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武术的作用和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的强身健体和运动竞技范畴,随着武术运动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武术运动在高校体育运动占据重要地位,武术文化深入到高校,形成了特色的高校武术文化.高校武术文化既是锻炼人、教育人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武术事业的发展,因此对高校武术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临汾市社区武术健身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临汾市社区参加武术健身的中青年男子偏少而中老年人居多;参加者大多是慢性疾病患者。因此,应重视中青年参加武术健身,学校体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武术健身活动,激发锻炼兴趣,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高等院校具有人才、场地和教育功能等方面优势,及其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社区体育发展,向社区体育延伸,完善社区功能,促进全民健身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对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现状发现,社区体育场地不足,社区体育人才配备不良,以及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组织活动形式,探索资源共享发展模式,形成新型有效的互动运行机制,以期促进我国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如果把各自的体育资源科学合理的进行调配与共享,就能解决大学生和社区成员在体育锻炼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武术科学商店为载体研究武术科普化发展,通过对武术科学商店筹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预期社会效应进行阐述,重点从社区需求、武术发展和学生锻炼三方面进行分述,以期进一步加快武术科普化进程,为武术对外普及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武术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小学推行武术段位制段位教学,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特长优势。通过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锻炼意志品质、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学生从段位制段位考评中可以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具有勇往向上的激励作用。当前中小学武术教育开展不乐观。本文采用文...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高校武术的发展角度,分析了在高校武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为高校武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参与武术锻炼能增强学生体质、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自信心,同时也了解和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前人对高校武术文化和素质教育的研究结果,阐述了武术文化的概念、内涵、特点以及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了高校校园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对如何解决高校校园武术文化教育与技术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与社区体育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是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体育改革具有标志性的课题,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有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与社区体育互动作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与社区体育互动的必要性分析,指出高校体育俱乐部从长远的发展思路上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影响都是巨大。  相似文献   

9.
武术是太原社区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选择武术健身已是太原社区居民的一个普遍现象,文章对随机抽取的太原市社区以武术健身为锻炼内容的300人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太原市社区居民武术健身意识比较强,社区居民自身不懂怎样科学锻炼以及武术健身活动组织管理形式混乱、武术指导员少、宣传力度不够是影响太原市居民参与武术健身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太原市社区武术健身现状,为促进太原地区人们武术健身活动,积极地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我国高校武术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此背景下,如何应用新型教学模式,提高高校武术教学质量已成为业内人士重点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互动教学模式的概念及适用性进行了简要概述,详细分析了影响高校武术课堂互动的主要因素与困境,就武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构建展开了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1.
枪是中国武术当中主要的长器械之一,富有“百兵之王”的盛誉,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战场上一种十分重要的格斗兵器。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枪的历史由来与演变进程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从商周、先秦战国时代的殳、戈、戟、矛到枪的形成,从唐代到宋、明、清各时期枪的形制、特点、功能用途等方面进行梳理;以及唐代以后枪术的发展与演变,从“兵枪”到“游枪”、从军事用途的减弱到民间社会的盛行等进行介绍,客观地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枪“从无到有”、“从有到丰”的脉络历程。  相似文献   

12.
浅谈宋代武术的“十八般武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宋朝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宋朝历史320余载,可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高度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宋朝也是我国武艺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而武术器械作为演义武术发展的重要元素,研究在这一时段"十八般武艺"的演变,对认识宋朝武术在中国武术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力图清晰地刻画出宋朝武术器械的更替,从而更加生动地描绘出我国武术器械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助史籍对"梨花枪"的功能及其演变的考证,研究认为:(1)梨花枪是属火枪中的一种,但并不代表是李全或杨妙真擅长使用的兵器;(2)李全和杨妙真所统领的军队,在南宋时期已经拥有这种多功能武器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法,尤其是火药的配制;(3)该时期"长枪"的操练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套路,形成"杨氏"风格,并流传到民间;(4)"梨花枪"因长枪挂"梨花筒"而得其名,之所以称为"杨氏"枪法,则体现出后人对杨妙真这位女中豪杰的敬仰与缅怀。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实武”、“虚打”、“侠”的文化内涵和“侠”的表现形式四个方面,以传统武术文化为视角审视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精髓。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是中国武侠电影中“实武”的基础和文化根源;“虚打”是以“实武”为基础的电影创作成分;“侠”的文化内涵与武德在本质上存在一致性;“侠”通过“武”的形式与观众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5.
哲学思想是文化的灵魂,是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精神产品。武术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典哲学赋予了合理的内核。文章以中国古典哲学为切入点,从“道”、“气论”、“天人合一”等三方面阐述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武术,以及蕴涵中国古典哲学的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被国人誉为"国粹"、"国宝"。武术史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巫、医等结合起来研究中国武术历史文化的几近没有。《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将武术置于文化历史背景下进行剖析,免去了纯刀枪剑戟的考证,做出了对武术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判定。  相似文献   

17.
劲力研究是一个热点,而且是一个长时间的热点,目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研究现状呢,文章就目前的这些研究进行了归纳。"劲力"是武术永恒的话题,很多学者、武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劲力进行了描述,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跟具体的武术形式是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前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武术劲力进行了分类并总结出"劲力"具有"整体性"、"集中性"、"和谐性"和"随机性"等特征,而"整体性"是它的本质特性。对武术劲力的产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认为:武术中的劲力是在中国传统整体思维观的思想指导下,人们通过长期的系统武术训练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进入了制度建设的关键时期,"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各行业、各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将为新时期传统武术的发展指明方向。文章的研究目的旨在"与时俱进"地分析出时代对武术的要求,以及分析武术与时代的脱节之处,为传统武术更好发展开拓思路。文章以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加强传统武术自身项目挖掘,突出"技击"的根本特性,增强文化教育和传播,扩宽交流渠道和层面,在国家管理部门指导下走拳种独立自主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传统武术的商业化开发,有效实施继承与发展战略,明确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以及与国内文化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交融才能使传统武术在我国制度建设进程中更加枝繁叶茂、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兵家对中国传统武术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兵法和传统武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从军事运用与技击实战看,兵法不管从战略和思想文化哪方面出发,都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和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通过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对其中的战略文化对传统武术思想的发展和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武术与孔子学院具有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共同诉求。武术进入孔子学院具有可行性:武术与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上具有耦合性;武术进入孔子学院是对孔子理念的秉承,有助于多维度阐释"和"的理念,进一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学生练习武术可以修养身心,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以促进武术和孔子学院的发展为基点,以提升中国软实力为目标,武术进入孔子学院的策略是:由"小武术"走向"大武术",形成"大武术"发展观;文化与技术互彰,以文化为目的;传统与竞技并举,以传统为主导;技击与健身互融,以修身为旨归;武术与汉语互显,提炼"武术汉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