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荆轲历来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贾岛说:"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高度赞扬了荆轲面对强秦无所畏惧,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英雄壮举,为人传颂;王昌龄说:"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认为荆轲刺秦王只是逞匹夫之勇,不足称道。笔者认为,在秦强燕弱,大兵压境,燕国君臣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荆轲能不忘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挺身而出,明知赴死,却义无反顾,令人震撼。  相似文献   

2.
清洁的精神     
二百余年之后,美名震撼世界的英雄荆轲诞生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妇孺皆知,但是今天大家都应该重读荆轲。《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一节,是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那一处处永不磨灭的描写,一代代地感动了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中国人。独自静静读着荆轲的记事,人会忍不住地想:我难道还能如此忍受吗?如此庸庸碌碌的我还能算一个人吗?在关口到来的时候我敢让自己也流哪怕一滴血吗?易水枯竭,时代变了。荆轲也曾因不合时尚潮流而苦恼。与文人不能说书,与武士不能论剑。他也曾被逼得性情怪僻、赌博嗜酒,远远地走到社会底层…  相似文献   

3.
刘松亭 《语文天地》2012,(15):13-14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笔者:"荆轲"能算一个英雄吗?他似乎只是一个"失败的刺客"而已。《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五个刺客的事迹。除了荆轲之外,另外四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说都是胜利者。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荆轲。荆轲似乎连一个合格的刺客也算不上,更何谈是一个"胜利的刺客"了。那么怎么才能算得上"合格"的刺客呢?怎么才能行刺成功呢?笔者觉得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报》报道,继刘恒原创话剧《窝头会馆》创造了一票难求的佳绩后,北京人艺再度请名家出山。日前,人艺今年首部原创话剧《我们的荆轲》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该剧是作家莫言的首部大剧场话剧作品。莫言表示,《我们的荆轲》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和史实基本上忠实于原著,但对人物行为的动机却做了大胆的推度。导演任鸣说:《我们的荆轲》关键不是荆轲,而是我们。  相似文献   

5.
《荆轲刺秦王》一文讲述了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 ,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刚毅深沉、机智勇敢、扶弱救困、反抗侵伐、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千载而下 ,犹令人感奋不已。每读此文 ,便为那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悲壮美所感动、所振奋 ,一种超凡脱俗的凛然之气顿生于胸中。最让我激动不已、唇齿留香的要数荆轲的慷慨悲歌了。课文写荆轲入秦行刺、燕太子为他送行的情景时说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 ,既祖 ,取道 ,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中,荆轲名列榜首。他受命于燕太子丹刺杀秦王,未遂而死。后人评论,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荆轲智勇双全,值得赞赏。”认为荆轲是个足智多谋的英雄。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他是个勇有余而智不足的侠客。  相似文献   

7.
国际旅游组织调查显示,游山玩水旅游将被多样化的专题旅游所代替。由此可以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专题旅游发展前景极为乐观,潜力巨大,这为能集中体现和深刻反映中华文化的荆轲刺秦专题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前在保定开发荆轲刺秦专题旅游具有较强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形象是复杂多面的,他性格丰满、个性突出、情感丰富细腻,而历来对荆轲的研究往往把荆轲归结到典型游侠一类,忽视了太史公笔下荆轲形象的多面性.将荆轲形象跟其他刺客形象对比,可以看出荆轲形象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7分钟内44位学生"发言"没有粉笔、没有举手发言,只有一人一台电脑和高三语文老师高云的博客,近日,记者在上海晋元高中见识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打开高云老师的博客,《荆轲刺秦  相似文献   

10.
正确分析评价荆轲必须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有人说,秦统一天下既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就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应如何认识这一点?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因而,秦统一  相似文献   

11.
“荆轲兄,久仰大名,今日相见,实乃三生有幸!”浑厚低沉的男中音传入我的耳膜。荆轲?莫非是语文教材《荆轲刺秦王》中的英雄荆轲?我循声望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相似文献   

12.
行刺     
荆轲是在心萌退志的时候遇见燕太子丹的。荆轲的职业是杀手。他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被人称为“神勇”,丹久慕他的大名。  相似文献   

13.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选文《荆轲刺秦王》记叙了荆轲刺杀秦王的全过程,塑造了荆轲知恩图报、不畏强暴、扶弱救国、沉着勇敢、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千百年来,荆轲的义勇精神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不过笔者认为,荆轲在选文中的语言艺术同样值得称道,尤其是荆轲能根据不同语境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用语的差异性体现得十分明显:一是体现在同样的事情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14.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历史故事。荆轲行刺失败,燕国便随之灭亡了。对于荆轲这个历史人物,后人看法各有不同,宋朱熹曾说:“荆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又有人反对说:“荆轲并不是匹夫之勇,实乃是位足智多谋,机智勇敢的英雄豪杰。”  相似文献   

15.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成功地刻画了荆轲形象。其刻画之成功,历来为人称道,甚至连太史公司马迁之《史记》在叙及荆轲事迹时也几乎只字未改,原文照录。《荆轲刺秦王》是如何刻画荆轲形象的呢?通过写人物的语言、行动、音容笑貌来展示人物性格,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常用的手法。除此以外,《荆轲刺秦王》还注重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刻画荆轲形象。一、以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当时,战国七雄中,韩已被消灭;楚、魏、赵也名存实亡;燕、齐亦危在旦夕。“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在《咏荆轲》一诗中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把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他的剑术不精。诚然,荆轲的剑术并不超群绝伦,在前往燕国途中与盖聂论剑,被盖聂“目之而去”。而剌秦失败后,鲁勾践也叹息说他不懂剑术:“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相似文献   

17.
《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用剑"、"论剑"的记载反映出荆轲是一名士人,而且其擅长的能力是智谋与言辞,其身份应该是一名谋士。荆轲的这些能力符合战国时期使者的特点,故太子丹派遣荆轲出使秦国,是为了让荆轲骗取秦王信任,为刺杀创造机会。由于荆轲并不具有足够的刺杀实力,所以我们认为真正负责刺杀秦王的人很可能不是荆轲。  相似文献   

18.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荆轲刺秦王》(下文简称《荆》文)是《战国策》的精彩篇章,它将荆轲刺秦王记叙得生动曲折、跌宕起伏,实现了历史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然而,细细读来,却发现其中似有几处疑点。  相似文献   

19.
教《荆轲刺秦王》一文,在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时,大多数同学认为荆轲是一个机智勇敢、深沉刚毅、勇于牺牲的英雄人物。但在盛赞荆轲的义勇刚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之余,也常会感叹:“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似乎荆轲刺秦王失败,是因荆轲剑术“疏”所致。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不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围绕荆轲刺秦王这一经典故事,巧妙捕捉,抽丝剥茧,深入挖掘荆轲的英雄形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承载着悠久的文化积淀。作者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精当地剖析了荆轲的功过得失,浸润着文化思辨的色彩,给人以较深刻的启示,体现了新时代读者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