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社会整合的直接结果是产生社会凝聚力。社会凝聚力是社会结构各要素和谐、协调的根本表现与标志。社会凝聚力对弱势群体而言,能在两个方面消除贫穷造成的心理与社会隔离:“其一,它肯定了那些在体力上和经济上处境最差的穷人所具有的社会尊严;其二,它能增加穷人用同样的社会关系来公平地享有社会资源与机会”。因此,增强社会凝聚力是从最根本层面上为弱势群体从而也即为所有人营造一个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这是我们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法治社会的形成与道德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社会的发源地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里孕育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及民众文化等因素在东西方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催生了法治社会,在法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道德的性质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发生了对位偏差,道德地位在德治主义传统文化的视野里也相对降低,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要正视这种变化,并立足于法治,才能有效地开展德治。  相似文献   

3.
一、现实社会伦理与信息伦理对接研究 1.信息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有机构成 如果把网络虚拟社会叫作信息社会,那它似乎和现实社会产生了区别。其实所谓信息社会,并非是凭空构造的想象产物,它也存在着十分坚固的现实支撑。[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社会革命的爆发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农民起义则是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产物。因此,历史上社会革命的领导者都是富有阶级、有产阶级,如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而农民起义的领袖则无一不是赤贫的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社会革命和农民起义的结果也不一样,作为社会革命的领导者,他们的革命使社会发生了质变,实现了社会的飞跃;而农民并不代表新的生产力,他们的起义尽管可以推翻旧政权,但却不能实现社会飞跃,只能使社会发生渐变,最终成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结构的论述主要采取的层次和要素分析法,对于今天分析特定历史时期下产生的“三元社会”也一样适用。通过社会结构层次和要素分析法的方式,论述了社会整体结构,得出了考察社会体制与制度是考察社会结构的有效途径,并运用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从社会体制与制度角度论述当前游离在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夹心层”即“三元社会”,呼唤着新一轮’的社会体制与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欧盟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罗马条约签订之日起,欧盟社会政策的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零敲碎打到系统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和产生,重视与发展,确立政策发展的框架,社会政策成为欧盟主要基石;欧盟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从经济联盟到货币联盟,再到社会联盟的演变。欧盟要建立的社会模式体现了欧盟人民共有的价值观:民主,正义,参与,社会对话以及加强社会团结的社会融合,人是这种社会模式的中心,它应当建立人的尊严-小至工作场所,大至整个社会-尊敬的原则基础上。该社会模式现在已经越来越被认为既是欧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高度明的特征,研究欧盟研究政策,对我国的社会保护与社会保障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英国诗歌的社会功能汤力群绚丽多彩的英国诗歌是伟大的英国文学之源,可它绝非仅此,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既是英国社会活动的产物,客观上又是英国人民改造社会和客观世界的工具,在英国社会进步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曾经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参与了...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建设和谐社会6个基本特征的思想,通过调查分析孝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对社会活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和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人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因果关系,只要通过教育或法令的形式来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就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摆脱职业教育目前发展的困境,作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是怀疑的,需要探讨几个问题。首先,目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是否正确,有没有更改的必要,其次是能不能更改,再次是即使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就一定能够改善吗?通过对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回顾,作者认为,不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前者的错误在于把一系列的偶然的联系当作了必然的因果。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阶层嫱变引起社会矛盾频发 社会阶层的嬗变是我国社会的伟大进步,它将使我国的社会机制、社会结构、社会价值、社会发展从传统走向现代。但在社会阶层的嬗变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1.
香港社区工作发展与香港社会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社区工作经过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产生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工作。在目前的香港社会工作专业中,这区工作已成为主要工作方法之一,香港社区工作发展给香港社会带来了多层面的整合效尖,尤其表现为对社会政策、社会阶层、社会价值观整合的促进,这表明,社区工作是香港社会整合的有效催化剂,“九七”香港回归在即,香港的继续繁荣稳定是基本法的内涵所在,而社区工作的进一步扩展无疑是香港社会稳定所需,是香港社会发展所需。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形态,处于什么样的历史地位?我国理论界,以往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社会形态,是发展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本文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区别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独立的社会形态。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为确认社会主义社会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确认社会主义社会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左”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未来主义社会思潮是指20世纪70工以来风行于世界各国,重在思考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和走向,以积极地影响大众思维和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思潮。这种社会思潮的特点是深深关切人类命题,预测方法科学先进,重于介入社会管理。它对人类社会的观念变革,理论创新,发展导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与局限。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其救世主张,墨子建立了作为表达社会意志、功能和利益的学派。他收授门徒,积极参与各个层面的社会政治活动。其彰明较著的表现是以社会集团、社会组织的形式进行的为宋国守城的“非攻”战争。这不仅体现了墨子学说的实践理性主义精神,而且体现了作为社会组织的墨子学派致力集合社会的力量,自觉参与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因其主张同秦汉以后的专制主义冰炭不容,墨子学派随着社会政治的深化和拓展而沉沦不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是在其社会实践观和社会生产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由社会生成论、社会存在论、社会认识论、社会有机体论、社会矛盾论、社会运动发展论、社会历史规律论、社会发展趋势论、社会历史多样性和选择性理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这一系列有机联系的理论所构成。实践不仅确定了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生成,还确定了社会的存在和演变的方式,并把自发起作用的规律演变为为人认识和利用的自觉活动的规律。决定历史具体进程的所谓“历史合力”,亦即各种社会实践密切联系,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力量。正是生产性社会实践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形式,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而未来社会的性质和状况,同样还是由未来生产性社会实践的性质和状况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争取建立更为公正的社会秩序的历史。人们对于社会公正的认识和追求社会公正的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正具有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目前在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不公的问题。我们对此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并努力促使社会公正的普遍实现。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在于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服务,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动力,来自社会大系统的需求,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因素,是由社会大系统为之创出来的,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终将被社会大系统所吸收并转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真正认识科学技术系统,就必须把它放回到社会大中去,如实地把它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个体资源(本)是导致个体社会分化的基础,社会标准选择倾向是导致个体社会分化的依据,社会匹配是导致个体社会分化的关键。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应建立合理的社会匹配机制, 确定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标准选择倾向,制定满足社会个体追求占有资本和社会匹配的社会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展 《零陵学院学报》2004,2(5):122-124
本文从对社会资本的理论回顾及界定开始,运用社会资本的一些基本理论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功能,继而探讨了对大学生就业来说社会资本的积累,形成了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并做出了尝试性回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白以娟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2):53-54,6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社会弱势群体这一社会现象,其影响极其广泛,引起了中央政府和全体国民的关注。本文试从社区管理角度界定城市社会弱势群体的内涵与外延,提高人们对城市社区弱势群体管理问题的认识,并初步探讨加强城市社区对弱势群体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