担的比例,建立弱势补偿的政策机制,切实促进和维护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9.
投入不足,非均衡化发展,结构不合理是苏北地区教育发展中的三个顽症。它的形成既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也是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不当所致。实现教育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对于苏北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除了加大投入以外,还必须实施促进区域均衡、优化教育结构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引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结构改善调整、教师发展模式创新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促进政府、民众和教育系统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投入政策,提升学校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等教育为例,对中国10省市比较分析显示,地方政府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关系密切,两者通过经济发展耦合在一起。为了保证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地方政府应自觉加大力度降低行政成本,领导者更要提高投入教育的意愿,并硬化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指标,中央政府也须进一步健全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2.
科技要发展,教育须先行。而经费不足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目前国家教育投入不足而财政压力又很大的情况下,除不断呼吁政府追加投资外,更应谋求拓宽教育投资的渠道,多方筹集教育资金。发行教育彩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经之一。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政策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和非连续性,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意志的方向,以及控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力度的大小。本文把教育政策作为一种非常重要和独特的资源,通过教育政策的统计分析,研究了教育政策的类型、层次、性质等问题,并从数量的变化中反映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内在机理,并对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现行教育投入体制下,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主要源于政府投入不足。政府必须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明确中央、省、市、县对基础教育投入的责任,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中的主要责任,健全教育经费投入监督体系,保证农村师资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平稳、快速、持续发展,有效体现教育公平和教育与社会的互进共荣。  相似文献   

15.
丹麦是典型的经济高度发达、高税收、高福利国家,其教育投资的特点及未来走向在这类国家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丹麦教育投资的特点是:政府为主、投资力度大和向初中等教育倾斜.随着福利制度的调整和教育改革重点转移,丹麦教育投资结构将发生变化,虽然总体特点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是私人和社会教育投资受到重视,比例会有所上升;高等教育受到重视,投资力度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不仅伴随着经济不平等,还伴随着教育的增长和教育的不平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教育平等的理念和现实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反差,从而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其所有制约的社会化发展,这为我们分析初级阶段的教育平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一般来说,教育平等概念往往容易导致抵触教育现实的倾向,而教育公平概念往往倾向于认可教育现实,可谓是现实化、具体化了的教育平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国家在对教育进行投资以及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教育资源再分配时,不应忽视弱势群体的实际占有份额,而公平与效率兼顾,追求二的最优化,理应成为我们的基本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不仅具有一般社会事业所普遍具有的公益性特点,而且具有生产和服务性的特点,属于战略性的基础产业。对教育的投资既是战略性的投资,又是生产性的投资,具有持久和广阔的社会需求,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消费热点。在进行教育产业运作时,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引进产业经营机制,扩大教育融资渠道,强化教育内部的产业化管理,追求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教育机会均等的条件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根源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机会均等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作基本保证;二是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承担教育成本,三是要有观念的同步甚至超前。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改变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状况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普及全民教育;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升总体教育水平,增加教育机会,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机会均等创造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9.
教育投资效率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力发展教育 ,不能忽视教育投资效率。现有的教育机构利用率低 ,教育设置与实际需要脱节 ,劳动力市场反映的“知识失业”说明教育过度 ,以及形式多样的智力外流 ,应成为我们急切关注的问题。需要及时调整教育投资的结构 ,把重点放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基础教育上 ,适当控制高等教育的膨胀发展 ;适应不同人才的社会需求 ,深入改革教学内容 ;完善政策 ,留住人才 ,减少“知识失业” ,确保教育投资回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